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受命出征,國君一定要先在宗廟裏謀劃決策,然後再在朝廷發布命令。國君親自把斧鉞授予將軍說:“左、右、中三軍,都各自有自己的職責,假如有超越職分向上請示的人,處死刑。軍中除了主將之外不允許其他人發布命令,有擅自發布命令的人要嚴懲,稽留延誤命令的人要嚴懲,遺失命令的人也要嚴懲。”將軍接受任命後,向部下宣布說:“出了國都的城門以後,限於中午以前,設置觀測日影的標杆,安置在軍營的轅門處以計算時辰,假如有人遲到了就依法治罪。”將軍進入軍營之後,即下令關閉轅門,禁止通行,有敢擅自在軍營行走的人要嚴懲,有敢擅自高聲喧嚷的人要嚴懲,有敢不服從命令的人也要嚴懲。
踵軍令第二十
所謂踵軍者,去大軍百裏,期於會地,為三日熟食,前軍而行。為戰合之表,合表乃起。踵軍饗士,使為之戰勢,是謂趨戰者也。
興軍者,前踵軍而行,合表乃起。去大軍一倍其道,去踵軍百裏,期於會地,為六日熟食,使為戰備。分卒據要塞。戰利則追北,按兵而趨之。踵軍遇有還者,誅之。
所謂諸將之兵,在四奇之內者勝也。
兵有什伍,有分有合,豫為之職,守要塞關梁而分居之。戰合表起,即皆會也。大軍為計日之食,起,戰具無不及也。令行而起,不如令者有誅。
凡稱分塞者,四境之內,當興軍、踵軍既行,則四境之民,無得行者。奉王之命,授持符節,名為順職之吏。非順職之吏而行者,誅之。戰合表起,順職之吏乃行,用以相參。故欲戰,先安內也。
譯
所謂踵軍,是指與主力部隊相距一百裏的前行部隊,他們要按期到達集合的地點,並且準備好三天的幹糧,在大軍的前麵行進。還應預先規定好聯絡的信號,接到信號後經檢驗無誤就要起兵迎敵。踵軍出發之前應該犒賞軍士,使部隊保持高昂的戰鬥士氣,以時刻準備投入戰鬥之中。
所謂興軍,是進行於踵軍前麵的尖兵,接到聯絡信號之後經檢驗無誤就要起兵迎敵。興軍和大部隊之間的距離要比踵軍遠一倍,和踵軍之間相距一百裏,他們要按期到達集合的地點,並預先準備好六天的幹糧,到達集合地之後做好各種戰鬥準備,同時需要分派士卒占據險要之地,如果大部隊交戰取勝就參加追擊逃敵的行動,如果大部隊按兵不動就做好投入戰鬥的準備。如果踵軍遇上了興軍的逃兵,就要予以懲辦。
各軍將領所統領的興軍、踵軍、大軍、分卒這四個方麵的部隊,假如能夠互相配合,發揮各自的效用,就能在行軍作戰時取得勝利了。
軍隊中有什和伍的編製,它們使用的時候有時分散有時集中,事先規定各自的任務進行訓練,以便分別據守要塞、關卡和橋梁。接到作戰的命令之後,就全部向規定的地方集合。大軍要按規定的天數準備好幹糧,起兵迎敵的時候,各種作戰用具一定要全都帶齊。一下命令就起兵,不按命令行動的人要受到懲辦。
凡是守衛要塞的軍隊,在他所轄的範圍之內,當興軍、踵軍已經出發以後,各要塞境內的民眾,就都不能夠隨便地通行。奉國君的命令並且持有所授符節的,稱為傳達任務的官吏。隻有這種官吏才能通行,不是傳令官而擅自通行的人,應該受到懲辦。軍隊接到作戰命令之後,持國君所授符節的傳令官便開始出發進行聯絡,他所持有的符節也要經檢驗無誤之後才能通行。所以說要進行戰爭,就必須首先安定好內部秩序。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之教令,分營居陳,有非令而進退者,加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後行者,後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舉五人,其甲首有賞。弗教,如犯教之罪。羅地者自揭其伍,伍內互揭之,免其罪。
凡伍臨陳,若一人有不進死於敵,則教者如犯法者之罪。凡什保什,若亡一人,而九人不盡死於敵,則教者如犯法者之罪。自什以上,至於裨將,有不若法者,則教者如犯法者之罪。凡明刑罰,正勸賞,必在乎兵教之法。
將異其旗,卒異其章。左軍章左肩,右軍章右肩,中軍章胸前,書其章曰:某甲、某士。前後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
伍長教其四人,以板為鼓,以瓦為金,以竿為旗。擊鼓而進,低旗則趨,擊金而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擊而坐。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伯長。伯長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將。裨將教成,合之大將。大將教之,陳於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既陳,去表百步而決,百步而趨,百步而騖,習戰以成其節,乃為之賞罰。自尉吏而下,盡有旗,戰勝得旗者,各視其所得之爵,以明勸賞之心。戰勝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罰。正罰者,所以明賞也。
令民背國門之限,決死生之分,教之死而不疑者,有以也。令守者必固,戰者必鬥;奸謀不作,奸民不語;令行無變,兵行無猜;輕者若霆,奮敵若驚;舉功別德,明如白黑;令民從上令,如四肢應心也。前軍絕行亂陳,破堅如潰者,有以也。此之謂兵教。所以開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