要用什麽辦法才能治理好民眾呢?回答是:沒有五穀糧食就不能使肚子填飽,沒有衣服就不能使身體得到遮蓋。所以民眾需要有糧食去填飽肚子,也需要有衣服去遮蓋身體。男人從事耕種的農活,女人從事紡織的副業,人們除了耕種紡織以外不去做別的事,那麽國家就會有儲蓄了。因此,男人們最好不要去雕刻一些奢侈物品,女人們最好不要去刺繡一些裝飾品。木器有容易潮濕的缺點,金器有帶有腥味的缺點,聖人們所用的喝水的工具都是用泥土製成的,吃飯的工具也是用泥土製成的,所以用泥土去製作陶器,那麽天底下的奢侈浪費就不會再有了。現在,給不怕寒冷的金器和木器披上錦繡,給吃草飲水的牛馬喂食糧食。這些事情,都違反了事物本來的天性,應該建立一些合理的機製來把這些錯誤糾正過來。在春天和夏天,男人們去農田裏辛勤耕種,在秋天和冬天,女人們在家裏織造布料,如果這樣,百姓們就不會再困苦不堪了。可是現在,人們卻穿著遮蔽不了身體的粗陋短衣,吃著填不飽肚子的劣質食物,這就是國家沒有治理好啊。古時候和現在相比,在土地的肥沃貧瘠上沒有什麽不同,在人們的辛勤懶惰上也沒有什麽不同,那為什麽古時候的人生活得很好而現在的人卻沒有好生活呢?主要的原因在於:耕種的人不能使出全力,織布的人不得不時常停工,這樣下去人們又怎麽能夠不挨餓受凍呢?這主要還是古時候實行了好的治國政策,到了現在卻都被廢止不再使用了。
治理國家的準則就在於使民眾不謀取個人的私利。要是民眾都不去謀求個人私利,那麽天下就會是一個大家庭,不會有人私自去耕種紡織,要是挨餓就大家一起挨餓,要是受凍就大家一起受凍。這種情況就好像是這樣:如果一個人有十個孩子,也不會多給他吃一頓飯;如果一個人隻有一個孩子,也不會少給他吃一頓飯,做到了這些又怎麽會出現吵鬧、酗酒等破壞社會良好道德的現象呢?要是民眾都行為舉止輕薄,那麽就會產生個人的私欲,你爭我奪的禍患也就不可避免了。如果暴君倒行逆施,那麽民眾就會私自儲存起糧食和財物。民眾違反了命令,就用嚴刑峻法來懲罰,怎麽能這樣當國君呢?
政治運行良好的關鍵在於執行法製,使得民眾都不去謀取個人的私利。民眾不去謀取個人私利,就不會有為非作歹的人了。回到耕種紡織的本來,把握住無私這條根本的原則,就可以把私欲之心去除,你爭我奪的現象也就會消失了,監獄裏也就不會再有罪犯了。一國之內,民眾在野外開荒耕種,糧食獲得豐收,民心安定歡樂,遠方的人們願意前來歸順。在國家外部,也沒有和別國的戰事,國內沒有暴亂的事情,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國家大治了。
天空蒼茫,無法知道它的邊際,三皇五帝這些偉大的君王,我又去效法學習誰呢?已經過去了的時代追不到了,還未到來的時代又是不可等待的,一切還是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啊。
作為治理天下的天子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要有敏銳的頭腦,處事英明,二是要向天下施以恩德,三是要維護尊卑長幼的統治秩序,四是要能夠無敵於天下,以上這些都是天子應該做到的事啊。
野外生長的動物是不能作為祭品的,雜湊起來的學說也算不上是真才實學。如今遊說的人常說:“大海有上百裏寬,卻不能滿足一個不知足的人;小泉隻有三尺深,卻已經足夠急需解渴的三軍將士們的需求了。”在我看來,私欲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沒有節製,邪惡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沒有禁止。最高明的政治就在於用精神情感來感化天下萬民,然後就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做出具體的判斷,最後就是不要侵占百姓們農忙的時間,不損耗百姓的財物。使用刑罰才能更好地禁止私欲邪惡,結合教育才能使獎賞奉公守法的行為發揮更大的成效。
戰權第十二
兵法曰:千人而成權,萬人而成武。權先加人者,敵不力支;武先加人者,敵無威接。故兵貴先。勝於此,則勝彼矣;弗勝於此,則弗勝彼矣。
凡我往則彼來,彼來則我往,相為勝敗,此戰之理然也。夫精誠在乎神明,戰權在乎道之所極。有者無之,無者有之,安所信之?先王之所傳聞者,任正去詐,存其慈順,決無留刑。故知道者,必先圖不知止之敗,惡在乎必往有功?輕進而求戰,敵複圖止,我往而敵製勝矣。故兵法曰:“求而從之,見而加之,主人不敢當而陵之,必喪其權。”
凡奪者無氣,恐者不可守,敗者無人,兵無道也。意往而不疑則從之,奪敵而無前則加之,明視而高居則威之,兵道極矣。
其言無謹,偷矣;其陵犯無節,破矣;水潰雷擊,三軍亂矣。必安其危,去其患,以智決之。高之以廊廟之論,重之以受命之論,銳之以逾垠之論,則敵國可不戰而服。
譯
兵法說:有一千人就能形成一種權謀,有一萬人就能形成一種威力。在敵人的前麵使用權謀,那麽敵人就沒有力量來抵擋;在敵人的前麵形成威力,那麽敵人就不會有威勢來迎戰。因此,兵貴在先發製人。把這一點做好,那麽就可以戰勝敵人;如果這一點做不好,那麽就不能戰勝敵人了。
我方進攻時敵方反擊,敵方進攻時我方反擊,有勝也有負,這是戰爭的規律。頭腦敏銳就能對戰爭形勢做出精確的判斷,權謀靈活就會深刻理解戰爭的規律。有的可能顯示成沒有的樣子,沒有的可能顯示成有的樣子,這樣敵方又怎能分清真假虛實呢?古時候的國君為後人傳頌的原因就在於:任用正直賢能的人,遠離奸詐昏庸的人,保護仁慈和順的人,懲治為非作歹的人。懂得戰爭規律的人,一定知道一味貿然進攻很可能遭到失敗,怎能一向前攻擊就取得成功了呢?輕率攻擊對方,與敵交戰後再想中止戰鬥就十分困難了,就算軍隊能夠撤退,戰爭的主動權已經被敵方奪去了。所以兵法上才會這樣說:“尋求敵人去追逐他,一遇上就攻打,用原本就抵禦不了敵方攻擊的兵力去進攻敵方,喪失戰爭的主動權就是必然的了。”
一般來說,軍隊一旦失去主動權就會士氣低落,那麽軍心就會渙散不堅定,打仗失敗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領導者無法勝任,這些都是不懂用兵之道的緣故。當確定要去攻擊敵方的時候,就應該勇敢地進攻,在敵方士氣低落不敢進攻的時候就發起對敵方的進攻,在分析清楚敵方的情勢且居高臨下的時候就應該對敵方進行威逼,如果這樣,那就算得上是精通用兵之道了。
言語不謹慎,會使軍機遭到泄露;進攻沒有節製,會被敵方擊潰;如果士兵散漫急躁,那麽全軍潰亂就是必然的了。必須要轉危為安,把禍患消除,用智謀進行決策。朝廷的軍事決策高明,挑選重用有才幹的將領,那麽軍隊的行動就會銳不可當,就能不戰而使敵國屈服了。
重刑令第十三
將自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國賊。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自百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軍賊。身死家殘,男女公於官。使民內畏重刑,則外輕敵。故先王明製度於前,重威刑於後。刑重則內畏,內畏則外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