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江左名士袁枚有一位姓屠的朋友,早年在陝西兩當縣(今屬甘肅隴南)作縣尉時,用了一個廚子,姓張,生得高大魁偉,手腳俱長,有兼人之力,左耳好像被人用利刃割去了,留下一個瘡疤,使得形象上略顯怪異。有一次,張廚子幫人修繕房頂,從那兩丈高的簷上縱身躍下,渾若無事,屠縣尉看在眼裏,卻嚇出一身冷汗——他身負本縣捕盜責任,倘若自家廚子竟然是個江洋大盜,那可真是“三十老娘,倒繃孩兒”,這失察之罪,足夠毀了自己的前程!

於是屠縣尉私底下找到廚子談話,心想若此人果真是名飛賊巨盜,那麽也不必拿他解官問罪,最好不聲不響地打發他走路,以為彼此保全之計。

屠縣尉把話敞開來說,廚子一聽就明白了,“撲通”跪倒,磕了個頭道:“小的有下情上稟!容小人說完,老爺必可明鑒,小的實在是另有隱衷,絕非歹人!”

屠縣尉道:“你起來,你起來,有何隱衷,但說不妨。”

那廚子依言站起,理理思路,當時便說出一番話來。

廚子祖籍四川,明末清初的時候,“八大王”張獻忠在川地起事,天府之國淪為戰場,周回千裏,野無孑遺,幸存者為了活命,紛紛躲進深山。廚子的祖輩也隨著難民避禍到了藏邊邛崍山中,有一次上山采藥時遭逢奇遇,無意間得到一部古本異書的殘卷,習得了“嗅風”之術。此術專能從風中辨認上風處的野獸,包括數量、種類和距離,精準有如目擊,端的神驗無比。張家先人借此出獵,每每收獲極豐,父傳子繼,子傳孫承,此後世世代代,皆仰賴這門奇術在山中打獵為生。

廚子少年時代學成此術,跟著父輩兄弟往返於山林之間,練得輕若猿猱,力大無比。成年之後,他開始獨自出獵,有一次嗅到大群岩羊正在移動遷徙的氣息,忙飛步追蹤。

岩羊這種動物稟賦奇特,最擅長在崎嶇險峻的山地奔馳,數丈高的峭壁斷崖,說跳就跳,絲毫不會有所損傷,翻山逾澗,如履平地,是以追蹤起來格外費力。

追了半日,來到一處所在,地勢十分怪異:半麵是大片的平穀森林,半麵是嶙峋連綿的山巒,險峰直聳入天,兩種地勢涇渭分明,分界線筆直延伸出去,仿佛是由造物者一刀切出來的。尋了土人一問,原來此地名喚“陰陽界”,那片平坦開闊的穀地為“陽界”,另一麵怪石崢嶸的山地為“陰界”,陽界尚有山民居住,陰界則絕無人煙。

聽山民的警告,好像那陰界群山之中,隱伏著人力無法抗衡的莫測凶險,最好不要進去。張廚子當時血氣方剛,又是行走山林慣了的,藝高人膽大,哪裏會把這些山民的俗信禁忌放在眼裏,采齊了幹糧,隻身徑往山中行去。

進山一看,群山疊嶂,重嶺千霄,地勢果然十分凶險。與此同時,山中到處都是野獸的氣息,張廚子大為興奮,這簡直是狩獵者的洞天福地!

獵物太多,反而不知道先追蹤哪一撥的好,他東走西奔,不覺行出五十裏許,天色漸暗,遙見前方十餘裏外高山上紅光一閃,跟著一條火龍似的光芒迅疾蔓延而來,霎時照得滿山皆赤,半天如焚,夕陽在那火光之下都顯得黯然失色。張廚子驚疑不定,不知那是什麽,若說是山林起火,卻又不像;若說是人,人類行動焉得如此迅疾?正在這時,一陣怪風吹來,張廚子抓風一嗅,隻覺風中的氣息強大至極,又古怪無比,不但生平從未遇見,連那部代代相傳、遍載天下鳥獸的嗅風古書上亦未曾收錄。對於習慣了靠鼻子識別百獸的張廚子,如此變故,真無異於突然耳聾目盲一般,一時呆在原地,張皇無措。

火光漸近漸盛,張廚子終於醒覺,看那火光行進速度,轉身要逃,已斷然不及,他慌忙攀上一株大樹,一鼓作氣直攀到樹頂,借著繁密的枝葉藏好身子,眼睛緊緊盯住那滾滾而至的火光。

隆隆大震,有如巨石滾落,火光逼到樹前,熱浪洶湧撲麵,令人窒息。張廚子定睛一看,火光之中,裹著一座丈許高的大石碑,碑首鑿成猛虎之形,熊熊光焰,正是從那虎口、虎目放射而出,如同上萬支火炬齊燃,燭照數裏,聲勢驚人。但不知石碑怎麽會著火,又為何竟會自行移動?

張廚子神魂悚惕,身子不由得稍稍外探,想要看個清楚,那石碑陡然發覺樹上有人,一躍三四丈高,虎口大張,去咬張廚子。幸好張廚子藏身之地極高,石碑跳躍兩次,無法奏功,便舍了張廚子,繼續向西南方行去。

張廚子被那灼熱之氣烤得毛發卷曲,汗透衣衫,緊緊貼在樹上,再也不敢亂動。眼看石碑去得稍遠些,方欲下樹逃跑,此時破空之聲大作,一片烏雲遮掩上來。他舉頭一看,那哪裏是什麽烏雲,竟是千萬條巨蛇,大者身如車輪,小者亦粗如鬥,好像魚簍中傾倒而出的鱔魚一般,密集地擠在一起,匯成一股長長的暗流,蜿蜒衝雲,遮天蔽日,行空飛過。

蛇群居然淩空飛行,若非親眼所見,打了十幾年獵的張廚子絕對不肯相信。這異象實在太驚人,張廚子看得忘乎所以,不覺把頭伸出了枝葉。正看得出神,腥風大起,“嗖”的一聲,一條小蛇擦著臉側飛過,耳朵劇痛無比,伸手一摸,鮮血涔涔,左耳已經被那小蛇蹭掉了。

這時,火光起處,那石碑複又折回,停駐在一座高山上。空中蛇群組成的暗流好似受到了絕大的吸力,向下一沉,紛紛墜落。一時間半空中萬條烏芒白練,如同飛蛾撲火,齊刷刷向那石碑投去,但聽咀嚼之聲不絕於耳,石碑虎口亂嚼,竟然在吞噬群蛇!也不知過了多久,石碑才挾著滾滾火焰,再度遠行,所經之處,一片焦枯,唯見飛灰飄舞,空中的蛇群也終於過盡。

張廚子已被嚇破了膽,胡亂包好耳朵,就在樹上坐了整夜,直到翌日鶯啼報曉,曙色東揚,才打醒著十二分警惕,悄悄溜下樹來。但見遍地蛇蛻,白花花鋪滿半山,昨日那石碑所過之地,木石燒焦痕跡宛然。他好像做了個長長的噩夢,再也不敢多耽,原路逃出山來。

正行到陰界穀口,遙見一個老叟遠遠而來,張廚子經過了詭幻的一夜,再見到人類,當真是親切無比,忙奔上前去招呼。老叟乍見有人帶著一身的血跡從穀中走出,臉現驚詫之色,向張廚子上上下下打量一番,道:“打獵的?”

“是,是,我是打獵的,老丈……”

“你好大的命啊!”老叟不等張廚子說話,驚道,“四十年來,從陰界活著出來的,你是頭一個!”

這話把張廚子嚇了一跳,忙拿昨夜見聞請教,那老叟益發驚道:“怎麽,你遇到了‘禹王碑’,居然還能生離?”

張廚子道:“原來那會吐火的石碑,叫作‘禹王碑’?”接著說起如何發現火光,如何藏身樹上,如何見到群蛇飛行。

老叟聽得連連點頭,直道:“命大,命大!你道那‘禹王碑’是什麽來頭?那可是上古時代,大禹治水留下的鎮山之寶!”

原來當年禹王路經邛崍山時,遇有蛇妖阻道。禹王大怒,遣出神將“庚辰”將蛇妖斬殺,立下兩座石碑鎮壓妖物元神,並在石碑上留下一道咒語:“汝他日成神,世世殺蛇,為民除害。”

那石碑得了禹王神咒,加上日夕吸取天地精華,曆時四千多年,修為通靈,能噴吐烈火,漫山奔走。石碑以蛇為糧,而以大禹咒法之故,天然能夠召喚蛇群,是故一路奔走,一路有蛇隨行,如同人類遠行之囊糧。

張廚子聽罷,餘悸複生,想不到竟然碰到了大禹遺存的神物,看來果然是撿了一條性命。回想前事,又忍不住問道:“可是昨夜所見,隻有一座石碑,另一座卻在何處?”

老叟瞪眼道:“那石碑有大小之別,幸而你遇到的是小碑;倘若大碑出世,火燃五裏,林木焚盡,你早就給燒成焦炭了,哪裏還有命出來!”

張廚子惶惶不安,慌忙謝了老叟指點之德,便要離開,給老叟一把拉住,道:“不要命了!你耳際中了蛇毒,出此界一步立死!”說罷,從衣襟下取出一種藥末,敷在張廚子創口上,又再三囑咐,此間見聞,不可泄露,免得有好事之人來尋禹王神器,惹出不必要的事端。

相傳昔日大禹為治水禍,踏遍九州,伏盡妖魔,乃是中國傳說史上最強大的伏魔英雄之一,他高瞻遠矚,知道自己壽命有限,因此留下眾多法寶符刻鎮壓山河。實際上這些傳說的背後,無不藏有當地災患的寫照,以禹王碑而言,四川山區,自古多蛇,山民們自然憧憬,得一件前古降魔大帝的法器,滌清蛇患。

蛇患問題,不獨蜀地是然,僅袁枚《子不語》一書,關於奇毒怪蛇的記載,即曆有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