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齋漫畫》及此類繪本都是以淺代赭藍或薄墨色配色的單色版畫。如果想看北齋在彩色版畫的手腕,必須看《富嶽三十六景》《諸國瀑布巡禮》《諸國名橋奇覽》《詩歌寫真鏡》等錦繪。這些作品都在文政六年[23]後刊行,不僅是北齋展現山水畫家及配色家技巧的巔峰傑作,還有另外值得關注的兩點,其一是司馬江漢運用西方的透視法,其二是與法國印象派興起的關係,是十分有趣的作品。
這裏姑且先檢閱葛飾北齋的畫家閱曆,他生於寶曆年間,年紀隻比歌麿小七歲。然而,其畫風、筆力卻是在歌麿卒後,也就是文化中期,才展現顯著的進步,當時他已經四十餘歲。他在寬政八年[24]左右,窺知司馬江漢的油畫並透過銅版畫習得荷蘭畫的形式,這時他三十多歲,當時在浮繪及繪本畫了許多名勝風景。後來,文化前期,他專心繪製馬琴及其他作家的稗史、小說類插圖,接著他試著繪製錦繪、折物的版下繪,借著描繪人物、山水的機會,精進他的技巧。再加上文化末年,他在前往名古屋的途中,目睹各國風景,多年的修養至此終於完備。文政六年[25],在他六十多歲時,首度推出《富嶽三十六景》的新嚐試。由此可知,北齋是個大器晚成之人,自稱年屆七十古稀之年,才得知繪畫之事,他的感想可說是意義深遠。
現在試著從《富嶽三十六景》中,舉出《江戶日本橋》一圖,想象該類版畫的全貌。日本橋的圖中央是聳立著擬寶珠[26]的欄杆,隻在圖的下方畫出通行人潮的頭部,左右兩側是並列的倉庫,夾著貨船漂浮的運河,運用西方的透視法,愈遠的事物愈小,兩岸逐漸迫近,到了幾乎要接觸的一點,則是八見橋及外護城河的石牆,從茂密的樹木之間,可見江戶城的天守台。小巧的富士山高聳地浮在天守背後狹長飄逸的雲霞之上(圖的左端)。乍看此圖,即可感受到運用透視法繪成的倉庫及運河的幾何學構圖形成的快感。同時,這股快感在北齋構思的色彩之下,更添幾分刺激。
北齋構思的色彩是什麽呢?繪製日本橋橋上的人物、倉庫、船舶等輪廓時,他舍棄了日本畫的特色——墨色線條,為了避免畫麵色調過於紊亂,隻用綠藍二色。同時,勾勒輪廓也不照他常用的中國畫皴法[27],盡可能使用柔和的細線,某些部分已經混入色彩漸層之中,難以分辨。這是仿效西洋畫或南畫沒骨[28]的手法,企圖廢除日本畫當中的線條吧!至此,北齋已經遠離中國畫的典型,同時超越浮世繪的傳統形式,又在不顛覆自己藝術基礎的範圍中,適度地運用西洋畫的新影響。因此,這些山水版畫可說是北齋最傑出的作品。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江戶日本橋》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深川萬年橋》
北齋的山水版畫在素描及構圖方麵,以寫生為基礎,相對地,上色卻著重繪畫的快感。繼續看日本橋的圖,畫麵色彩的基調應為綠色與黃色,在倉庫下方塗上對照的淺紅色,屋瓦點綴深藍色;描繪淺草本願寺屹立的屋頂時,也采用相同的手法,使用與圖中瓦片相同的藍色及綠色,繪製修繕屋瓦的嬌小人物;又如同深川萬年橋的圖,使用同樣的綠色描繪橋上的人物、橋下船隻及兩岸樹木。它們都偏離自然的色彩,完全著重繪畫的快感了。這些由他新創的配色法也許是由於彩色版刻技術與肉筆製作的差異,希望盡量省略繁複手續,偶然形成的結果吧。然而,如今從繪畫效果來看,絕對不可輕易忽略。法國印象派畫家首次看到北齋這些版畫時,不僅對他簡約明快的和諧色調讚不絕口,還與他們當時正在研究的外光主義[29]理論相對照,因而獲益良多。以色彩為繪畫旨趣的法國印象派理論認為,宇宙物象與人們日常肉眼所見景象相同,物象本身並沒有固定的特殊色彩,而是在空氣及光線的作用之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呈現完全不同的色彩。對照這個理論,印象派作家們認為北齋的山水版畫是最成功的範例。猶如《富嶽三十六景》中的快晴富士與閃電富士,其一染上藍色的光線,另一個則是完全不同的紅色,這個例子適用他們的新理論,物體的陰影並不是看起來又黑又暗,反而與光線照亮的物體相同,隻是色彩比較柔和而已,同時,北齋版畫單純明快的色調,與他們主張以太陽七色為基礎重心的理論完全一致。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山下白雨》
如此這般,浮世繪畫匠之中,歐洲人最尊崇北齋,對後期印象派的興盛,帶來許多的幫助。莫奈[30]在四季及朝夕午晚各種時段不同的光線之下,不斷描繪相同的風景及物體,也可以說是從北齋的《富士百景》及《富嶽三十六景》得到的靈感。德加[31]及羅特列克[32]受到當時自然主義文學的感化,不以史書中的人物、神仙為題材,專注追求女工、表演者、洗衣女等巴黎市井小民的下賤生活,同時,《北齋漫畫》為他們添增氣勢。尤其是德加的芭蕾舞者、惠斯勒的港口河岸風景,近代西洋畫意欲畫出動態活躍姿態的新傾向,不少題材的靈感都來自北齋。
北齋誠如近代東西藝術的連鎖反應。當初受荷蘭山水畫的影響,成就了北齋,他的畫在偶然的機會下,被送到西歐的天地,又刺激了新興的印象派。然而,當嶄新的法國藝術好不容易席卷日本現代畫界之時,北齋的祖國卻已經無人再回顧北齋了。如今,北齋的作品有大半離開祖國之地,落入歐美鑒賞家之手。江戶時代最廉價的平民藝術,落得幾乎盡數成為外國人寶物的下場。我們官僚武斷主義的政府屢屢以愛國尚武為第一要務。尚武,可矣。然而,我實在難以理解他們所謂愛國的真義。他以詩人般的纖細情感及絕妙的辭藻,形容歌麿一人的作品,在浮世繪研究書籍中,將是永世流傳的佳作。尤其是他以幽婉的文辭,活靈活現地形容歌麿版畫那難以言喻的色調,除了文豪龔古爾之外,再也無人能及。
[1] 盧朋(Michel Revon,1867─1947),法國法學家及日本學家。
[2] 福爾摩斯(Charles Holmes,1868─1936),英國藝術史學家。
[3] 貢斯(Louis Gonse,1846─1921),法國藝術評論家。
[4] 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作家之一。
[5] 科羅(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巴比鬆派畫家。
[6] 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浪漫主義畫家。
[7] 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1879),現實主義畫家。
[8] 第三代堤等琳(生卒年不詳),堤派的代表畫家。
[9] 版畫的一種,通常是個人訂製,不公開販賣,也不需要經過審查。由於不以營利為目的,多半使用相當好的紙張及顏料。
[10] 吟詩時使用的長紙片。
[11] 供蛾產卵的紙張。
[12] 式亭三馬(1776─1822),江戶後期的戲作者,代表作有《浮世風呂》《浮世床》。
[13] 十返舍一九(1765─1831),江戶後期的戲作者,代表作有《東海道中膝栗毛》。
[14] 1795年。
[15] 鍬形蕙齋,北尾政美的別稱。
[16] 指武士隨身佩戴的大刀與小刀。
[17] 廁所。
[18] 江戶時代的死刑之一,斬首後將首級放在獄門台上,展示三天。
[19] 意為不拘禮數,開懷暢飲。
[20] 《狂畫葛飾振》,狂畫即為漫畫,此處指葛飾式漫畫,為第八卷中的篇名。
[21] 用來擤鼻涕的紙,類似今日的麵紙。
[22] 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英國風景畫家。
[23] 1823年。
[24] 1796年。
[25] 1823年。
[26] 日本建築樣式,頂端有一個類似洋蔥狀的裝飾。
[27] 中國畫描繪山石紋理、脈絡及凹凸向背之技法總稱。
[28] 直接用彩色作畫,不用墨筆立骨的技法。
[29] 外光主義(Pleinairism),直接在日光下作畫。
[30] 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印象派畫家。
[31] 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1834─1917),法國印象派畫家。
[32] 羅特列克(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Monfa,1864─1901),法國後印象派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