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攻讀博士期間的成果,即我的博士論文。那是2012年的夏天,48歲的我,自嘲可得“鼓勵獎的老太太”結束了漫長的學校學曆教育。也許,取得博士學位是對自己最高學曆的肯定;也許,攻讀博士還有些現實考慮,但它確實是我自覺自願的快樂選擇。從1980年大學班級年齡最小的學生,到2012年博士班級年齡最大的學生,我不明白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時間為什麽拖了如此之長。或可安慰自己的是,有了社會各種經曆的我,還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依然深刻體會到讀書求學的樂趣和安心所在。彼時的我,此時的我,此生唯一沒有改變的大概就是對閱讀樂趣的追求了。

1999年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第一次看到眾多的方言本、文言本《聖經》時,我絕對沒有想到,從來沒有讀過《聖經》的我,有朝一日會寫出一本聖經中譯研究的專著。從確定從事聖經中譯研究開始,至今已經十年了。撰寫過程中,童年和少年時在多個方言區的生活經曆,對漢語同一事物有不同方言稱謂和表述的特別喜愛和感受,過去工作經曆中的知識片斷和認知(比如在地名工作中第一次知道了“教會羅馬字”),在中英文語言翻譯轉化過程中對文化差異的感受,似乎都在一一複活,每日顯現在思緒中、電腦中,也讓我沉浸在千辛萬苦中、十分快樂中。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導師黃興濤教授。他不懈的創新思維、開闊的曆史視野和敬畏學術的態度,讓我受教。尤其是他從語言文化角度探究曆史的獨特視角,更是開啟了我研究聖經的新思路。但願拙著和我今後的研究,能夠不負他的期望。

李文海、夏明方、陳樺、何瑜、郭雙林、劉小萌、李長莉、王美秀、曹新宇、朱滸等教授,都曾對我的論文寫作提出寶貴意見,也令我受益匪淺。感謝章開沅、馬敏、卓新平、吳義雄、劉家峰等教授對我的聖經譯本研究的關注和幫助。感謝在漫長的撰寫過程中,鄭起東老師給予我的談話鼓勵和具體幫助。感謝我供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給我提供的寬容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在過去的十年間,家中五位老人都遭遇了“病危通知”,我也經曆了與親人的生離死別。感謝仙逝的張光蘭二姨。雖然目不識丁,但她卻用一生的實際辛勞,讓我認識到自尊好強、勤勞節儉。感謝重病的公公張士欣和仙逝的婆婆佟慧娟對我的支持。因專業不同,他們並不完全明白我的研究內容,但老科學教育工作者愛惜晚輩之心,讓他們給予了我最充分的理解和寬容。感謝張照東、孫遠征、張文利,他們都盡可能地減少我在具體事務上的消耗。感謝我的先生張誌一,他永遠耐心熱情地傾聽我的各種敘述,並以他了解的各種“旁門左道”的知識,為我的研究提供線索和支持。尤其感謝他多年代我為父母看病治療的操勞,幫我盡到了“親在子孝”的責任,減少了我作為女兒的內心掙紮和情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