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姓許的客商雇舟經過鄱陽湖,行至湖心,湖麵黑風四起,水中冒出一個小山似的魚頭,一口將那艘船連人帶貨全部吞入,接著沒入湖底,消失不見。

鄰船有人親眼目睹此事,噩耗輾轉傳回許家,孀妻幼子,哀毀幾死。許家兒子當時就在亡父靈前立下毒誓,必殺那水怪,為父報仇。

許家世代經商,在族人幫扶下,小許早早出道學生意跑江湖,身負血海深仇,他格外發奮刻苦,又善結人緣,於是甫及弱冠,已經積下一筆可觀的資本。

然而見聞越廣,閱曆越深,那複仇之路,仿佛就越發遙遠。原來據人傳說,水怪盤踞鄱陽湖作祟,已有數百年之久,幾百年間,不知多少高人俠客嚐試誅殺,最終都不了了之。小許自問一介凡夫俗子,在那汗漫無邊、飛鳥難度的茫茫大湖上,又能有什麽辦法手刃妖邪?但殺父大仇,豈能不報,他不肯死心,花了幾年時間,費盡無數力氣,輾轉托請,終於搭上一條路子——龍虎山張天師,願意接見一晤。

這一年,他備下重禮,一步一步拜上龍虎山。一路上,心中著實忐忑難安,深怕天師府說一句“我們也除不得此妖”,那麽放眼天下,就當真無人可求了。

天師府內,老天師親自延見,小許見這位威名赫赫的正一掌教須發皓白,清臒疏逸,待人溫和如玉,一片慈和,不自禁生出無限孺慕,將那滿懷怨苦,盡皆吐露。老天師目光悲憫,輕輕歎道:“便衝少年人這份孝心,天師府也不會不管。此妖既在江西境內,龍虎山前,我教曆代先輩,焉能容它肆意為禍?隻因它劫數未盡,尚不到伏誅之日。”

小許不解其意,隻當天師不肯出手,再三哀求。老天師微笑道:“凡除怪斬妖,全仗純氣真煞,貧道垂垂老矣,縱然隨你下山,也無濟於事。你且放心,待吾子接任掌教,自有助你之策。”

小許得了這樣一個縹緲的承諾,卻猜不透老天師是什麽用意,眼見再也無法敦請,隻好沮喪而歸。

下山不久,小許驟然聽到一個訊息:老天師駕鶴西去了。他這才明白,原來接見自己時,老天師已然病重,即使如此,還是留下遺命,令繼任天師助他報仇。想起老人家的恩慈寬厚,悲從中來,望龍虎山方向遙遙叩拜了幾拜。

春去秋往,忽忽一年時光過去,小許守著老天師的前約,再度來到天師府。繼任的小天師已是第二次見麵,知道小許來意,因而說道:“先父臨終之前特意留有交代,許君放心,這件事情天師府責無旁貸。不過此妖自北宋初年出世,作惡至今已有五百多年,道行高深,我雖有製它之法,卻也不易將其斬殺,若要根除禍患,需得你再尋一人相助。”

小許忙問其詳,小天師探手入袖取出一麵小小的銅鏡,交給小許道:“你持此鏡下山照人,倘若見鏡中之人有三重身者,速來告我。”

小許見那銅鏡清瑩皓耀,樣式古拙,入手頗為沉重,心下驚奇,難道有人照鏡子的時候竟會顯出三個影像?攬鏡自照,鏡中隻有他一個身影。

小天師道:“此是龍虎山秘寶‘照骨鏡’,能照見人心術根骨,亦可察探‘根氣仙官’,凡具仙根者,在此鏡中所顯影像,便與常人不同。”

小許暗忖,我隻有一個影子,那麽肯定是沒有仙根了,天師當是有仙根的,卻不知照在鏡中是幾個影子?這話當然不敢問,更不敢拿寶鏡去照一照天師,於是再三道謝,辭府而去。

出得天師府大門,小許又迷惘了,人海茫茫,不知哪裏能找到這樣一位“根氣仙官”?他隻有借生意之便利,攜帶寶鏡四方遊走,幾個月下來,足跡幾乎踏遍江西,每天守著寶鏡,眼睛也瞧得花了,卻遲遲未見三個影像的人出現。

這一日舟行贛江,來到宜春清水縣境內,已是黃昏時分。江岸人家炊煙嫋嫋,遠方歸鴉陣陣,父母呼喚頑童回家吃飯的聲音疏落而嘹亮,鄉音濃腴,小許神思恍惚,仿佛回到了孩提時的故居。

艄公搖船泊岸,也開始溫酒造飯,小許手捧鏡子,怔怔坐在那裏,夕陽打在鏡麵上,金光閃閃。忽聽耳邊一個清脆的童音“咦”的一聲,問道:“叔叔,你在照什麽?”

小許回過頭來,一個青衣小童手拎草鞋,挽著褲腳,站在跳板上,彎著腰,探著個圓圓的腦袋,睜大眼睛望向他的銅鏡。

小許笑笑,故意拿銅鏡的反光去照那小童,小童咯咯直笑,跳到船上,忽然定住身子,大腦袋湊過來道:“咦?鏡子裏怎麽有三個我?”

小許一怔,“霍”地轉身,驚道:“什麽?”低頭看時,果然鏡麵映出了三個小童,正齊刷刷地抓耳撓頭,瞅著自己。小許心髒狂跳,多年積鬱化作無邊狂喜,一把抱起那小童又摟又晃,大笑道:“找到你啦!天可憐見!總算找到你啦!”

小童猛不防給他這樣一嚇,扁扁嘴就要哭,小許忙道:“不哭不哭,好孩子,告訴叔叔,你叫啥,家在哪裏?”說著抱了小童去翻行囊竹簍,翻出一包鬆子糖塞在他手上。

小童捏著一把糖,照實說了,原來是本地一個楊姓農家的兒子,小許謹記著天師囑咐,問清楚小童住址,連夜催舟趕回龍虎山。

小天師聽說找到了“根氣仙官”,也十分歡喜,立即遣人趕到楊家,假說聽聞令郎神童之名,想要接出來,延請名師培養。當時是有這類佳話的:寒門天才得到縉紳資助,苦讀十年,終於折桂蟾宮,魚躍龍門。這樣的故事在坊曲之間最受歡迎,講述者往往添油加醋,傳得像話本一般,令聽者好生神往。而朝廷本著“盛世修文”的宗旨,在各省廣立“提督學院”,也就是後來的“學政”,大興文教,對於此等發現、獎掖後進的善舉,亦著實勉勵,加意提倡。須知在清代,每縣學額相當有限,譬如道光年間,江蘇蘇州府曾出現一萬多名童生競考四十個秀才名額的殘酷局麵,普通農家子弟,非極其出類拔萃者,根本難以躋身士林,而隻有天分,沒有名師點撥,亦萬難成功。因此小天師此舉,真不啻為楊家打開了通天之門,一家人喜出望外,眾星拱月般陪著那小童子,齊赴龍虎山而來。

在天師府住了幾天,小天師另設托詞,要帶著小童遊鄱陽湖。雖然這幾天來總是吃吃喝喝,傳道授課一點沒見動靜,但人家是名震天下的張天師,神仙一流的人物,楊家人深感莫測高深,又豈疑有它?全家人又高高興興跟著一班道門高人遊起了鄱陽湖。

是日風和日麗,湖上清風習習,小天師羽衣星冠,背掛長劍,親自抱著小童立在船頭指點煙嵐,又解下寶劍給他玩耍。小許隨船同往,他也不知千辛萬苦尋來這童子後,小天師待如何施為。忽聽“撲通”一聲,小天師竟高高舉起小童,遠遠扔進了湖中,滿船頓時鴉雀無聲。小童的父母最先反應過來,撲到船邊,但見湖水蒼茫,一隻小小的鞋子浮在水麵上。

小童父母大哭大喊,就要廝打拚命。小天師笑嘻嘻地躲閃道:“二位不忙,令郎不會有事。”

這如何能信?兒子給丟進水裏,連個泡都沒吐出來便沉底不見了,怎麽還能“不會有事”!

小天師居然還能好整以暇地踮起腳尖,招手高呼:“許兄!許兄!快來拉一把,別讓二位尋了短見!”

正亂糟糟鬧得不可開交,“哢嚓”一聲巨雷,船身抖動,濃腥撲鼻,一股殷紅自湖底湧起,迅速擴大,頃刻將整片水麵染得赤紅。眾人都驚呆了,不知道又出了什麽變故。忽然船側血浪排空,一個巨大的黑魚頭“騰”地冒出水麵,自鰓以下,似被利器平平斬斷,兀自鮮血狂湧,而魚頭之上,赫然立著小童,手提青鋒,一臉茫然。

小天師高高躍起,如水鳥般輕輕一個轉折,抱起小童落回船上。小童父母忙上前查看,見兒子雖少了一隻鞋子,全身衣褲竟幹幹爽爽,哪裏是剛剛從水裏出來的樣子?

小天師拍手笑道:“有驚無險,妙極,妙極。”又衝小許招招手道:“許兄,幸不負所托,令尊在天之靈,可以安息了。”

小許已哽咽難言,大步走上前去叩拜謝恩。小天師笑吟吟還了半禮,道:“小道隻是個出主意的,這位楊小朋友,才是手刃妖物的大英雄。”

小許複向楊家眾人叩謝,這才說出事情原委。楊家人兀自心有餘悸,但兒子既平平安安,那也沒什麽可追究的了。

船兒打道回府,眾人見十裏之內,湖水盡成血色,無不咂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