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遇疾,皇太後複訓政。”

北京城的民眾起初並不清楚大內宮苑具體發生了什麽重大事情,當他們看到這條簡短的詔令,很快就明白過來,皇帝的性命可能已危在旦夕,但不是疾病所致。

此外也有一些離奇的傳聞,缺乏分辨力的中國人可能會信以為真。當時“老佛爺”從頤和園啟程後,在距離紫禁城還有11公裏路程時,光緒皇帝已察覺到慈禧此行的意圖,為保住自己的性命,喬裝躲進了英國公使館。這聽起來並非不可能,也不算荒謬,但後續部分就有些離奇,整個故事顯得令人難以置信。傳聞大意是這樣的:英國公使將光緒帝拒之門外,並將他遣送回紫禁城,接受慈禧太後的審訊和監禁。雖然不太可能,但即便出現了這種情況,英國公使館粗暴地將逃亡的光緒帝關在門外,北京城也不止英國一家公使館,光緒帝完全可以向其他國家的公使尋求幫助。

我想真實情況可能是:那位年輕而又不幸的皇帝確實有出逃的計劃,但被宮裏的太監攔住了。事後,我從一些太監那裏得知,情況大致就是這樣。整個皇宮約有3000名太監,人數眾多,這些人痛恨皇帝的改革方案,不單是因為懼怕強勢的慈禧太後,還因為自私自利的太監怕自身利益受到觸動。幾乎所有的太監——或者至少半數以上——站在頑固派一邊。他們很清楚,一旦維新運動取得成功,遲早會引發一場災難性劇變,即便沒有波及大清帝國,也會影響到整個紫禁城。他們都寄希望太後能使他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腐朽製度繼續維係下去。

盡管無法確保自己的安危,但光緒帝仍不想棄朋友於不顧。他自身難保,已無法顧及所有維新派成員的性命,隻能給康有為發了一封緊急密函。太後重新執政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逮捕維新派的所有領袖人物。但此時的康有為和其弟子梁啟超(後成為中國著名學者)已逃離了慈禧的勢力範圍。

眾所周知,康有為先去了香港,在那裏獲悉自己的親弟弟、最親密的幾位朋友和支持者都不幸遇難的噩耗。

維新運動最後以頑固派和反對派的獲勝而告終。維新派的領袖人物,大部分都沒有康有為、梁啟超那麽幸運。監察禦史徐致靖被判終身監禁,唯一的罪名是向朝廷引薦了康有為。湖南巡撫陳寶箴隻被免去官職,算是萬幸。宋伯魯不但被免去禦史職務,還被記錄在案,永世不得恢複官職。帝師翁同龢也被罷免官職,本來難逃殺身之禍,但作為一位聲名遠揚的大學者,加上有眾多好友在朝廷身居高位,如果被處死,可能會引發眾人的強烈不滿,這些人頑固派得罪不起。所以,慈禧隻是免去他的官職,命令地方當局派人監視。被貶謫後不久,翁同龢在貧困中離開人世。11年後,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離世,人們這才敢去承認和紀念他的功績。1909年,宣統皇帝繼位不久,便恢複了翁同龢的原頭銜和榮譽,並追封其諡號[1]為“文恭”。

被執行死刑的是六位因主張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烈士,他們是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以及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他們都被載入了史冊。在臨刑前,刑部官員曾經上書請求先在特別法庭對他們進行審判。但“老佛爺”無情地駁回請求,並下令:“毋庸審判,即刻處死。”

很遺憾,對於這些犧牲者而言,和慈禧太後相比,《愛麗絲夢遊仙境》裏的那位和她脾氣相似的紅心皇後要無害多了。“老佛爺”做出死刑判決,下令“砍掉他的頭”時,不會出現大聲喊出“愚蠢的廢話”和她頂嘴的愛麗絲。

至於光緒帝本人,若是能和戊戌六君子共同赴死,餘生十年也就不用過得如此悲慘潦倒。他之所以能幸免於難,不是因為慈禧心慈手軟。在北京城,到處流傳著光緒帝將不久於人世的消息。在中國,按照慣例,如果皇帝重疾纏身,朝廷會對外發布消息,邀請天下名醫帶上藥箱火速進京為皇帝治病。因此,各地高官會遵照旨意,尋遍醫術最高明的大夫送往紫禁城。大多數人都相信,皇帝即將“歸西”。有人還同時放出話去,由於皇帝沒有子嗣,已從皇室家族遴選出符合條件的皇位繼承者,這似乎證實了皇帝即將辭世的傳聞。

沒人相信皇帝真的身患重疾,雖說如此,但沒有哪位朝廷重臣敢向慈禧太後請求釋放光緒帝,恢複他的皇位。一些“開明”的政治家言辭激烈地抗議太後對光緒帝的所作所為。兩江總督劉坤一上書直隸總督榮祿,措辭強硬地提出抗議。其他各個地方也是一片反對聲,有人甚至使用威脅性的語言。這些抗議者多半是中國商人,生活在外國人控製下的通商口岸,也有一些是海外華僑。上海商人中,呼聲最高的是徐元善,但朝廷很快對他下達了逮捕令。徐元善預感自己可能會被抓,於是從上海逃至澳門,在葡萄牙的庇護下避開了殺身之禍。

與此同時,康有為也沒有閑著,這不難理解。他在海外組織人們抗議太後廢黜光緒帝的行為。康有為成立了一支名為“保皇黨”的協會,在中國商人和華僑居住的各國都設有分支機構。這些人絲毫不擔心遭到北京政府的報複,義正辭嚴,針鋒相對,將清政府攪得不得安寧。慈禧和其黨羽扛不住輿論壓力,盡管仍然沒有放棄遴選繼承人的計劃,但不得不取消廢黜和處死光緒帝的打算。

雖然慈禧取消計劃,但光緒帝並未感到一絲歡欣或寬慰,因為從那時起,他一直身處險境,飽受精神摧殘,過著悲慘而恥辱的生活。光緒帝的人格尊嚴遭到踐踏,每天生不如死,忍受了十年光陰。他傾盡全力救國圖強,設法為自己的子民謀取福利,但卻被袁世凱陷害和背叛,在他遭到監禁時不給一絲一毫的幫助,哪怕求情也不曾有過。在當時民族主義盛行的中國,也沒有人胸懷寬容仁慈地對他表達敬意。

1898年9月,慈禧太後再度攝政,64歲的她仍然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而被囚禁的光緒帝才28歲。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慈禧經常往返於紫禁城和她鍾情的頤和園。以防萬一,她逼迫光緒帝像卑微的隨從一樣,跟著她來回奔波。對慈禧太後而言,這是從一座豪華宮殿到另一座豪華宮殿的凱旋之旅,可對光緒帝而言,這是從一座監獄到另一座監獄的苦行之旅。

光緒帝在頤和園被囚禁在一個叫“玉瀾堂”的地方,那裏水波**漾,可囚室厚厚的高牆下,他無福觀賞。光緒帝在紫禁城被囚禁在一座名為“瀛台”的小島,位於紫禁城西側三海的最南邊。那裏又叫瀛洲[2],得名於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東海仙山。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總統接手了“三海”的所有宮殿。受總統之邀,我偶爾會參觀囚禁可憐的光緒帝的這座小島——他生命的最後時光所生活的小小“仙境”。我向民國政府的朋友提議,將這座小島永遠置於保護之中,以祭奠島上孤獨而憂傷的亡靈。

僅在幾個月後,慈禧太後確信自己的地位已穩固下來,可以將蓄謀已久的立儲計劃付諸實施了。她選中了端親王的兒子溥雋。端親王深受慈禧太後的賞識,因為他也痛恨和懷疑一切外國人和維新派,和慈禧一樣,是個頑固保守、愚昧無知的反啟蒙主義者。選定溥雋為皇儲(皇太子)後,慈禧決定控製他的思想,不允許他接觸任何自由開明的思想,因為慈禧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曾接觸過這些東西。於是,她安排固執的守舊派人物崇綺和徐桐來教導溥雋。

清政府下達立儲詔令後,皇帝病危的傳聞很快遍布紫禁城。慈禧太後並不想把事情鬧得太大,所以決定在光緒帝的病情再次惡化前,暫且保持沉默。

然而,在這段時間裏,北京城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大事,這使得慈禧及其守舊派黨羽的注意力從朝廷的內部紛爭轉移出來,不得不去麵對從未遇到的新問題。

我並不打算將義和團運動和西方侵華戰爭的始末詳細敘述一遍。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所掌握的詳情相比,我的這些內容或許隻是一點小小的補充罷了。

人們普遍認為,義和團運動起初是反清政府的,後來才“變成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盡管人們一再堅持這種說法,但並不完全準確。義和團運動從興起之初就有強烈的反西方侵略者、反對基督教徒思想。羅伯特·赫德爵士曾直截了當地坦言和強調,義和團隻是一群盲目無知的愛國主義者。義和團運動首次在山東爆發絕非偶然。由於德國人占領膠州半島,山東人民強烈意識到,將他們置於苦難中的正是這些西方侵略者。正是這種不滿情緒促使他們率先發起義和團運動。

因腐朽無能、軍力羸弱使中國蒙受恥辱,清政府至少要為此負部分責任。然而,無知的民眾並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以他們的所見所聞,禍國殃民的是那些作祟的“洋鬼子”,要想救國救民,就必須消滅他們,將他們驅趕出去,連同他們發明的那些洋把戲、那些古怪偏執的洋教和令人厭惡的優越感,一並從中國清除出去。

如果義和團運動發生在30年後,那麽納粹德國的活動原則和實踐或許會帶給他們很大的啟發。義和團可以仿效德國反猶太運動的做法,找到充分的理由去反抗外國侵略者。由於愚昧無知,加上思想迷信,義和團把事情攪得一團糟。

但如今,思想開明、經驗豐富的中國人親眼旁觀法西斯主義和納粹民族主義者在現代歐洲的行徑。以東方國家的條件,並不適合采用歐洲國家對外來種族進行大清洗的做法。如果德國人可以將 “非日耳曼人”驅逐出境,那麽中國人也可以訴諸同樣的權利,抵禦可能會導致國家分裂的外國人的威脅,對此我們無可厚非。如果他們致力於提升國力,以便能更好地進行抵禦活動,我們也沒有理由去指責什麽。中國學者和演說家不僅要求收複失地,還要求收回外國租界,廢除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並公然坦率地借用德國希特勒主義發言人所用的說話方式來表達這種意願。正如蘇聯近年來所提供的口號,有助於中國人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德國人也是如此,為他們提供了一套新的民族主義理論和新技術。

眾所周知,清政府準備發動天性排外的人民共同對抗西方列強。自滿族人於17世紀建立大清帝國以來,一股反清勢力暗潮湧動,始終威脅著清朝統治政權的穩定,而此時,憤怒而不滿的民眾很有可能與這股反清勢力結成同盟。如果光緒帝能順利地將改革方案執行下去,那麽清政府也就不可能與義和團結盟。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生過這種無組織的農民運動,且最終都遭到鎮壓並瓦解。

愚昧、狂熱又迷信的義和團,不管遇到的對手是清政府也好,還是其他外國勢力也罷,但結果是毫無疑問的,他們終將以失敗告終。以榮祿和袁世凱手中所掌握的兵力,對付區區數千名靠弓箭長矛武裝的農民,可謂綽綽有餘。由於清政府允許手握兵權的董福祥和其他支持者與義和團聯合對外,義和團便成了一群暴民。

正如一位美國作者所言,清政府顯然在暗中支持這些所謂的愛國者,將其視作強大盟友,與其密謀以期將外國人趕出大清帝國。山東巡撫毓賢(滿族人)性情暴烈,極端排外,1899年義和團運動首次爆發時,他支持盲目排外的政策,導致光緒帝推行的維新運動徹底失敗,這對清政府乃至整個中國都是非常不利的。毓賢曾上書朝廷,商議解決義和團問題的對策,並最終促成朝廷與義和團結盟。另一位居住在北京的美國作者甚至說:“義和團運動的崛起歸咎於他。”的確,毓賢被視作義和團的支持者和保護傘,幾乎可以算作他們的保護神。必須承認的是,毓賢千方百計扶持義和團,也受到他們的擁護。

白蓮教曾多次發動叛亂,威脅清政府的統治,而起初義和團曾被視作白蓮教的後裔,所以朝廷頒布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的詔令。於是,毓賢迅速采取挽救義和團的措施。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在毓賢的管轄區內遭到殺害,這直接導致德國人占領了膠州半島。在德國使館的強烈要求下,毓賢被撤掉山東巡撫的職位,本來就排外的他對外國人仇視到了極點。雖然迫於列強的壓力被廢黜,但他仍受朝廷賞識,沒多久便被調至山西出任巡撫。

1900年,義和團的瘋狂舉動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毓賢也因殘酷無情地屠殺轄區內的傳教士而聞名。義和團的排外行動足以使毓賢支持他們,他在奏折中稱義和團是正義之師,應當被委以救國之重任,抵抗西方列強的入侵。他還進一步解釋稱,義和團具有無窮力量,這對清廷抵禦列強的侵略戰爭大有裨益。如果鎮壓義和團,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用毓賢的話說,就如同“砍斷自己的羽翼”。

至於義和團在北京是如何發展壯大的,以及他們刀槍不入的魔幻神功是如何被人們信以為真的,在此不再贅述。最先相信義和團的是殘酷無知的剛毅和端親王(皇儲的父親),慈禧最後才接受。接替毓賢擔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很快摸清了義和團的實力,並以實際的方式戳穿了他們的謊言。但義和團所宣揚的“信仰的力量”在朝廷被廣泛接受,盡管思想開明的總督和其他高層官員(包括頗具影響力的榮祿在內)再三警告和力勸,但掌權者絲毫不予理會。

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和一名日本外交秘書被殺害,據說這兩起事件拉開了義和團和清兵圍攻外國使館的序幕,結果導致8月14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慈禧太後自知理虧,沒有膽量留在紫禁城麵對大獲全勝的“洋鬼子”,這不足為奇。為了表明自己的愛國之心,並且心係百姓,她假裝犧牲自己的利益,承認治國不力,交出皇權,讓光緒帝回歸朝廷。慈禧相信,寬容而“孝順”的光緒帝不會因她的罪過和失誤而怪罪於他。光緒帝沒什麽好懼怕的,對外國軍隊也是如此,慈禧知道這一點。正因如此,怒火中燒、滿懷嫉妒的慈禧逼迫光緒帝與她一起逃走。即便中國麵臨西方列強的侵占和踐踏,她也不允許這個放肆而叛逆的外甥對她幸災樂禍。如果她遭了殃,光緒帝也要和她一起承擔後果。

光緒帝請求留在北京,但慈禧拒絕了。珍妃在喪心病狂的慈禧太後麵前下跪,懇求她不要逼迫光緒帝和她一起出逃。珍妃是光緒最寵愛的妃子,她知道光緒渴望留下來對抗八國聯軍,在清政府麵臨的這個緊要關頭,隻有她有這個權利向無所不能的獨裁女王提出這卑微的請求。皇宮出逃的馬車經過一番偽裝已在紫禁城北門待發。八國聯軍隨時可能會圍上來,時間緊迫,一刻都不能耽誤。按照某個版本的說法,慈禧沒有答應珍妃,珍妃長跪不起,苦苦哀求,盛怒之下,慈禧命太監將這位哭成淚人的妃子扔進了一口井裏。

我還從宮中一些太監那裏聽到另一說法,他們小心翼翼地告訴我,他們也是聽人說的,因為發生這場悲劇的時候他們不在場(我從未聽誰參與或目擊過這件事)。按照他們的說法,太後對苦苦哀求的珍妃是這麽說的:“我們都應該堅守陣地,但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活著落在洋鬼子手裏。你我隻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死。這很容易。你先走,我保證緊隨你之後。”接著,太後一聲令下,太監們抬起珍妃,將她投進了井裏,珍妃獨自溺亡。

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宮殿是寧壽宮,在紫禁城的東側,而那口井(我認為1900年之後那口井便被廢棄了)在寧壽宮的後麵。我與宣統帝經常經過那裏,我們坐在井邊談話時,他經常說起那場悲劇,當時他還不到6歲。這裏或許也有一個孤寂的靈魂在縈繞,久久揮之不去。如果人們在瀛台或玉瀾堂設立祠堂紀念光緒帝,那麽也應該在紫禁城的這口井旁立碑紀念這位為他而犧牲的妃子。

幾個月後,慈禧太後回到紫禁城,下令撤回暴力排外和支持義和團的詔令,並將死去的珍妃晉升為皇貴妃,賜諡號恪順皇貴妃。與此同時,慈禧還對外宣稱,“遵駕西狩”時誤將珍妃漏在宮中,絕望之下的珍妃自盡。不用說,慈禧的這些說法除了讓人們紀念珍妃以使自己稍感心安,最主要還是為了洗脫自己的謀殺罪名。

然而,住在壽寧宮的慈禧太後真的還能找回安寧嗎?

注釋

[1]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譯者注

[2]瀛洲:指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東海仙山,最早見於《列子》。神仙思想產生於周末,盛行於戰國。戰國時,民間已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說,其中以東海仙山和昆侖山最為出名,流傳甚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係統的淵源。——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