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是殺人行凶的工具;戰爭,是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掠奪,是最卑劣的行徑;因此真正的王者征討暴行和亂政是為了伸張仁義。當今交戰的各諸侯國正是靠這一道理才能樹立威信,弱小的國家也正是因此才能保住國家。
就戰爭而言,軍事隻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軍事是現象,政治才是實質;用軍事來抵禦外敵入侵,用政治來治理國內的事務。能夠了解這三個方麵的實質,就可以懂得戰爭勝敗的道理。軍事是用來與敵軍殊死戰鬥的;政治是用來弄清利害、查明安危的;軍事是用來攻擊強敵的,政治是用來守護國家的。戰爭中軍事和政治的手段,如聲音和回音,如身軀和影子般密不可分。
一個部隊如果意誌統一就能取勝,如果離心離德就會導致失敗。如果布陣緊密就一定堅不可破,如果非常鬆散就很容易被攻破。將帥有威信就有生的希望,失去威信就有死的危險;將帥有威信指揮作戰時就能獲勝,沒有威信指揮作戰就會導致失敗。有將帥指揮士兵就會戰鬥,沒有了將帥士兵就會逃走,有將帥指揮就會拚死作戰,沒有將帥指揮就會投降。威信正是獎賞和懲罰的目的。如果士兵對於將帥的畏懼超過了敵人,戰爭就能勝利;士兵對於敵人的畏懼超過了將帥,戰爭一定會失敗。之所以在兩軍交戰之前就能預知勝敗是因為事先比較了將軍威信和敵人威風的差距,敵人與將帥的關係就好像衡量輕重的秤砣一樣。
隻有冷靜沉著才能治理好軍隊,急躁暴虐會使軍隊陷於混亂。排兵和布陣,有常規的法令。布陣的疏密,有固定的方法和規則。列隊先後次序同樣有適當的規定。常規的條令,不是為了追擊逃敵或襲擊城池。隊形前後的次序紊亂會使部隊失去控製,因此走在前邊的人如果擾亂次序,後邊的人就可以將他殺掉。通常部隊的列陣,有些士兵麵向敵人,有些士兵麵向內部,有站立的陣式,有坐著的陣式。麵向敵軍目的是防備敵人的襲擊,麵向內部目的是維護軍中的安全,站立的陣式目的是準備進攻,坐著的陣式目的是準備駐守。站立、坐著並行的陣式,是為了進攻和駐守兩相配合的需要,將帥要在陣中指揮。士兵在坐陣中使用劍和斧,在站立陣式中使用戟和弩,將帥也要在陣中指揮。善於作戰的將帥,會先用正麵部隊與敵軍交戰,然後用機動部隊對敵軍進行打擊,這樣必能取得勝利。
將帥與士兵之間沒有父子般的親近、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親屬之間的感情。前麵雖然有崇山峻嶺、萬丈深淵,但是士卒一旦遇到敵人就會勇敢地衝上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是因為他們如果義無反顧地進攻可以得到獎賞,如果逃跑就會受到被處死的刑罰。如果將帥不能夠明確獎賞,嚴格執行刑罰,則一定會出現軍隊潰敗、將帥死傷、士卒被害的悲慘結局。如果將帥想管理好士兵,無論在軍營,還是在行軍列陣之時,他都應嚴格執行刑罰,明確獎賞的規定,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戰鬥前要布置好斧鉞,設置好章旗,表示對立功者一定會獎賞,對違犯軍令者一定要處死。敵我雙方相對峙時,兩軍陣列布置完畢且距離非常近,將帥擂鼓指揮作戰的時候,其指揮是否得當關乎國家存亡和將士的生死。即使是天下會用兵的人,也不能抵禦指揮正確的軍隊。當軍隊排好陣式看著敵人,戴好徽章設立軍旗,兩軍的弓箭尚未上弩,兵器還沒有接觸之時,敵軍前部大聲呼喊的是在虛張聲勢,如果敵軍後半部分呼喊就表明他們力量充實,如果敵軍不大聲呼喊表明另有計謀,虛、實、秘就是用兵的三種不同形態啊。
兵令下第二十四
諸縣去軍百裏者,皆為守禦之備,如居邊之一城也。有令起軍,將吏受鼓旗、戈甲。發日,後其將吏出於縣部界者,以坐後戍法。兵戍邊一歲遂亡不從其將吏,比於亡軍。父母妻子知之,與同罪;弗知,赦之。卒後將吏至大將之所一日,父母妻子盡同罪。卒逃歸至家一日,父母妻子弗捕執及不言,亦同罪。
戰而失其將吏,及將吏戰而死,卒獨北而還,其法當盡斬之。將吏將其卒北,斬其將而奪其卒者,賞。軍無功者戍三歲。軍大戰,大將死,從吏五百以上不能死敵者,皆當斬。及大將左右近卒在陳中者,皆當斬。餘士卒有軍功者奪一功,其無軍功者戍三歲。戰亡伍人,及伍人戰死不得其屍,同伍盡奪其功,[其無]軍功者戍三歲。得其屍,罪赦。卒逃歸及……軍之傷[□]也,國之大費也,而將不能禁止,此內自弱之道也。
軍之利害,在國之名實。名在軍而實居於家,[軍]不得其實,家不得其名。聚卒為軍,有空名而無實。外不足以禦敵,內不足以守國,此軍之所以不給,將之所以奪威也。臣以謂卒逃歸者,同舍伍人及吏以其糧為饒,而身食於家。是有一軍之名,而有二實之出,國內空虛盡竭,而外為歲,曷內北之數也。能止逃歸禁亡軍,是兵之一勝也。使什伍相聯也,及戰鬥則卒、吏相救,是兵之二勝也。將能立威,卒能節製,號令明信,攻守皆得,是兵之三勝也。
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者,威立海內;能殺其十三者,力加諸侯;能殺其十一者,令行士卒。臣聞:百萬之眾而不戰,不如萬人之屍;萬人而不死,不如百人之鬼。賞明如日月,信比四時;令嚴如斧鉞,利如幹將。而士卒有不死用者,未嚐之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