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故宮裏最冷的地方是冷宮嗎

要說故宮裏最冷的地方,很多人都會想到冷宮,冷宮帶一“冷”字,不僅是環境冷,還讓人心冷。影視劇中的“冷宮”大多被刻畫得環境惡劣,雜草叢生,而且裏麵還住了很多發瘋的“棄妃”,比如《甄嬛傳》裏被打入冷宮的華妃,她坐在小黑屋裏,哭喊著:“皇上,你害得世蘭好苦啊!”

由於影視劇和民間傳說的渲染,很多人到故宮都會去找“冷宮”,可惜找半天才發現,咦,好像沒有一個宮殿掛著“冷宮”的匾額,難道是未開放區域?

其實故宮裏並沒有一個專門叫“冷宮”的宮殿,它在正式的文獻檔案中很少出現,倒是在影視劇和戲曲小說裏經常被提及。

“冷宮”更像是一種象征,指那些犯了錯或者不受寵的妃嬪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後宮偏僻之處。比如前麵我們說到的珍妃,她當年就被“打入冷宮”,關在景祺閣後的一個小院裏,還有順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她出於多種原因被廢,降為靜妃,從此被打入冷宮。因此,“冷宮”更像是對妃嬪們的一種“懲罰”。

既然冷宮不存在,那麽故宮裏最冷的地方到底在哪兒呢?我個人覺得,應該是隆宗門外的幾座不起眼的灰房子。之所以說它最冷,是因為這幾間房子的溫度常年都在零攝氏度以下,無論外麵多麽熱,隻要一走進去,立馬就凍得發抖。

它們就是故宮的冰窖。故宮現存四座皇家冰窖,為乾隆時期建造,其作用就是用來藏冰。在那個沒有冰箱的時代,冰窖完全充當了皇帝的專用冰箱,它的儲冰方式也很特別,不用電,純天然,無汙染。

首先,整個冰窖做成一個半地下的拱券式結構。這樣可以利用地下溫度的恒定來保持室內溫度的恒定。

其次,冰窖整體用磚石砌築而成,其內部長約11米、寬約6米,地麵鋪有大塊的條石,為了更好地起到隔離室外高溫的作用,冰窖的牆體大都被做得很厚,有2米左右,同時它不設窗,僅在南、北兩側開門。另外,冰窖地麵的每個角上還留有溝眼,這樣有利於融化後的冰水及時排出冰窖外,保持窖內幹燥。

最後,要重點說說冰窖的“地板”,據故宮專家介紹,冰窖地麵鋪的石材很有可能是豆渣石(又名“麥飯石”)。這種石材現在被用來做炒鍋,據說健康無毒還不粘鍋,真假未可知。麥飯石有淨化水質的功能,當冰水融化後,地麵的豆渣石可以將水中的雜質等有害物質吸附、分解,防止水腐敗。

關於冰窖放冰,《大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記載:“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所以大概是每個冰窖放約5000塊冰,據說每塊冰都有嚴格的尺寸要求,大約0.5米見方,碼放時由專人由裏到外,由下到上,嚴絲合縫地壘滿整個冰窖,之後便封閉窖門,直到次年夏天取用,供冰時間一般是從舊曆五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結束。

說到這,肯定有小夥伴會問了:“每年二萬五千塊冰都是從哪裏來的呢?”

說到冰的來源,它們大多是從紫禁城的筒子河、北海及中南海、禦河等處采集。每年立冬前後,采冰就開始了,首先要進行“涮河”,即把水中的雜草等清除,不然皇帝用著冰,突然見到水草或者螞蟥,那就慘了,可能要被砍頭的!其次是開閘蓄水,等到水麵結冰,工部都水司就派專業的差役采冰,名曰“打冰”。如今的冰窖早已失去了昔日藏冰的功能,它被改作餐廳,也成了故宮新晉的“網紅打卡地”。炎炎夏日,我非常喜歡來冰窖餐廳坐坐,有時點上一份烤鴨卷,再來根脊獸冰糕,愜意地過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