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故宮的地下世界,總能聽見很多神奇的傳聞。有人說地下設了監牢,專門關押犯錯的宮人;有人說地下養了守宮神獸,一到夜裏就放出來巡邏;不過更多人說這地下藏了皇帝的寶藏。
要想知道地下有沒有寶藏,得首先弄清楚故宮的地下世界到底長什麽樣。關於這一點,你隻要去網上搜索,出來最多的肯定是這樣一條:
“故宮的地磚從地麵鋪到地下,總共15層,橫七豎八排列,這是皇帝為了防刺客打地道專門弄的。”
故宮的15層地磚之說真假未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地磚下絕對大有文章,也許還真可能藏著“寶藏”。前些年,在隆宗門西側有了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研究人員竟然在地下挖到了另一個“故宮”—元代的皇宮,不過它現在隻剩下了地基遺存。
由此可以看出,紫禁城這個區域非常熱門,不僅明清的皇帝喜歡,元代的皇帝也愛,元皇宮的一部分就建在這兒。據記載,朱元璋當年讓徐達、常遇春等大將攻破元大都後,做了兩件“毀元”的事。一件就是將大都改為北平,另一件就是命眾人點火燒毀了元皇宮,估計是做賊心虛怕被罵,他還下令所有的史書都禁提此事。
元皇宮的地麵建築就這樣消失在了火海中,不過地基卻保存了下來。到了朱棣當皇帝遷都北京建紫禁城時,他利用元皇宮的地基蓋起了自己的大房子,而清朝又在明的地基上進行建設。可以說,整個紫禁城的“地下世界”承載著三個朝代的皇宮。
最下麵的夯土層屬於元代,基本就是把土壓一下,然後鋪上磚和石頭。中間是明代的夯土層,非常結實,據故宮專家介紹,當時永樂皇帝為了建故宮,專門在地上挖了快四米深的一個大坑,然後用“一層碎磚+一層黏土”的組合層層鋪疊,總共是幾十層鋪上去。這裏的土要挑選很純淨的土,磚也要粉碎,這樣才會堅固。最上麵是清代的夯土層,因為明朝的夯土已經很穩固,所以清朝就隻是鋪磚和把土壓實。三個朝代,三層厚厚的“地基”,這也是皇帝追求江山穩固的一種體現。
除此之外,很多宮殿的柱子也有玄機,比如太和殿。大殿內的柱子底部都有一個石質小底座,它叫“柱礎”,往下延伸至地下數米深。它的具體構造是這樣的:一個大大的鬥形石台子立在圓木之上,圓木之下是無數顆地釘,周圍再夯上土。這樣的建法讓立在上麵的柱子特別穩固,即使發生地震,柱子也是巋然不動,這就是中國古建築所謂“牆倒屋不塌”的一個重要原因。整個建築,柱子起到了承重的作用。
故宮的“地下皇宮”堅不可摧,曆經600年依然穩固,1977年,專家們曾對太和殿的三層石台進行過鑽探,深度是15.6米,相當於五六層樓那麽高,裏麵共計磚三層、砌塊石四層,灰土、灰土與碎磚、卵石若幹,最下麵還有一些柏木樁、排木、黏土等材料。(蔣博光《中和殿室內及三殿地質勘探實錄》)
故宮地下就隻有地基嗎?當然不是,它真的有寶藏,是一個“地下寶庫”。
這個寶庫實際是故宮的地下文物庫房,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建,位置大致在西華門內。資料顯示,這個文物庫房采用三層全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配備專業的消防和防盜係統,而且是恒溫恒濕,溫度設定在15℃左右,濕度則設定在50%,保存文物大約有97萬件。
聽老一輩的故宮人說,這個庫房安保非常嚴,要想進去得辦理很多手續,通過層層審批,而且每個庫房的門禁都有專門的暗鎖和密碼,連隻蒼蠅都休想飛進去!有意思的是,庫房裏還設有“文物澡堂”,每件進庫房的文物都要經過熏蒸消毒機“風淋”式消毒,防止蟲蛀和黴變。
如今的地下文物庫仍在改造和擴建,不久的將來,將會有更多的寶貝“入地”,這樣既能讓它們處於保存的最佳環境,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和完整性,也能為進一步擴大故宮的開放麵積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家下次再去故宮時,可以用手摸摸地磚,或許,你也能感受到古人和今人對於這位600歲老人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