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米特人、澳洲原住民、北歐、古希臘以及中國的古老傳說都描述過半人半魚或者生活在海洋中的類人生物形象。20世紀60年代,一種關於人類起源和演化的“水猿假說”風靡一時,更將廣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這一傳說母題串聯了起來。“水猿假說”的持有者指出,現代人類的祖先可能有過一段半水棲時期,該假說的依據,在於人類生理結構的種種“水生”痕跡:比如人類之所以使用兩足而不是四足行走,可能是為了適應水生生活的呼吸需要;人類體毛較短較少,以及人類對於呼吸的控製能力,大異於其他靈長類動物,卻與水生哺乳動物更加相似等。

當然,“水猿假說”缺乏必要的化石與考古證據,無法撼動主流的人類演化學說。不過科學的嚴謹性從來不會阻斷人類的想象,關於“我們是否來自海洋”,海洋中是否存在過智慧文明或類人生物的猜想和探索,始終未曾消失。

早在五代十國時期,位於今天江蘇南通一帶的“靜海軍”轄區,就有漁民捕到了一種奇異生物。當時的著名文學家徐鉉在筆記中記錄說,靜海軍有個姓姚的地方官,為了繳納覲獻朝廷的歲貢,整天帶著手下和一群漁民奔波海上捕魚。連日捕撈下來,所獲甚寡,遠不能滿足應繳之數,這位姚姓官員煩憂不已。一天傍晚,官員坐在船上看著空****的網兜犯愁,忽然聽到漁夫們大聲喧嘩,他上前一看,隻見剛從水裏收起的漁網中,裹著一個怪異的生物,黑皮膚,渾身生滿長毛,外形則與人類相似,歪歪扭扭地站在網子裏對著眾人連連拱手。

“你是什麽人?”官員很詫異地問那毛人。

毛人不答,也不知是聽不懂,還是不會說話。

一個老漁民插話道:“大人,這是傳說中的‘海人’,此物一出,必有大禍隨之而來,請大人殺之避禍!”

類似的海人接觸記錄,在幽邃的古文獻裏比比皆是。

清代有一部圖文並茂的海洋奇物圖鑒,題名《海錯圖》,該圖譜記載,僅清康熙年間,東南沿海漁民就至少三度捕到過人形怪物。康熙十五年,上海鬆江海域捕得一頭大章魚,臉孔似人,五官皆具,自頭以下有著像人一樣的身軀,有肩,但沒有手臂,下體則與普通章魚無異,拖著八條腕腳,全身長滿肉刺。出水之後,在漁網之中掙動不已,長鳴七聲而死,當時見者甚多,但無人敢食。康熙二十五年,上海鬆江漁民又捉了一隻人頭章魚,據稱那章魚的腦袋長得宛然就是畫上的壽星公。漁民很巴結,趕著把這條怪魚送給了當地一位鄉紳,說是“天有長庚星,海有老人魚”,吃了這東西可以福壽綿長。鄉紳收是收了,卻不敢吃,命人放歸大海。

大凡具有人類特征的異物總是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在風濤險惡的大海中遭遇或捕獲人形怪物,無疑將益發加劇人類對海洋的恐懼。在所有類人海怪中,“海和尚”可能是“最常見”,也是坊間談論最多的一種。

相傳清朝中葉,有個姓潘的老漁夫在海邊捕魚,收網時感覺漁網阻力極大,沉重異於平常。老潘不得不喊人來幫忙,大夥兒合力將漁網拖出水,裏麵沒有魚蝦,隻有六七個體型很小、遍體生毛、模樣似人而禿頂的東西盤膝而坐,見到老潘等人,雙手合十,高舉過頭作乞求狀,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仿佛在告饒。

在場的漁夫都不認得這是什麽,看它們長得像人,害怕惹出麻煩,解開網子放它們去了,去時“於海麵行數十步而沒”,在海麵上自如行走,走出老遠才潛水而去,同靜海軍那位姚姓官員所見之物一模一樣。

中國傳說的海和尚淵源的確極其古老,先秦史籍《逸周書》記載了遙遠的周王朝時期,朝鮮半島的“良夷”(樂浪)人來到中土,向周天子朝貢的盛況,貢品清單上包括一種名為“在子”的奇獸:

“在子”是海和尚的古稱,據周王朝史官的描述,此物鱉身人首,腹部生有厚厚的脂肪,對豆類的葉子格外敏感。到了後世,又出現一種觀點,正如上文第一個故事中的老漁民勸誡姚姓官員所言,認為海和尚是不祥之物,它們會打翻船隻,所以海客通常不敢招惹這種東西。但海和尚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爬上船頭,在船上坐一會兒,一位經曆其事的海商說,當時滿船乘客如臨大敵,一動不敢稍動,生怕觸怒了海和尚,招來覆溺之禍:

其實僧人狀的海怪不獨為中國傳說所有,歐洲和日本民間傳說及中古文獻,也存在相似的記錄。

1564年,有人在丹麥西蘭島東海岸發現了一種海洋生物,描述稱“模樣像僧侶”;1531年,另一隻人形海洋生物在德國附近海域被捕捉到,該生物拒絕進食,三天後便即死去,西方人將這種奇特的生物命名為“海僧侶”或“主教魚”。

在日本,人形水生怪物更為常見,其中“海坊主”(日文:うみぼうず)是與中國海和尚尤其相似的怪物。據觀者描述,海坊主有著五到六尺的身高,皮膚呈黑色,頭頂無毛,有一雙藍色的眼睛,常出現在大海中航行的漁船附近,向漁民索取魚蝦,倘若漁民拒絕,或沒能滿足其要求的數量,則動輒掀翻船隻,溺死漁民。

三千年來,從東亞到南北歐,廣泛的分布、相像的記載,傳說中的人形海妖,究竟是未被確認的生物,還是古今中外水手漁民們的集體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