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心髒病學家倫納德·司徹裏斯(Leonard Scherlis)創立了美國心髒協會中的CPR(心肺複蘇)委員會,同年美國心髒協會正式授權支持CPR。同時胸外按壓、人工呼吸、電擊除顫(三個好兄弟)正式組合為現代心肺複蘇技術。
後來,美國心髒協會每5年都會重新製定新的心肺複蘇標準,現在我們使用的就是2015年的版本,在2017年又對這個版本進行了一些補充。直到今天,心肺複蘇拯救了數以萬計的人。
心髒驟停我想大家並不陌生,心髒驟停後需要心肺複蘇。什麽時候可判斷患者心髒驟停,需要做心肺複蘇?
1. 無反應:拍打患者並大聲呼喚,患者沒有痛苦、眨眼、皺眉、呻吟等反饋。
2. 無呼吸:胸部無起伏5~10秒。
兩者同時具備即可判斷患者心髒驟停,應開始心肺複蘇。
如何做心肺複蘇
發現有人倒地,可參考如下步驟施救:
第一步,判斷現場的環境是否安全;
第二步,判斷意識,輕拍重喚;
第三步,若無反應,找人撥打急救電話取來最近的AED;
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聽和看感覺,觀察患者胸部有無起伏5~10秒,如果沒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地呼吸(下頜式呼吸),就要開始進行心肺複蘇;
第五步,實施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位置:兩**連線中點處(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約一張銀行卡的寬度),頻率:100~120次/分鍾。一直反複進行直到AED或者急救人員到來。
關於人工呼吸的問題:如果沒有經過訓練,就不要吹了,因為可能會吹多、吹少或者幹脆就沒吹進去,而且吹氣也會中斷按壓的時間。應持續不間斷地按壓,等待專業救護人員的到來。越早按壓、越少中斷、越早進行電擊,心髒重新跳動的成功率越高。
胸外按壓最常見的並發症就是肋骨骨折,但凡事有輕重,折幾根肋骨與挽救生命相比,後者是最主要的。
心肺複蘇六步訣
雙手拍肩辨意識,觀察胸廓判呼吸;
大聲呼叫旁人助,急救電話快速打;
側跪鬆衣定好位,手掌翹起十指扣;
上身前傾臂垂直,一秒兩次手不離;
清口捏鼻抬下頜,兩次吹氣要有效;
三十比二持續做,不到成功不言棄。
AED,又稱自動體外電擊器、自動體外除顫器,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於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它小巧、便攜,使用簡單、有效。AED的出現使急救有望實現“黃金4分鍾”。
有“傻瓜除顫儀”之稱的AED,使用簡單、安全。心髒驟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顫,院外治療室顫最有效的方法是早用AED除顫。除顫每推遲1分鍾,存活率降低7%~10%。CPR與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AED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開。患者仰臥,AED放在患者耳旁,在患者一側進行除顫操作,這樣方便安放電極,同時可另有人在患者另一側實施CPR。接通電源:打開電源開關,方法是按下電源開關或掀開顯示器的蓋子,儀器發出語音提示,指導操作者進行下一個步驟。
第二步,貼。安放電極,迅速把電極片粘貼在患者的胸部,一個電極放在患者右上胸壁(鎖骨下方),另一個放在左**外側,上緣距腋窩7厘米左右,在粘貼電極片時盡量減少CPR按壓中斷時間。若患者出汗較多,應事先用衣服或毛巾擦幹皮膚。若患者胸毛較多,會妨礙電極與皮膚的有效接觸,可用力壓緊電極,若無效,應剔除胸毛後再粘貼電極。
第三步,插。將電極貼片導線插入AED主機。分析心律,急救人員和旁觀者應確保不與患者接觸,避免影響儀器分析心律。心律分析需要5~15秒。如果患者發生室顫,儀器會通過聲音報警或圖形報警提示。
第四步,電。按“電擊”鍵前必須確定已無人接觸病人,或大聲宣布“離開”。當分析有需除顫的心律時,電容器往往會自動充電,並有聲音或指示燈提示。電擊時,患者會出現突然抽搐。第一次電擊完成後,立刻繼續進行心肺複蘇。電極片需一直貼在患者身上,每隔2分鍾左右,AED會再次自動分析心律。
AED是安全的,不要怕,自動識別後才會進行電擊,胸外按壓和AED的使用要同時進行。
救治的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患者的意識,如果有反應了(喘氣了、皺眉了、手腳動了),則停止按壓。
胸外按壓
心髒驟停、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的時候(沒心跳了,不喘氣了,呼吸極為不正常),才能CPR,才能“揣”。你可以進行胸外按壓,要一直進行,直到AED或急救人員到來。
心髒是一個“泵”,把血液“泵”到全身,當心髒驟停或者室顫(不規律地跳動)時,這個“泵”停止工作了,全身會缺血。血裏麵攜帶著氧,當心跳停止4分鍾後,腦細胞開始出現不可逆的缺氧壞死。我們進行胸外按壓是為了手動“泵”血,把血擠壓到全身各髒器,防止各髒器因缺血、缺氧而壞死。心髒驟停是指心髒射血功能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這種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醫學上又稱猝死。
心髒工作原理
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過來的是當發生呼吸、心跳驟停10分鍾之內身邊有人對他進行了心肺複蘇的人,因為三分之二的呼吸、心跳驟停患者身邊沒有醫生,所以真正能救他們的是作為第一目擊者的你。
隨著我們國家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其他疾病導致死亡的概率會逐步下降,但猝死會增加,為什麽?因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像血脂高、糖尿病、肥胖這些情況會越來越多,它們都是蓄謀猝死的幫凶,並且猝死也越來越年輕化。
猝死是結果,死是救不過來的,能救過來的是呼吸、心跳驟停。50多萬條生命,假如能救過來20%,那將是多少個家庭!可現實是,我們國家普通民眾急救知識的普及率不足1%,而這1%的人在突**況下能仗義出手的更是有限。
室顫
1955年,一個叫Zoll的人,通過電擊多次終止心髒驟停前的“室顫運動”,並開創了電擊除顫的時代。
打個比喻,自習課上,班長(竇房結)帶著同學們(心肌細胞群)在朗讀課文,班長讀一句,同學們跟著讀一句(竇房結傳遞信號,心髒才能“動次打次”地跳)。今天不知道什麽原因,課堂上有同學調皮搗蛋(異常興奮點出現),擾亂了課堂秩序,帶著同學們打打鬧鬧亂了課堂(室顫),班長咋也管不住;或者昨天晚上班長貪玩兒,打了一夜的遊戲,玩累了(病了),第二天就出現了怠工現象,甚至趴桌子上睡著了。班長睡著了,同學們就自由活動了(也是室顫)。
這時候除了心肺複蘇,還要進行的就是除顫。老師(除顫)來了,很生氣,站講台上喊了一句:“好好上課(電擊)!”同學們都老實了,恢複課堂秩序,班長又開始領著大夥兒念書了(除顫成功,心髒恢複正常跳動)。
引起心跳驟停最常見的是室顫。因為室顫時,心髒的電活動變得紊亂,心肌停止收縮,未能有效地泵送血液,所以不能產生脈搏,這就是心髒停頓。但這時心室仍是在顫動的,並非真正停止所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