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故宮裏有座“斷魂橋”,凡是犯了錯的文武百官,全都要通過此橋被拉到午門外去斬首,而且,過這座橋還有講究,當未走上橋時,官兵們得好吃好喝“伺候”犯人,有點“最後一餐”的感覺,而當過完橋後,犯人立馬就會被戴上刑具,押赴午門。
過了此橋,魂也沒了,故名“斷魂橋”,它的位置就在武英殿附近。其實這座橋的本名不叫“斷魂橋”,而是叫“斷虹橋”。斷魂橋?斷虹橋?那麽,這座斷虹橋真的會斷魂嗎?
民間關於“斷魂橋”的傳說僅僅是傳說,因為曆史上的午門根本不是斬首的地方,官員們也不會通過此橋去赴死。斷魂橋的說法也許是它的本名“斷虹”諧音“斷魂”導致。
斷虹橋,聽起來有點像“斷了的彩虹”,有人認為,它的得名是因為在斜陽的照射下,地平線仿佛把這條形似彩虹的橋梁給截斷一般。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我曾經在夕陽西下時好好觀察過斷虹橋,確實有點像被地平線截斷一般,還是挺神奇的。
不過,“斷虹橋”的得名和陽光照射關係不大,它的背後有更深的講究。
皇宮裏的橋,實用性不強,一般都是體現建築的等級規格,斷虹橋也不例外,有故宮專家考證,這座橋實為元代皇宮崇天門前的周橋。
眾所周知,明代紫禁城的修建是在元代皇宮的舊址上進行的,據專家推測,今斷虹橋一帶有元代皇宮的正門崇天門,在《輟耕錄》裏記載:“直崇天門,有白玉石橋三虹。上分三道,中為禦道,鐫百花蟠龍。”
這種在皇城正門前建的橋梁叫“周橋”,是一種製度和規格上的需要,源於“造舟為梁”的典故。(《析津誌》:“周橋,義或本於《詩》‘造舟為梁’,故曰周橋。”)在《詩經·大雅·大明》裏講到,當年周文王迎娶太姒時,“造舟為梁”是婚禮儀仗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曆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造舟”為周代天子之製,“造”有“靠”之意,“造舟”,其實就是將舟船並排靠在一起連接成浮橋,是一種天子的禮儀。經過演變,後世把實際的“舟”換成了石橋,名“周橋”(古代舟、周兩字通用)。同時,建在皇宮正門前,還是等級的象征,典型代表就是太和門前的五座金水橋。
古人對於橋有很多浪漫的想象,比如將其喻為“彩虹”,用“虹橋”命名,像宋代的京城外有“虹橋”,元代慶壽寺有“飛虹橋”等。同時,這個“虹”還有“虹梁”之意,在古文獻中,經常用“虹”來表示橋的數量。(闞鐸《元大都宮苑圖考》:“橋以虹計,至今猶然。‘蕭錄’謂之曰:‘座’,不如‘虹’之適當。”)
一座橋叫一虹,這樣的稱呼簡直太美了,古人真是浪漫!
據專家的推測,斷虹橋原本是三座,符合“周橋三虹”的禮製需要,如今隻剩一座,即為“斷”之意。
至於為什麽要將另外兩座截斷,說法很多。有專家認為,明初永樂皇帝建紫禁城時,這三座橋還在,但考慮到橋的位置已經不在皇宮和皇城的正門,所以不能再保留“三虹”這樣的天子之製,因此,為了兼顧禮製和實用性,三座橋“斷”去兩座,獨留一座。
關於斷虹橋,如今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它身上的“圖案”—橋的欄板上雕刻著“龍遊百花”,一前一後兩條龍,競相追逐在各種花叢中,有牡丹、荷花、**、慈姑等。在前的一條龍有時還會扭頭逗逗後麵的,似乎在嘲笑:“你抓不到我!你抓不到我!”
不過,最有意思的還數橋望柱上的這些小獅子,它們形態各異,造型生動,總共有34隻。
其中,最“紅”的是“捂襠獅”。為什麽手捂襠部?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這隻獅子乃道光皇帝長子奕緯的化身。當年小奕緯仗著長子身份,橫行霸道,有一次竟連上書房的老師也敢罵,作為父親的道光知道後,氣得不行,於是在奕緯來請安時,一腳踢中了他的襠部,結果不久後奕緯竟不治身亡。這樣的故事純屬牽強附會,奕緯之死和踢襠之傷並無關係,大家當個茶餘飯後的談資即可,千萬別當真。
不過,斷虹橋這種完全“放飛自我”的雕刻風格在嚴謹的紫禁城還真是獨特,尤其是小獅子竟然能“坐”在龍之上。“獅在龍上”,這本身不符合禮法。據專家考證,這種雕刻風格恰恰就是元代的風格。元朝人來自草原,他們策馬奔騰,沒有繁雜的禮法約束,所以在設計上也不太在乎龍在上還是獅在上的問題。寫到這裏,我的腦海裏突然浮現出一個場景:“這些小獅子、小龍到了夜深人靜之時,全都活了過來,它們打開手機,放著流行歌曲,在斷虹橋狂跳廣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