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小人比而不周”,惡人小人臭味相投,往往沆瀣一氣,同流合汙。中國文化一貫視“虎狼”為凶殘惡毒之流的象征,虎狼二獸雖然不會相互勾結,但中國人認為,狼和虎分別有一種幫凶結夥作惡,這就是“狼狽為奸”之“狽”和“為虎作倀”之“倀”。
傳說“狽”是先天殘疾的動物,前腿過短,無法站立、行走,隻能伏在狼背上活動,由狼群喂養,一旦離開狼就動彈不得,一籌莫展,是故世人謂尷尬窘迫之狀為“狼狽”。那麽天性凶殘的狼,何以獨對這種生活不能自理的動物施以照拂?舊時杭州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老錢家住杭州郊村,有一天進城采買,在城裏耽擱了不少工夫,出城回家時,天色已經不早。
歸程需要翻過一片小山,山中據說有狼出沒,老錢也聽說過不少山行人遭狼咬傷的事情。那時暮靄沉沉,山徑之旁堆積著一堆堆柴薪草垛,偶有野兔、狐狸之類小獸突然竄進竄出,嚇人一跳。老錢在山麓間踽踽獨行,心裏不由得發毛,步子邁得又快又急。
“千萬可別遇上狼群,”老錢心想,“在這荒山野嶺遇上狼群,那可大糟特糟。”
這番念頭一閃而過,猛聽得嗚哇亂嚎,幾十頭碧眼森森的灰狼從山上疾衝而下。老錢大吃一驚,“噌”地跳上路邊的一垛柴堆,三腳並作兩腳爬到頂。那柴堆堆疊得特大,足有丈許多高,老錢蹲在上麵,幾十頭山狼環伺於下,齜牙露齒,衝著他狂叫。他撅斷枯枝向下擲去,但木枝太輕,於群狼全無傷害。
他揀了根結實些的木棍綽在手上,防備有狼爬將上來。不過山狼似乎不擅攀爬,一味兜來轉去,別無他法。
少頃,幾隻狼掉頭而去,老錢心中一喜:這些畜生必是等得不耐煩,要滾蛋了!是啊,快滾,快滾!守在這裏有什麽用,你們不會爬高,吃不到老子,豈不是徒然挨餓?
然而剩下的狼卻不再離開,四麵圍住柴堆,眈眈逐逐,有幾頭則伏在了地上,抻腿張背,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
老錢暗暗叫苦,心下飛快盤算,該想個什麽法子脫身?忽見先前離去的幾頭狼折返回來,其中一匹大狼背上騎有一獸,群狼拱衛在側,儼如隨從之翼護長官。那獸駕著“坐騎”直抵柴堆之下,群狼圍攏過去,好似在低聲商議。老錢又驚又奇,難道禽獸竟也懂得商量什麽對策不成?群狼聚首半晌,隨著那獸“嗷”的一聲,一齊撲向柴堆,咬著下層的枝條瘋**拽,片刻工夫,柴堆已經搖搖欲塌。
老錢哪裏能料到,自己還沒想出脫身的法子,群狼竟率先領悟了這抽薪之計,眼看柴堆傾覆在即,忍不住駭極大呼。
就在這要命的時候,山後轉出一列火光,接著人聲群叱,一夥樵夫提著斧子、柴刀、火把呼喝而來。那些山狼大約曾經吃過人類的苦頭,見到大片火光,略一對峙便飛快逃走。老錢手腳發軟,由眾樵夫幫著,慢慢爬下柴堆,向眾人千恩萬謝。
“隻恨狼崽子腿溜,沒能打上兩條回去下酒。”一人恨恨道。
一人笑道:“張大哥別著急,你瞧這是什麽。”說著伸手從柴堆下拖出一物,正是適才騎在大狼背上的那隻小獸,想來它那“坐騎”逃得太急,把它摔了下來。眾人舉火一照,隻見這東西長相奇特,似狼非狼,嘴巴特長,獠牙森森,然而前腿短小,後腿又長又軟,無法站立,更無法行走,給那樵夫捉著後頸高高提起,毫無辦法,唯有色厲內荏地咆哮哀啼。眾樵夫都不識此物,老錢怒道:“這東西是狼群的軍師!”接著說起狼群如何把它背來,如何聽它策劃而悟通抽薪之法雲雲,眾人皆嘖嘖稱奇。一個年長的樵夫捋須點頭道:“俗話說‘狼狽為奸’,難道這個軟腳畜生就是‘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