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甄嬛傳》的走紅,讓大家看到了雍正帝的後宮,劇中的雍正被各種女人算計,而且還是個“綠帽王”,先後被果郡王和溫太醫給“綠”。唉!可憐他身為九五之尊,竟被甄嬛等婦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可悲!可歎!

有很多人看了這部劇,一去故宮就開始把各種宮和劇情相聯係:

“哇!原來翊坤宮長這樣,華妃住得也不怎麽好嘛!”

“景仁宮好破,烏拉那拉皇後住的地方真不好!”

“甄嬛的碎玉軒在哪裏啊?”

簡直是把電視劇當成了正史來看!

其實《甄嬛傳》就是一部藝術創作,真實的雍正後宮風平浪靜,幾乎沒有那些燒腦的宮鬥戲碼。接下來,我們就以劇中的三大主角,甄嬛、華妃和那拉皇後為線索,揭開雍正後宮的真實麵貌。

《甄嬛傳》最大的“反派人物”並不是華妃,而是喊著“臣妾做不到”的皇後烏拉那拉氏,劇中的她陰險狡詐,善於“借刀殺人”,比如借安陵容之手,害甄嬛小產;借齊妃之手讓寧貴人不孕。表麵上,她溫柔賢淑,背地裏簡直是個“毒婦”。

她的形象也連累了景仁宮,很多遊客到這兒來,總是會罵上兩句:“那個烏拉那拉氏就住這兒,壞女人宮殿!”其實在正史中,雍正的中宮皇後,嫡福晉烏拉那拉氏可不是工於心計之人,相反,她大度、善良、溫柔,心腸也不壞。

那拉皇後是內大臣費揚古之女,出身高貴,自幼飽讀詩書,生得也是溫婉大方,當年康熙挑兒媳時,一眼就相中了她,指為皇四子胤禛的嫡福晉。

和《甄嬛傳》裏“兩麵三刀”的形象不同,正史裏的那拉皇後是個幾近完美的女人。首先,她不玩宮鬥,身為六宮之主,她時常提醒宮裏的姐妹們要團結,別為了爭寵耍心機、玩手段。

其次,她很孝順,身為兒媳,她侍奉公公康熙和婆婆德妃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

同時,她也不喜金銀玉器、美食華服,生活上很簡樸,她曾令膳房每次做飯菜都不要太多,萬一有剩的,別直接倒掉,可以分給宮人們吃。

康熙三十六年(1697),身為嫡福晉的那拉氏生下了胤禛的第一個孩子,並取名“弘暉”,暉,帶有希望之意,這不僅是他們愛情的結晶,還是他們的希望。可惜,這個“希望”僅僅活到八歲就去世了,可想而知,當時的那拉氏幾近崩潰,她哭得昏天黑地,自此身體也變得不太好。

關於那拉氏的結局,《甄嬛傳》裏說她禁足景仁宮,其實在正史中,她於雍正九年(1731)因病去世。當時的雍正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喪,最後給她定諡號“孝敬”,“敬”有恭敬、尊敬之意,這也算是雍正對她一生的評價。

《甄嬛傳》裏的第二反派是翻著白眼、喊著“賤人就是矯情”的華妃,劇中的她飛揚跋扈,恃寵而驕,連皇後都不放在眼裏,不過在正史中,華妃的形象可不這樣,她有點像清宮版的“林黛玉”。

華妃的原型是敦肅皇貴妃年氏,漢軍鑲黃旗,她的父親是湖廣巡撫年遐齡,兩個哥哥分別是廣東巡撫年希堯和川陝總督年羹堯,這麽看,年氏確實出身豪門大戶,家世顯赫。

康熙年間,她成為皇四子胤禛的側福晉,地位僅次於嫡福晉那拉氏。初入王府,她就很得寵,並且子女眾多,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皇四女,五十九年(1720)生皇七子,六十年(1721)生皇八子,雍正元年(1723)生皇九子。

三子一女,可見雍正對她的寵愛,不過這四個孩子都沒能養大,全都夭折,也是個可憐的母親。

年氏在雍正登基後即被冊封為貴妃,是宮中的二把手,可她並沒有和皇後對著幹,相反,她柔柔弱弱,說話也是輕聲細語,好像是清宮版“林黛玉”。

年氏的哥哥年羹堯因為有功,被皇帝信任,所以恃寵而驕,常做些僭越違製的事兒,而年氏也因此常常擔驚受怕,宮中生活如履薄冰,每每有家書遞進宮裏,她總是先呈給雍正。有一次,她見哥哥家人們的穿戴如同國家命官一般,謹慎的她將此事告訴了雍正,並表示了對哥哥僭越行為的不滿,雍正帝聽後很感動,對年氏也更加寵幸。

雍正三年(1725),年貴妃病重,雍正擔心得不行,他親下諭旨,加封其為“皇貴妃”,希望能“衝喜”,結果剛過七天,年氏就去世了,連冊封禮都沒來得及舉行。

《甄嬛傳》中的主角甄嬛,曆史上的原型是乾隆的母後孝聖憲皇後,關於這個女人,謎很多,比如她的身世、她是不是乾隆的生母等等。《清史稿》中這樣記載:“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淩柱女。”她13歲時被賜給皇四子胤禛為格格(侍妾),後來生下弘曆,雍正登基後,她被升為熹妃,再晉貴妃,兒子乾隆即位後,被尊為崇慶皇太後。

她長相一般,據說是方盤大臉,女人男相,康熙曾稱她為“有福之人”,不知道這個“福”是因為她生了弘曆,還是因為她長得很有“福相”。

“甄嬛”的一生確實很有“福”,自從兒子登基為帝後,她享盡人間榮華,乾隆帶著她下江南、巡五台、登泰山,遊山玩水,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最後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於圓明園長春仙館,享年86歲。

雍正帝的後宮和《甄嬛傳》描繪的完全不同,劇中的三大宮鬥主角也與曆史相差甚遠,所以我們在看清宮劇時,切勿將其當作正史,劇始終是劇,是一種“藝術加工和創作”,看個高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