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下聽說國君如果能掌握必勝的方法,就能吞並廣袤的土地,使得各地的製度統一,從而威震於天下。要做到這一點,應從以下十二個方麵著手:一是連坐之刑,即一人犯了罪,同伍的其他人也一樣被算作犯罪;二是地區封禁,即嚴禁在作戰地區隨意走動,從而防止敵人的間諜打探消息;三是全車,即戰車上的士兵與隨車進攻的士兵能互相配合,三輛或五輛車都能協同作戰,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四是開塞,即劃分各自的防區,各自拚死堅守自己的防區;五是分限,即陣營左右的士兵能相互警戒,前後的士兵能夠相互照應,要把所有的戰車圍成一圈作為垣牆,從而有利於防禦和保障軍營的安全;六是號別,即陣列前麵的部隊要努力前進,而陣列後麵的部隊不得搶先前進,以免打亂了陣勢;七是五章,即用五種顏色的徽章來區別行列,以使部隊不至於陷入混亂狀態;八是全曲,即部隊內部在行動中能夠互相聯係,保持自己在戰鬥隊形中的位置;九是金鼓,即用軍樂來鼓舞士兵的勇氣,激勵其殺敵立功;十是陳車,即停住時將戰車排列成陣,前後有序,用東西遮住馬眼,以免馬匹驚恐;十一是死士,即在各軍中挑選勇力的士兵,讓他們乘著戰車,縱橫馳騁衝殺敵陣,給敵軍以出乎意料的襲擊;十二是力卒,即選派得力的士兵掌管軍旗指揮全軍的行動,沒有上級的命令不得亂動。如果這十二個方麵都訓練好,再加上對違犯軍令的士兵嚴懲不貸,即使是戰鬥力很弱的部隊也能夠強大起來,威望不高的國君也能提高威望,法令廢弛的現狀也能得到改善,離散的民眾會選擇歸附國君,即使人口眾多也能夠治理得很好,廣袤國土能夠得到守衛。一國的戰車不必駛出城門,士兵不用取出盔甲和兵器,就能威震天下。
作為軍人應當做到以下五條:官拜將軍就要忘掉自己的家庭,離開國土作戰時就要忘掉自己的親人,臨陣殺敵時就要不顧自己的安危,抱定必死的信念然後盡力保全自己,急於求勝是不明智的。如果有一百人能夠拚死殺敵,就可以攻破敵軍的營陣;如果有一千人能夠拚死殺敵,就能夠擒住敵方的將軍或將其殺死;如果有一萬人能夠拚死殺敵,就可以橫掃天下了。
周武王對太公望說:“我想請您簡要地說一下用人時的要點。”太公望說:“獎勵別人要像高山一樣不能隨意更改,實施懲罰要像溪水一樣,不能被隨意阻止。賞罰最好沒有偏差,其次如果有了偏差要及時地糾正,以免別人背地裏說長道短。某人有罪應當處罰而有人請求不罰的,就將請求的人處死,某人有功應該獎賞而有人請求不予獎賞的,就將請求的人處死。”
對別的國家進行討伐,必須利用該國內部的變故,觀察該國的財政情況以了解其窮困的程度,從該國所顯露出來的弊端了解其危機所在,如果它的國君暴虐專橫、下層官吏離心離德,那就有了出兵的理由。凡出兵作戰必須對比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更好地計劃己方的行動。如果掌握了部隊的兵員和裝備情況,知道糧食供給的數量,弄清了行軍路線的遠近險易,然後出兵討伐變亂的國家,必定能順利攻陷敵軍防區。如果一個國家地大而城小,就要先占領它的土地;如果一個國家城大而地窄,就要先攻取它的城市;如果一個國家土地廣闊而人口稀少,就要切斷它的險要處;如果一個國家土地狹窄而人口眾多。就要構築土山居高臨下地攻城。如果不損害攻占地區民眾的利益,不耽誤當地民眾的農時,對民眾實行寬大的政策,使民眾安居樂業,拯救民眾的疾苦,這就足以被認為是施恩天下了!
當今各諸侯國連年征戰,大肆侵略有德之國。軍隊從基層到高層,上下的號令都不統一。這些行為就使得軍心不穩定,隻知道驕奢**逸,圖謀不軌,軍官們追究這些人的惡行,既勞累又誤事。天昏地暗,前路非常遙遠,還師又會挫傷士氣,長期作戰會很疲勞,將帥貪財爭功,士兵紛紛掠奪,這種軍隊就很容易吃敗仗。
凡是發現敵軍將帥輕率行事、營壘非常低矮、軍心不穩定的,就可以對其發起進攻;凡是敵軍將帥穩重、營壘高大而厚重、軍心畏懼的,就將其包圍。凡包圍敵人的都應給其留一點希望,讓其意誌逐漸變弱,最後節連省糧草都不夠吃了。如果敵軍夜間敲擊器物,表示他們感到很驚恐。如果敵軍不聽從指揮,表示其將帥離心離德。如果敵軍坐等救兵,臨戰局促不安,表示他們已經喪失信心,士氣低落。軍隊失敗往往因士氣失落,而國家滅亡往往因謀略失誤。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王者伐暴亂而定仁義也。戰國所以立威侵敵,弱國之所不能廢也。
兵者,以武為棟,以為[植];以武為表,以為裏;以武為外,以為內。能審此三者,則知所以勝敗矣。武者所以淩敵分死生也,者所以視利害觀安危;武者所以犯敵也,者所以守也。兵之用武也,如響之應聲,如影之隨身也。
兵以專一勝,以離散敗。陳以密必固,以疏則達。將有威則生,失威則死,有威則勝,無威則敗。卒有將則鬥,無將則北,有將則死,無將則辱。威者,賞罰之謂也。卒畏將於敵者,戰勝;卒畏敵於將者,戰北。未戰所以知勝敗,固稱將於敵也,敵之於將猶權衡也。
兵以安靜治,以暴疾亂。出卒陳兵,固有恒令。行伍之疏數,固有恒法。先後之次有適宜。恒令,非追北襲邑。先後不次則失也,前失後斬。兵之恒陳,有向敵者,有內向者,有立陳者,有坐陳[者]。向敵所以備外也,內向所以顧中也,立陳所以行也,坐陳所以止也。立、坐之陳,相參進止,將在其中。坐之兵劍、斧,立之兵戟、弩,將亦居中。善禦敵者,正兵先合,而後扼之,此必勝之術也。
將與卒,非有父子之親、血膚之屬、六親之私也。前雖有千仞之谿、折脊之淵,然而見敵走之如歸,見入湯火如蹈者,前見全明之賞,後則見必死之刑。將前不能明其[賞,後不能嚴其刑],則敗軍、死將、擒卒也。將之能製士卒,其在軍營之內,行陳之間,嚴刑罰,明慶賞,全功發之得。
陳斧鉞,飾章旗,有功必賞,犯令必死。及至兩敵之相距,行陳薄近,將提枹而鼓之,存亡生死,存枹之端矣。雖有天下善兵者,不能禦大鼓之後矣。出卒陳兵,行陳視敵,章旗相望,矢弩未合,兵刃未接,先者虛,後謂之實,不謂之秘。虛、實,秘者,兵之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