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治理,向來是困擾中國古代王朝的一大難題。黃河下遊泥沙壅積,到清代已經極其嚴重,當時技術手段落後,清淤速度既慢,操作難度亦大,為束攏河水,隻好不斷加高河道兩側堤壩,結果河床越抬越高,遠遠高過兩岸村鎮城邑。每逢汛期雨季,水位大漲,一旦水漫堤潰,毀田傷命,為禍極巨。而整個清代曆史上,平均每半年黃河就要決口一次,有時甚至大規模奪溜改道,“神龍擺尾”,河水橫掃千裏,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實在是當時朝廷肘腋大患。為此,清廷極其重視黃河防務,每年撥出大筆款項,特別設置“東河總督”,專司河南、山東兩省黃河下遊河防。

公元1778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閏六月,河南馬店儀封十六堡段黃河決口,潰堤七十餘丈,八月汛期,堤壩進一步垮塌,決口坍塌到兩百多丈,大水經河南寧陵、永城,直灌安徽亳州,中原震動。

朝廷不敢怠慢,迅速撥款白銀五十五萬兩、漕糧三十萬石,指派擅於治水的文華殿大學士高晉率領一套河務班子,星夜馳赴河南協助救災。河防官員冒著大雨組織河工堵塞缺口,然而每每築起臨時堤防,總是在當天夜裏便即崩潰。決口遲遲不能完全堵塞,眼見百姓罹難,七十多歲的高晉憂急攻心,殉職在了工地上。乾隆帝憂心忡忡,繼而授命在治水方麵同樣經驗豐富的刑部尚書袁守侗、武英殿大學士章佳阿桂至前線勘辦。各路治水能臣絡繹赴援,救災物資源源不斷,朝廷態度已經相當明確:竭盡全力,務必平此水患。

絕望之中,有河工發現一條線索:河麵上有時會出現一片綠色的東西,遠遠望去,仿佛一群生有綠色羽毛的鵝。此物一旦出現,當天晚上,新堵塞的缺口必然垮塌,如響斯應,屢驗不爽。

那是什麽東西?若說是鵝,河水如此湍急,水禽怎麽可能浮遊其中?

河工把這一現象報告給上官,很快引起了官員的注意,大家隱隱覺得,此物出現得蹊蹺,或許與堤壩坍塌有關。等到這東西再行出現之時,官員果斷下令,命兵丁舉火槍齊射,管它是什麽怪物,一律打死勿論。一排槍放將出去,青煙過處,綠鵝登時被打得粉碎,像一攤羽毛似的浮在水上。大家鬆了口氣,心想火器的威力果然了得,什麽妖魔鬼怪轟他不死!便在此時,隻見綠毛漸漸凝聚,呼吸之間,竟然組合如初,恢複原狀了。兵丁們再次射擊,綠鵝飲彈四散,不旋踵間,再度複原。在場的上千百人看著這詭異一幕,鴉雀無聲。而當天晚上,堤壩果然再度崩塌。

疑雲籠罩著罹遭水患的十六堡,籠罩著河道衙門,也籠罩著紫禁城。直到第二年年初,突然有人造謁有司,聲稱有克製怪物的辦法。見到負責官員,這人拿出一本前明留下的舊書冊,題為《桂海稗編》。翻開冊子,其中赫然載有一則關於綠毛水怪的見聞記錄。

那是在明英宗正統年間,廣東順德一個名叫黃蕭養的鹽幫頭目,因武裝走私販鹽,被官兵拘捕。此人猛悍絕倫,且富智計,聯絡外麵的弟兄,把利斧藏進燒鵝送入牢中,砍斷枷鎖,率數百囚犯大規模越獄。逃脫之後,黃蕭養自立水寨,豎起一杆大旗,幹脆造了反,引十萬水盜直取廣州城。

朝廷立即發兵來救,雙方大戰漠陽江上,官兵一敗塗地,領軍總兵溺水而死。當時的江麵上,就出現了這種綠色似鵝的東西,書中記載道:

此名浮尼,水怪也,以黑犬祭之,以五色粽投之,則自然去矣。

說此怪名為“浮尼”,若見此物,應先殺黑狗取血辟邪,再向水中投入粽子,方能驅離。河道衙門覽而大喜,趕緊如法一試,那綠色的怪物果然遠遁,再也沒有出現,堤壩終於修成。

這次黃河決口,花了兩年時間,耗費五百萬兩白銀,前後五次大規模築堤封堵,才終於成功。史料記載:

四十五年二月塞,是役曆時二載,費帑五百餘萬,堵築五次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