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茲和米爾納發現小白鼠大腦裏的“快感”中心後,他們便開始證明,刺激這塊區域會帶來多大的快感。首先,他們讓小白鼠禁食24小時,然後把它放在一根短管的中間,管道兩頭都有食物。通常情況下,小白鼠會跑到管道一頭,然後開始咯吱咯吱地吃東西。但如果小白鼠在這之前受到了電擊,它便會待在原地,一動也不動。和一份有保證的食物獎勵比起來,它更願意等待可能出現的另一次電擊。
科學家還做了測試,如果有可能的話,小白鼠是否會自己尋求電擊。他們放置了一根杠杆,當杠杆被按壓的時候,小白鼠的快感中心就會受到電擊。小白鼠一旦發現了杠杆的作用,就會每5秒鍾電擊自己一下。獲得自我刺激機會的小白鼠顯得毫不滿足,它會一直不停地按壓杠杆,直到它力竭而亡。小白鼠發現,如果自我折磨能刺激大腦,那麽它就能忍受這種折磨。奧爾茲把自我刺激的杠杆放在一張電網的兩端,這樣小白鼠每次隻能得到來自一根控製杆的一次電擊。但小白鼠很樂意在電網上跑來跑去,直到它燒焦的爪子疼到沒法繼續跑為止。奧爾茲更加確信,隻有一件事能產生這樣的行為,那就是極樂的感覺。
沒過多久,精神病學家們就覺得,這個實驗對人類來說也是可以嚐試的(1)。美國杜蘭大學的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病人的大腦中植入電極,並交給他們一個控製盒。控製盒能讓他們刺激自己這個新發現的快感中心。希斯的病人表現得和奧爾茲的小白鼠如出一轍。他們可以自己選擇刺激的頻率,結果他們平均每分鍾會電擊自己40次。休息的時候,研究人員給他們端來了食物,病人們雖然承認自己已經很餓了,但仍然不願意停下電擊去吃點東西。在實驗人員提出終止這個實驗或切斷電極的時候,有一個病人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另外一個被試者在電流切斷後仍然按了200多下按鈕,直到實驗人員要求他停下來為止(2)。無論如何,這些結果讓希斯相信,這種大腦自我刺激法可以成為很多精神失常問題的治療法。(見鬼,他們好像還挺喜歡這個方法的。)他認為,把電極留在病人的大腦裏是個不錯的想法。這樣,病人就可以在腰帶上別一個自我刺激控製器,隨時隨地給自己電擊。
這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下這項研究所處的整體環境。那時候,占主導地位的科學範式是行為主義。行為主義者相信,動物或人類身上唯一值得測量的東西就是行為。想法?感覺?那些東西都是浪費時間。如果一名客觀的觀察者不能觀察到、看到某些東西,那麽這就不是科學,也就不重要了。這可能就是為什麽希斯早期的報告缺少詳細的第一手資料,沒有記錄他的病人在自我刺激時有什麽感覺。像奧爾茲、米爾納一樣,希斯也推測說,因為他們的被試者不停地刺激自己,為了持續電擊忽略了食物,所以他們是把精神上的快感當作了“獎勵”。而且病人確實也說電擊讓他們感覺良好。但是,他們連續不斷地自我刺激,夾雜著對切斷電流的擔憂。這可能暗含著,除了真正的滿足感,這裏麵還有其他的東西。而我們對這些病人的想法和感覺知之甚少,這就是這個看起來很歡樂的實驗的另一麵。有一名病人有間歇性睡眠症,實驗人員給了他一個便攜的植入設備,幫助他保持清醒。這位病人描述自我刺激的感覺時說,那“令人非常沮喪”。雖然他“經常性地、有時近乎瘋狂地按按鈕”,但他一直沒能達到實驗中那種滿足感。自我刺激讓他覺得焦慮不安,而不是幸福快樂。他看起來更像是身患強迫症的人,而不是體驗快樂的人。
奧爾茲和米爾納的老鼠真是因為感覺太好而不願意停下來,最終導致力竭而亡的嗎?如果說,受刺激的大腦區域獎勵給它們的不是極大的快感,而僅僅是承諾它們會有快感呢?事情有沒有可能是這樣的:小白鼠之所以刺激自己,是因為大腦告訴它們,隻要它們再按一次杠杆,奇妙的事情就會發生。
奧爾茲和米爾納發現的不是快感中心,而是現在神經科學家稱為“獎勵”係統的東西(見圖5-1)。他們刺激的區域是人腦最原始的動力係統的一部分。這個係統逐步進化,驅使我們采取行動和消耗體能。這就是為什麽奧爾茲和米爾納的第一隻小白鼠不停地在第一次受到刺激的角落裏跑來跑去,也就是為什麽小白鼠寧願放棄食物或燒焦爪子,也要讓大腦再受一次電擊。每當這個區域受到刺激的時候,大腦就會說:“再來一次!這會讓你感覺良好!”每次刺激都讓小白鼠尋求更多的刺激,但刺激本身卻不會帶來滿足感。
圖5-1 中腦的“獎勵承諾”係統
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並非隻有大腦中的電極能激活這個係統。世界上充滿了能帶來刺激的東西。從飯店的菜單和直郵廣告,到樂透彩票和電視廣告,都能讓我們變成真人版的奧爾茲和米爾納的小白鼠,去追尋對快樂的承諾。這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對“我想要”的東西深深著迷,而說“我不要”就會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