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鮑恩(Sarah Bowen)是華盛頓大學上癮行為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她認真思考過如何設計自己的“刑訊室”。她選擇了一個有基本配置的會議室,裏麵有一張可以圍坐12個人的長桌。她把窗戶遮起來,把牆壁清理幹淨,以免被試者分散注意力。

吸煙者一個接一個地來了。每個人都拿著一盒沒有開封的、他們最喜歡的牌子的香煙。所有人都想戒煙,但都還沒成功。鮑文讓他們來之前至少12個小時不能抽煙,確保他們以渴求尼古丁的狀態出現。她知道他們非常想抽煙,但他們必須等所有人都來了才行。

他們都來了之後,鮑文讓他們圍著桌子坐下來。每個椅子都對著牆,所以被試者之間相互看不到。她告訴大家取出所有的書、手機、食物和飲品,然後給他們每人發了一支鉛筆和一張紙來回答問題。無論發生了什麽事,他們都不能相互交談。然後,“刑訊”開始了。

鮑文說:“拿起煙盒,然後看著它。”他們都照做了。她繼續發號施令:“現在開封。”這指的是每個吸煙者打開一包新煙或雪茄。“現在,把玻璃紙去掉,打開盒子。”她繼續指導他們做每一個步驟——在打開盒子取出香煙時吸一口氣,拿著它,看著它,聞著它,把它放在嘴裏,拿出打火機,湊近香煙但不點火。每一個步驟完成後,她都讓所有人停下來,等上幾分鍾,再繼續下一個步驟。鮑文告訴我:“大家都很不高興。我能看到他們心底的欲望。他們極力想轉移注意力,他們會玩鉛筆、東張西望、坐立不安。”鮑文雖然也不想看他們這麽痛苦,但她需要確認他們正經曆強烈的**,這種**使他們想在煙癮麵前投降。鮑文的真正目的是,看看“用心感受自我”能否幫助吸煙者抵製**。

在實驗之前,一半的吸煙者都經過了一個名為“駕馭衝動”的簡短培訓。他們被要求去感受自己對抽煙的渴望,而不是去改變或擺脫這種習慣。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方法已經對應對抑鬱和美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們既不需要從衝動上轉移注意力,也不需要寄希望於它自己消失,隻需好好地觀察自己,看看當時自己在想什麽,有什麽樣的衝動,自己的肚子、肺部、喉嚨會不會感覺不適。鮑文向吸煙者解釋說,無論你是否滿足了衝動,它最終都會消失。當受到強烈**時,他們要想象這些衝動隻是大海裏的浪花。雖然它很強大,但最終會碰上岩石,化成泡沫。他們要想象自己在駕馭海浪,而不是與之抗衡。鮑文讓他們在實驗過程中運用“駕馭衝動”的技巧。

一個半小時後,老煙槍們都心力交瘁了,他們終於可以走出“刑訊室”了。鮑文沒有要求他們不去抽煙,也沒有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駕馭衝動”的技巧。但她給每個人布置了最後一個任務:在接下來的一周裏,記錄自己每天抽了多少煙,以及自己的心情和抽煙的衝動。

在第一天裏,兩組人抽的煙都和平時一樣多。但在接下來的這周裏,從第二天開始,采用“駕馭衝動”技巧的那組人抽的煙變少了。到第七天,控製組還是沒有什麽變化,但采用“駕馭衝動”技巧的那組人吸煙的衝動減少了37%。正視自己的衝動能讓他們采取積極措施來戒煙。鮑文還研究了吸煙者心情與吸煙衝動之間的關係。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學過“駕馭衝動”技巧的吸煙者心情鬱悶和吸煙之間不再表現出顯著的聯係。學會接受和掌控不愉快的心情,不再一感覺不適就用不健康的習慣(例如吸煙)來獲得愉悅,這正是“駕馭衝動”技巧最棒的副作用。

雖然這項吸煙研究是一次短期的科學實驗,不是長期的幹預項目,但鮑文同時也領導了一個關於家庭濫用藥物的長期項目。(她說:“我們靠想象來做實驗,而不是讓被試者服藥。出於一些原因,我們沒法直接用大麻。”)在最近的研究中,鮑文隨機選擇了168名男女,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進行了普通的藥物濫用康複訓練,另一組還額外接受了關於“駕馭衝動”技巧和其他掌控壓力和欲望策略的培訓。在接下來的4個月裏,接受過培訓的一組表現出的衝動更少,用藥狀況的反彈也更少。這再一次證明了,這種培訓切斷了感覺不快和想服用藥物之間的聯係。對那些學過“駕馭衝動”技巧的人來說,生活壓力再也不會增加他們陷入藥物依賴的風險了。

意誌力實驗:駕馭衝動

無論你對什麽上癮,“駕馭衝動”的技巧都能幫你抵抗**,而不是屈服於它。當衝動占據你的頭腦時,花至少一分鍾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你的衝動是什麽樣的?是熱的還是冷的?身體有沒有感到不舒服?心率、呼吸或內髒有什麽變化?保持這個狀態至少一分鍾。看看這些感覺在強度或特性上有什麽變化。就像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一樣,拒絕按照自己的衝動行事,有時會增加一個人的緊張程度。試著接受這些感覺,而不是試圖否認它們。當你使用“駕馭衝動”的技巧時,呼吸是很有幫助的。你可以去感覺呼吸,體驗吸入和呼出每一口氣時的感覺,在此過程中了解自己的衝動。

當你第一次采用這個策略時,你可能一時駕馭住了衝動,但後來又故態複萌。在鮑文的吸煙研究中,每個人走出“刑訊室”後都馬上抽起了煙。如果你在最初幾次嚐試中失敗了,別灰心,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方法是無效的。“駕馭衝動”和其他自控的新方法一樣,都需要時間。你是否想在衝動來臨之前就使用這項技巧?你可以正襟危坐,看看自己什麽時候產生了衝動,想要抓鼻子、蹺個腿或動一下。用同樣的方法來駕馭這時的衝動,去感受它,但不要隨衝動行事。

駕馭抱怨的衝動

泰瑞莎知道,她長期以來習慣於責備丈夫,這讓他們的夫妻關係變得很緊張。他們已經結婚5年了,關係緊張主要是從去年開始的。他們經常為一些小事爭吵,例如房子周邊的環境應該怎麽打理,如何管教他們4歲的兒子等。泰瑞莎發現,自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丈夫似乎是特意“做錯事”來激怒她。另外,她丈夫已經被千篇一律的責備和批評弄得筋疲力盡了。雖然泰瑞莎很想讓丈夫改變做法,但理智讓她意識到,自己似乎才是影響婚姻關係的主要原因。

她決定駕馭自己想責備丈夫的衝動。當衝動加劇時,她能感覺到身體裏的不安,下巴、臉和胸口的感覺尤為強烈。她觀察了自己的憤怒和挫折感。它們就像是由熱量和壓力構成的,就像是即將噴發的火山。過去,她一直覺得有話必須說出來,否則就會爛在心裏。現在,泰瑞莎驗證了這個想法——衝動就像渴望一樣,隻要你不依照其行事,它就會自行消亡。每當她有了這樣的衝動,她就告訴自己,在心裏抱怨就好。有時,她覺得這麽做很荒謬;有時,她又覺得這麽做足以排遣憤怒。無論如何,她都把這些衝動埋在心裏,不和丈夫爭吵,也不對外表達。她把憤怒想象成海浪,讓這種感覺隨浪而逝。她發現,如果她調整呼吸,和身體中的衝動和平共處,它們就會平息下來。

駕馭衝動不隻適用於戒除癖好,還能幫助你掌控有害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