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武英殿裏有個叫浴德堂的地方,過去總有人將它說成是香妃的專用浴室,還說香妃是異族女子,乾隆為了討好她,專門為她建了個頗具“異域風情”的浴室。
浴德堂在武英殿西,很多人初見它時都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麽要建一個有點像阿拉伯風格的圓形屋頂呢?
其實這個白色圓頂叫“甕頂”(也稱作“穹頂”),它的內部“貼滿”了白釉琉璃瓷磚,簡直就是一個公共澡堂,隻不過少了淋浴的噴頭。
仔細看,室外還設有井亭,井亭周圍安著長長的石槽,它們的作用就是將水引進鍋爐然後燒開,讓蒸汽充滿浴室。
由此看出,這個“浴德堂”應該不是洗淋浴,可能是用盆接水擦洗身子,它的前殿類似於更衣室,穹頂瓷磚屋是洗浴間,後麵的井亭和鍋爐是供水燒水間,配置相當齊全。
那麽,誰會在這裏洗澡呢?據說乾隆的香妃就把這裏當成了私人浴室。
關於“香妃沐浴”的說法,主要是因為1915年故宮曾在武英殿成立古物陳列所,當時把一幅戎裝女人像掛在了浴室的門楣上。這幅畫像被附會為乾隆的回族妃子香妃,但實際上,原畫的黃簽上寫的是《美人畫像》,並無確鑿證據說是香妃。
其實就算是香妃,她也不可能來這裏洗澡,因為武英殿區域屬於故宮的外朝,後宮妃嬪嚴禁來此,即使當年的慈禧太後出入西華門時也不能穿行外朝中路,同時在途經武英殿石橋時,她乘坐的轎子還得放下簾子,所以香妃完全不可能在這裏洗澡。
既然這裏不是香妃澡堂,那麽它的作用到底是什麽呢?專家們的說法很多,至今也沒有定論。
據故宮專家單士元先生考證,浴德堂所在地原是元大內宮城西南角樓外地帶,它的的確確就是個浴室,因為它的造型和元皇宮裏的延華閣浴室基本一致。
據《輟耕錄》記載:“西南角樓南紅門外,留守司在焉。”當時的留守司是個較大的行政機構,它有很多“辦公室”,同時還為其配了浴室。
同時,從整個浴德堂的建造特點來說,它也很符合元代浴室的建築標準,尤其是它使用的白色琉璃瓷瓦,這是元宮殿最常用到的。
據史料記載,當年永樂皇帝創建武英殿,主要是將其作為帝王齋戒之所。別小看“齋戒”,這可是皇帝向上天表忠心的大事,齋戒期間,得過苦日子,不能舉辦宴會,不能近女色,吃得也要艱苦,同時,身心還得潔淨,每天必須沐浴更衣。
因此,有專家認為,這座元代的浴德堂之所以能留下,可能就是因為朱棣為了齋戒時沐浴方便。
關於浴德堂,有專家還給出了出人意料的解釋:給死去皇帝沐浴的地方。
這種說法主要是基於浴德堂、武英殿和其北的仁智殿院來綜合考量。在明人的記載中,仁智殿院是停放死去帝王梓宮和神位的地方,當年永樂帝死後就在此停過梓宮。
從古至今,給死者沐浴一直是喪葬的傳統,在《禮記》中就記載,給死者沐浴得有一間專門的浴室,像曾子當年就把親人抬到廚房去沐浴,將廚房當作“浴室”。
而浴德堂距離明皇帝停梓宮的仁智殿院僅一牆之隔,按照常理,也會就近將其當作沐浴之所,況且我們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生前做了什麽,死後也得做什麽,身為帝王,生前在浴德堂沐浴過,死了也在這沐浴,好像也挺順理成章。
另有一種說法:給紙張洗個“熱水澡”。
武英殿在清朝曾是“皇家出版集團”的“總部”,康熙時,這裏設立了“修書處”,負責刊印裝潢書籍。武英殿刊印的書籍印刷質量高,刊印精美,所以又被稱為“殿本”,它們代表了當時國家最高印刷水準的圖書。
刊印圖書的必需品是紙張,據故宮專家傅連仲先生所說:“古人用紙有生熟之分,熟紙妍妙輝光,生紙非有喪不用。”要做“熟紙”就得塗蠟或煮蒸,而染紙則是用水和色浸染。所以推斷,浴德堂可能是修書處在裝潢過程中為熟紙、染紙等工序而建的積水池。
古禮有“左庖右湢”(湢,浴室義)的說法,即宮城建造時左邊為庖廚,右邊為浴室。
武英殿這裏建了浴室,而和它相對的文華殿裏剛好有一口井,名“大庖井”,符合“左庖右湢”的禮製,象征著皇帝建立宮城是受上天的指示。
講了這麽多,浴德堂的作用仍然是個謎,不過我建議大家拋開這些,單單來看“浴德”二字,它出自《禮記·儒行》裏的“澡身而浴德”,表麵上看是希望我們把身體洗幹淨,不為汙物所染,但更深層的意思,是讓我們洗淨思想上的汙濁,用美和善來“沐浴”自己,提高個人修養。
所以,你可以捫心自問一句:“今天我‘浴德’(洗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