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本畫的線條與色彩,能畫出什麽程度的婦女**呢?考究這個問題時,歌麿的錦繪《采鮑》三連幅,是不可或缺的參考品。在歌麿之前,石川豐信、鳥居清滿、鈴木春信、礒田湖龍齋等各家已在入浴圖或海女圖中,描繪過婦女的**。然而,他們離寫生都有一段距離。直到鳥居清長,浮世繪的畫風一變,轉為近代的寫生風格。歌麿繼承清長的畫風,精致程度更上層樓。借龔古爾的話來說,線條及格式更有條理了。在清長、歌麿兩人手中,浮世繪發展到達巔峰。其中,歌麿的**圖幾乎可以算是日本畫中最接近寫生的標本。來看看龔古爾的論點:
《采鮑》三連幅以最清晰的手法,描繪出婦人的**。我從此圖中窺知除了歌麿之外,一般日本畫家對**有多少了解,以及用什麽方法描寫。歌麿的**畫完全具備人體結構的基礎,然而在一筆一畫中省略的**,則采用書法風格的藝術線條,略去所有局部的細膩描寫,其光滑、細長的身軀,總讓我想起西洋畫寫生用的人體模特。這些身材高大又瘦長的女子雪白**,在身上裹著的紅色布條及黑色濃密毛發與蒼翠的綠色背景襯托之下,擁有撼動人心的驚愕魔力,成了一幅整然有序的完成品。
遍覽浮世繪時,一定會發現,歌麿描繪的女子體型特別高大。歌麿之前的春信、湖龍齋、春章等人,描繪的都是身材扁平的圓臉女子。然而,歌麿首先創造了橢圓形的臉孔,為格式化的麵貌中,注入朝氣蓬勃的精神,這是過去浮世繪中所沒有的精神。盡管如此,歌麿的女子麵貌仍然無法跳脫日本畫家固有的一定格式。雙唇有如兩片小巧的花瓣,鼻子與俊美貴公子的鼻子無異,一定是細長的曲線,此外,眼睛則是在兩個洞的正中央,點上黑點。然而,在這類已經夭逝的典型之中,歌麿處於技術最圓熟的時代,依然能憑借他那不可思議的技術,描繪出個人麵貌的不同特征,屢屢使人忘卻那不動如山的典型。龔古爾在寫下這些讚詞之餘,又附加一段話,歌麿的女子之所以高大,乃是由於這名畫家希望日本的女子比現實中更雄壯、更美麗。專注描繪妓女的他,想讓婦女化身為理想中的辯才天女[8]。然而,在女子的姿勢、態度、動作方麵,則致力維持自然。
美國人費諾羅薩的論點,與龔古爾稍有出入,簡單記述於此。歌麿美人的身材及麵貌發展為細長狀,乃是在寬政中期之後。他認為這是肇因於那個時代偏好大型發髻的一般風俗,絕對不是畫家個人的想法。從寬政末年到享和初年,隨著時代風俗的變遷,歌麿美人的身材愈來愈極端,到了享和末年終於塑造出最具特征的頹廢風情,這時,他稍微拉低身高,仍然維持文化時代的纖巧,不失以往的優美、溫雅之趣。
除了描繪婦女姿態,歌麿也擅長花鳥。繪本《百千鳥》《蟲撰》及《退潮土產》中的動植物寫生,可見綿密的筆致,甚至連照相機都無法望其項背。此外,山水畫方麵,也能在《銀世界》及《狂月望》等繪本中,展現石燕[9]風格的雄勁筆法。為折物扇繪、地紙團扇繪[10]等描繪的花鳥、生活用品圖,別出心裁的設計更是值得讚賞。龔古爾毫無缺漏,巨細靡遺地記述與評論,隨後在卷末加入歌麿的秘戲畫說明。龔古爾不認為歌麿之死單純是因為入監三天事件[11]的影響,認為應是他長年追究婦女之美,而破壞了他的健康之故。關於他的秘戲圖,作者也以獨特的目光,用心敘述。鑒賞眼光高人一等的法國文豪,如何觀察江戶藝術特有的秘戲畫呢?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遺憾的是,這裏無法翻譯詳述,隻能說龔古爾沒有做出道德方麵的評判,隻是基於純粹的藝術興趣,自由、全方位地觀察。他也能深刻了解浮世繪師喜好異想天開、滑稽、機智的精髓,同時,他也記下題為《歌枕》的繪本秘戲畫中,歌麿似乎畫了自己的肖像。
龔古爾著作他愛好的《歌麿傳》後,曆經四年,於1895年12月,即明治二十八年),又發表葛飾北齋的詳傳。距離著者之死,不到一年。第二本關於18世紀日本藝術的著作,對畫家的生平及作品,考證更加精密,更甚於前著《歌麿傳》。距離北齋逝世,還不到半世紀,然而這本正確的傳記卻厘清許多不明之處,在這一點上,龔古爾的研究考證為歐洲藝術界提供了不少貢獻。他在序文中提到,當時(明治二十五年[12])在北齋的祖國也隻出版飯島半十郎著的《葛飾北齋傳》兩卷,他參考之後,仍覺得不足,在巴黎的日本古董商林忠正[13]協助之下,搜集了不少資料,寫下他自己的Hokusai(《北齋傳》)。
(林忠正搜集《北齋傳》資料,原本是受到巴黎的業餘愛好家兼浮世繪收藏家薩穆爾·賓[14]的委托,為什麽林忠正沒將這些資料交給薩穆爾·賓,而是賣給龔古爾呢?據說當時巴黎的愛好家曾為此議論紛紛。)
龔古爾在《北齋傳》中,經常提到林忠正之名,同時多次敘述其搜集的資料極為珍貴,在過往發行的日本書籍中也無法得見。這麽一來,龔古爾的《北齋傳》是否可視為與林忠正的共同著作呢?從散見於龔古爾著作中的林氏說法,可見他對於浮世繪及江戶文學的一般解說與考證,皆正確無誤,具備自成一格的鑒識品味。由此可見,林氏並不是一般的出口商人。1902年,林忠正於巴黎競標他收藏的浮世繪及古董藝術品時,出版了厚重的攝影目錄。直到今日,本書依然是研究此道者的必備參考書。林氏在維新[15]後,撿拾日本國內遺棄不要的江戶藝術品,介紹給歐洲人,可說是對歐洲近代藝術造成重大影響的主導者。
林忠正的經曆記載於《大日本人名辭典》中,略述如下:
林忠正是越中高岡[16]人,父親是長崎言定。被舊富山藩之士——林太仲收養,幼時便跟隨養父學習法語。維新之時,成為福井藩的貢進生[17],進入大學南校[18],就學中,偶然聽聞起立工商會社[19]於巴黎博覽會[20]參展,於是以展場口譯兼銷售人員之姿前往法國。博覽會結束之後,雖然想留在巴黎進修,但由於學費不足,隻好改變誌向,開始從商。在當時居留宿舍的一間小房間裏,開起小型的藝品店。那是明治十七年[21]的元旦。林忠正每日都在巴黎市內經商,生意興隆,很快就開了一間商店。明治三十三年[22],萬國博覽會在巴黎舉辦時,在駐法大使曾根荒助的推薦之下,他擔任博覽會事務長官,成為日本展品事務所所長,立下斡旋之功,獲封正五位勳四等。明治三十六年[23]結束巴黎的林商店,回到東京,明治三十九年[24]四月十日病逝。
龔古爾根據林忠正搜集的資料,撰寫《北齋傳》,次年臨死之際留下遺書,同意將其收藏的浮世繪及其他藝術品悉數競標出售。他認為與其將那些撫愈他人生的繪畫、人偶、繪本及其他藝術品送進名為博物館的冰冷墳墓,供那些門外漢毫不用心地觀賞,不如隨著競標者出價的槌子聲,飄散至各地。希望能將收藏古董的樂事,讓給擁有相同樂趣的後繼者。古董鑒賞家競標出售珍藏品的方法,一時之間成了巴黎業餘愛好家的流行,於是吉洛[25]及巴爾布托[26]各家的收藏品也在同樣的方式之下逸散。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龔古爾的遺囑,競標出售遺物的所有金額,在親人的反對之下,依然成了設立龔古爾學院(私立藝文學院)的基金。龔古爾學院在1903年獲法國政府認可,成為公認的藝術學團體。最早的十名會員,有七人是龔古爾在生前決定的人選,全都是自然派或印象派小說家成立的組織。據說會員的年薪6000法郎,每年審查新進作家的作品,並頒發5000法郎給獲選傑作。
[1] 朱爾·龔古爾(Jules Huot de Goncourt,1830─1870),法國小說家。
[2] 以金、銀、色粉在漆器上繪製圖案。
[3] 江戶時代至明治時代的民俗活動,由民眾扛轎慶祝。
[4] 應為《見立唐人行列》,圖中有一群女子打扮成朝鮮外交官的模樣。
[5] 錯誤的、虛假的。
[6] 日本古麵具的一種,通常代表醜女。
[7] 吉弗魯瓦(Gustave Geffroy,1855─1926),法國藝術評論家。
[8] 指弁財天,日本神話的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象征口才、音樂及財富。
[9] 鳥山石燕(1713─1788),江戶中期的浮世繪師。
[10] 地紙為製作團扇的紙張,同樣是以大量印刷的方式製作。
[11] 當時幕政頒行各種禁令,使歌麿產生反抗心態。他不顧幕府禁止描繪武家的禁令,繪製豐臣秀吉賞花圖《太閣五妻洛東遊觀之圖》,於是被判入獄三天,處手鎖之刑五十天,算是相當嚴厲的懲罰。歌麿於此事件兩年後逝世。
[12] 1892年。
[13] 林忠正(1853─1906),日本藝術商人。
[14] 薩穆爾·賓(Samuel Bing,本名 Siegfried Bing,1838─1905),巴黎藝術商人。
[15] 指明治維新。
[16] 位於今富山縣。
[17] 各藩推選優秀人才赴中央接受西方教育,類似現在的獎學金製度。
[18] 明治初期由政府管轄的西方學校,教授西方學術文明,派遣學生赴外 國留學。為東京大學的前身。
[19] 明治時代初期,將日本藝術品輸出海外的公司,可說是日本貿易公司的基礎。
[20] 1878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
[21] 1884年。
[22] 1900年。
[23] 1903年。
[24] 1906年。
[25] 吉洛(Charles Gillot,1853─1903)。
[26] 巴爾布托(Pierre Barboutau,1862─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