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裏有一個地方經常被誤會為“麥當勞”,一個個的拱門,雖然不是金色,但還真像麥當勞的標誌,曾經我就看到有小朋友哭鬧著要穿牆進去吃雞翅、漢堡。
這些拱門形圖案和麥當勞無關,它們的真身其實與紫禁城的防衛工作有密切聯係。在過去,這些半圓形的設計實則是券洞的洞口。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麽如此好看的紅牆上會挖些洞出來呢?這樣不是破壞了整體美感嗎?關於它們的用途,有三種說法廣為流傳。
第一種認為這些券洞原本是明初建紫禁城時,故意留下的“進料口”,為的就是進行宮牆內部再施工時,進料方便。
第二種認為這券洞是為運輸宮人們的大小便而設立,他們的“穢物”在準備運出宮時會暫時放在這裏。
這兩種說法看起來貌似合理,但疑點頗多。
首先是“進料口說”,如果真是為了進磚石木料而設,那洞口的高度和寬度明顯不合適,太過低矮,而且進料完全可以從大門進,沒必要專門“挖”些洞出來,有礙觀瞻,得不償失。
其次是“擺糞說”,不論明清,宮人的汙穢物清理都有專門的程序,未見有資料記載要放在洞裏暫時存放的。
既然這兩種說法都不可信,那麽隻剩下第三種了,大多數專家認為,它們是負責紫禁城保衛和巡邏的士兵們站崗放哨的哨所,通俗地講,就是“保安室”。
這些保安室在清代被稱為“堆撥”,也叫“門訊”,據史料記載,這些堆撥券洞的進深約1米、寬約1.8米、高約2.3米,剛好能容人。在乾隆時,券洞外還會建一個坡屋頂的值房,這樣也方便護軍們躲避風雪,待著也寬敞、舒服。
在牆上設計券洞並不是故宮的“專利”,之前,為了抵禦外敵,南京明長城的一段也建有供士兵防衛和儲存兵器的藏兵洞。紫禁城身為皇家重地,在一些大門或者特需防衛之處設計有防護功能的券洞也正常。
在《大清會典》中曾這樣記載道:宮內東北角、西北角、奉先殿東南,禦茶膳房東北角、西北角,中正殿前門,後鐵門,壽康宮西都有堆撥。各處堆撥每日值班護軍官兵為11人,每處裝備長槍4杆、腰刀4把、弓4張和箭40支。這裏提到的“宮內西北角”大致與東筒子吻合。
既然這些券洞是作為宮裏巡更護軍們的值班處,那他們是怎麽巡更的呢?
清宮規定,巡更時間大致是從二更到五更(約為22點—次日淩晨5點),通過傳籌巡邏,“籌”是一根長木棒,傳籌有點類似運動會上的“接力棒”。怎麽傳呢?
大致傳籌路線為:“自景運門發籌(發棒),從蒼震門經景運門,經乾清門出隆宗門,過啟祥門、中正殿前門(春華門)、長庚門繞經西北隅,再向東經中正殿後鐵門、順貞門、吉祥門回到東筒子‘大宮東北角堆撥’。”(摘自《紫禁城裏的堆撥》,建知,《紫禁城》)
值班是件很無聊的事,尤其夜班,漫漫長夜,非常辛苦,為了打發時間,護軍們就打起了堆撥券洞的主意,他們會在牆上寫詩、畫畫。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中正殿前門堆撥被發現畫有棋盤,乾隆帝看後大為惱怒,他心想:“我這真金白銀花大錢請你們當保鏢,你們卻不當回事,玩忽職守!”隨即命人徹查此事,最後嚴懲了一大批人。
除了寫詩畫畫,堆撥券洞上還會留下一些宮廷秘聞的“記錄”,比如當年專家們在券洞洞壁上就發現了一句話:“忽聽一聲白靳合,嚇得官兵亂如梭,若是情況心稍定,就怕……”後麵的字被塗抹掉了,據說是五個字,那麽到底是什麽事讓這個官兵“就怕”呢?給後世留下了無限想象。
這些“有意思”的堆撥券洞在20世紀被填平,主要是為了方便參觀和利於消防。每次走到這兒,我都在想,如果當年它們沒被填,或許現在還能在裏麵找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塗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