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浴德堂,宮裏的“澡堂子”據說還有一座,它的位置在禦花園,名字叫“摛藻堂”。
“摛藻堂”,如果念得快一些,有時還真會誤讀成“搓澡堂”,就因為帶了一個“藻”,很多人憑讀音就說這裏是“澡堂子”。更有甚者,竟然將其附會為乾隆浴室,還說乾隆在禦花園建澡堂,主要是為了采花泡“花瓣浴”。
簡直是一本正經地胡說!雖然摛藻堂的確為乾隆所建,但它真不是澡堂,此“藻”非“澡”。
摛藻堂在故宮的東北角,這裏的“摛藻”並不是搓澡的意思,“摛”意為舒展、鋪陳,還有傳播、傳揚之義;“藻”,除了有海藻的意思,古人還將其比喻為華麗的文采、文辭,比如說誰的文筆好,用詞美,我們就會誇他的文章“辭藻華麗”。
因此,“摛藻”二字有“鋪張辭藻”之意,暗示了這個地方可能和書有關。
的確,摛藻堂就是用來藏書、看書的,它建於乾隆年間,算是乾隆的“花園書房”。
如今的摛藻堂成了故宮書店,每次走進去,那一排排書架都讓我有種穿越感,想當年,乾隆也是在這裏看書的。
他會看什麽書呢?這部書叫《四庫全書薈要》。
聽名字就知道它和文化巨著《四庫全書》有關係,“薈要”有精華的意思,這部書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的精編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已經63歲的乾隆擔心一件事,他害怕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四庫全書》的完成,所以為了先睹為快,他命人將書中的精華部分先摘出來編成《四庫全書薈要》,“以備臨憩閱覽”。
五年後,《四庫全書薈要》大功告成,雖然是精華版,但內容依然很多,當時乾隆命人作了一式兩份,每份約11260冊,大約相當於《四庫全書》總篇幅的三分之一,其中一份存入禦花園中的摛藻堂,另一份保存在圓明園內的味腴書室。
一萬多冊的“精編版”,如果按一天讀一冊也得約30年才能讀完,而此時距乾隆逝世僅剩十幾年,不知道“讀書狂”乾隆最後到底讀了多少。
摛藻堂裏除了放書,還有一個“奇異”的設計。在靠西邊的小屋裏,門和過道與咱們平時看到的不太一樣,它的門洞和牆並不垂直,視覺上有點歪,過道也不筆直,稍微有些斜,有人將這種設計稱為“歪門邪道”。
之所以這麽設計,倒不是諷刺乾隆,而是因為歪門裏的這個小屋,也可以將其看作乾隆的“私人小閱覽室”。它的麵積不大,但布置得很溫馨,我曾有幸在冬日的午後進去過一次,當時陽光就從那些冰裂紋的窗戶灑進室內,暖洋洋的,很舒服。試想當時乾隆就坐在窗邊的暖炕上閱讀,讀著讀著累了,一抬頭,眼光就會透過“歪門”看到滿目的大書架,這種感覺仿佛是在暗示自己:“哇!我太厲害了,文治武功,我樣樣都會,天下有誰讀書能有我多呢!”
在摛藻堂的西山牆上有一首詩詞,名《古柏行》,他的作者是“寫詩狂人”乾隆,詩中,他盛讚了摛藻堂旁的一棵古柏,說它見證了明王朝的興衰,還說它已經成仙,難道是“柏仙”?
這棵古柏就在摛藻堂和堆秀山之間,據說植於明初的永樂皇帝時,距今已是600年。
關於這棵古柏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乾隆下江南時,此古柏一路跟隨為他遮陰擋陽。我想,除非古柏會飛,否則怎麽能一路為其遮陰呢?而且更神的是,有大臣回報,說皇上離京時,這棵古柏就忽地枯死了,而當皇帝回紫禁城後,它又神奇地活了過來。
這棵古柏簡直是乾隆的“死忠粉”,為他生為他死,它的感人事跡也讓乾隆動容,竟禦筆欽封其為“遮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