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買房哪裏去,中國北上廣深。對這個結論,我們將給出三條理由,也會給出房地產購買的相關建議。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為何全球買房北上廣深,我們給出的第一個理由是睜眼看世界。
國人曾經一度癡迷於港劇,BTV 的影視劇裏香港人都住在半山別墅,隨便是誰都有幾百平方米豪宅。
眾所周知,房地產是香港支柱產業之一。BTV 的影視劇中富豪的標誌就是去買地,至於普通老百姓的住宅則非常局促。香港明星陳浩民曾爆料自己一家六口隻有120平方米,小女兒都要住客廳。
120平方米在香港已經是超級豪宅。“千尺大宅”是港人對豪宅的美稱,一般隻有政要、明星才住得起,所謂“千尺豪宅”折合內地麵積不過91平方米。
根據港府公布《房屋統計數字2017》,香港有44.8%的人住在公營永久性住房中,29.1%的人長期租房。至於租房的環境,如果您見過所謂“劏房”“棺材房”“籠屋”,就知道北上廣深的小隔間有多美妙。
香港房價到底多貴?
香港市中心,也就是港島區,2019年初的價格折合20萬—55萬 /平方米,銅鑼灣約折合20萬—35萬 / 平方米,中西區折合約18萬—33萬 / 平方米,影視劇中常出現的普通社區九龍折合8萬 -35萬 / 平方米,最慘的新界最慘的房子也要4萬—6萬/ 平方米,高的也要15萬左右(以上均為港幣)。按均價來計算,香港核心城區房價均價在20萬—30萬港幣左右,偏遠的七八萬、十幾萬港幣,但郊區的房子很少有人問津。
有人說,香港房價貴是因為香港收入高,能支撐如此高昂的房價。
那麽,香港人收入是多少呢?
根據港府公布的數據,2016—2017年港人月收入中位數為1.5萬港元,月入3萬以上即可成為全港收入最高的20%,隻有不足20萬個家庭年入超過百萬。可見,香港根本就不是洗個碗就能一個月賺三兩萬的地方。
香港是一個成熟的城市、一個麵向世界的城市,有東方明珠之美譽,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成熟的市場,也不是一個隻漲不跌的地方。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樓市一年之內跌幅到達50%,香港明星鍾鎮濤因此破產,到2004年樓市已經跌去七成。
如今呢?
香港二手房交易貸款條件遠比大陸嚴格,至少要5成首付,還要通過銀行最嚴格的壓力測試。在苛刻的條件下,2004年以來香港房價一路飆升,連漲15年。
如果探究香港樓市火爆的原因,人們無非是說香港經濟發達、人口多、麵積小,不然怎麽能把房價翻上天?
這些都是主觀印象,不如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2018年香港 GDP2.8萬億港元,人口約740萬人上下,陸地麵積約1100平方公裏,核心城區香港島78.4平方公裏、九龍半島46.93平方公裏、新界975平方公裏。人多、地少,供需不平衡必然造成房價高漲。
那麽,北上廣深呢?
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GDP)30320億元,總麵積16410.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有2154.2 萬;上海2018年GDP 為32679.87億元,總麵積634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總數為2423.78萬人;廣州市2018年GDP 為22859.35億元,總麵積7434平方公裏,2017年常住人口1449.84萬;2018年深圳市生產總值突破24000億元,總麵積1997.47平方公裏,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1302.66萬人。
如今,北上廣深的經濟總量已經全麵超越香港,人口自是不必說,哪一個都比香港大;至於城區麵積,大家都差不多,香港核心城區的房價已經達到20—30萬。至於未來城市的成長性,事實俱在,不需要我們說明的。
全球視野之下,為什麽全球買房北上廣深,答案不言自明。
為何全球買房北上廣深,我們給出的第二個理由是經濟學規律。
經濟學最基本的定理是供求關係,供大於求則價格下降,供小於求則價格上升,按此分析,北上廣深的房地產市場供需狀況如何?
首先看調控方向,北上廣深房地產市場十幾年來調控基調就一個字“限”,限購又限貸,有戶口才能買、有社保才能買,貸款二套不得超過三成、一套不得超過七成……
為什麽要“限”?就是因為漲得太快了,要控製房價過快上漲。無疑,房地產調控政策是正確的,市場自身並不具備完全理性,必須有宏觀政策來進行調控,任由市場泡沫肆虐的結果必然是災難性的。
北上廣深的房價到底有沒有泡沫,有多大泡沫,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人說按人均收入與房價比例,北上廣深不過人均可支配收入6萬、人均收入不過10萬,與動輒數百萬的房價比,需要不吃不喝幾十年。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理由,但其實在偷換概念。我們要知道,購房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不僅是一代家庭,而是幾代家庭。
以人均收入10萬計算、以兩代人6個主要勞動力計算,家庭收入是60萬,以60萬的家庭年收入對比目前房價,還顯得高嗎?何況,在任何一個國家購房都不是靠一代人的努力完成的,“六個錢包”理論不是笑話。不用“六個錢包”買房,難道讓“六個錢包”眼睜睜癟了嗎?這才是真正的笑話!
有人說未來政策調控可能會加碼,一旦調控加碼,房價就會下跌。任何時候都會有這種論調,任何時候也確實有可能出台新政。針對這種情況,繼續強調本書中給出的理財唯一準則——重要的是當下。埋怨也罷,批判也罷,北上廣深的房價到當下的地步,必然有到當下價格的資金支撐。
當下已然是當下,未來卻未必是預測的未來,不考慮當下,盲目去預測什麽政策,是很不明智的選擇。
那麽,我們就以北京為例,看一看當下。
2017年中國出台空前嚴厲的調控政策,限購限貸又限價。根據wind 給出的數據,當年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47022 套,成交總麵積546.24萬平方米,二手房成交133175套,成交總麵積1204萬平方米,對應住宅均價5.81萬 / 平方米 【 數據來源:wind《2017年北京房地產專題報告》。】。
從真實的交易數據中可以看出,二手房是北京市場成交主力(後文將以二手房為例,深入剖析北京市場房地產交易)。317新政之後,2017—2018年北京市場略有下降,談不上火爆,但最重要的是接近6萬的均價沒有大幅下跌,這才是最重要的現實。
除去市場交易數據,更重要的還有存量數據,對整個市場來說,存量數據遠比流量數據重要 【 數據來源:中金公司,《京滬住房有多緊缺》。】。
2017年年末,北京共有666萬套住房,總麵積4.9億平方米,其中城區住房608萬套,4.5億平方米。
666萬套住房,有多少空置?
截至2017年底,有金融機構統計北京的空置率僅為6.4%,遠遠低於全國10%—15%的平均水平,上海3.7%空置率甚至和香港接近。
就算666萬套房子都沒有空置,北京的房子夠住了嗎?
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2170.7萬,如果按照一家三口人計算(實際北京很多家庭戶均不足3人),需要723.56套房。二者相減,有57.66萬個家庭屬於剛需一族。
另一組數據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北京戶均住房是0.94套,當然,這個數據並不必然意味著一個家庭沒有自己的住房,有的家庭子女和父母、祖父母共住一套房子,也有的家庭租房居住。
如今已不是四世同堂的時代,無論老人、年輕人,人們還是在追求獨立的居住空間。況且,與家人合住不意味著北京套均住房麵積很大,北京可不是一個寬宅大院的地方,存量房套均麵積隻有73.8平方米,而全國平均數據為95.2 平方米。
更有意思的是,北京有一套住房並不意味著一套現代化的住房,人們可能難以想象,北京很多房子是沒有獨立衛生間、獨立廚房的。根據2015年全國的抽樣調查數據,北京的房子整體房齡較大,有18%是在1990年以前建的(全國的平均數是15%),還有11%的房子沒有廚房、12%的房子沒有獨立衛生間。
這沒什麽奇怪的,大雜院原本是一個院子一個廁所,大多在西南角,後來陸陸續續被拆掉,在街邊改建了公廁,這樣的大雜院二三十平方米就是一套房子、住一家人,沒有獨立的廁所和廚房。
綜上,關於北京房地產市場供需結構,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給出了最後結論,按國際水平計算,2017年北京的住房總需求有14.54%的缺口 【 以上數據分析均以市區的常住人口為依據,不考慮流動人口。】。也就是說,北京房地產市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額是14.54個百分點,在當前的供需結構之下,房價漲跌還要看另一個變量——政策調控力度。
北京二環有西單上國闕、三環有棕櫚泉、四環有萬柳書院,泉水叮咚、曲徑通幽,沒有車海與人流,卻有霓虹閃爍,有著 CBD 的繁華;北京還有幾十萬人的大社區天通苑、回龍觀,是一個地鐵上小偷都無法施展拳腳的地方,融入其中,不必理會自己被挾裹至何方。
每次想到這些房子,就知道北京房子的需求,如此,我們就知道北京有多少住房剛需,就知道買房的去處——全球買房哪裏去,中國北上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