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被徹底鏟除後,慈禧太後在餘生的八年時光裏究竟有沒有反思過,這誰也說不清楚。中國因她的政策蒙受了巨大的恥辱,或者說那些經她認可並由她貫徹實施的政策,使清王朝最終走向了衰落。慈禧有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將清王朝帶入了深淵,這就更不好說了。
圍繞慈禧左右的都是阿諛欺詐之徒,雖然以她的才智自有一番判斷,但伴隨她的那些人千方百計打消她的疑慮,使她憑經驗不能看清他們在有限範圍內為自己所謀取的利益。如果慈禧才智過人,或許能察覺身邊的腐敗之風,然而她不具備這樣的智慧。慈禧愚昧無知,對外國人的了解微乎其微。雖然清政府曾與西方刀兵相見,但慈禧從中並未獲得任何領悟。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踐踏她也曾遇到過幾次,並在戰火麵前繳械屈服。但這有什麽關係呢?在慈禧看來,他們不過是野蠻人罷了,野蠻人終究會被曆史淘汰的。
1900年,“老佛爺”被迫逃離紫禁城,在漫長的逃亡中,她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這段時間她可能經常會想起1860年的那段逃亡的日子。當時洋鬼子入侵,慈禧被迫隨鹹豐皇帝逃至熱河,而如今也是一樣,他們被迫再次離開北京,逃往西安。40年前,西方列強燒毀了圓明園,如今他們可能也會燒毀紫禁城。他們甚至可能會重蹈40年前的覆轍,喪心病狂地燒毀她那美麗的新家園——頤和園。那可是她準備用於頤養天年的地方。就這樣吧。待這些人洗劫完她的珍寶,再將那些帶不走的美麗建築付之一炬,他們就會回到自己的島國,回到自己的野蠻世界裏,而中國將重返和平,一切都美好如初。
慈禧本人可能會度過幾個月的困難日子,不過這一切很快就會過去。她了解那些洋鬼子。他們一定會請求她回到北京,將那裏恢複原樣。她的宮殿可能會得到修複,那些珍寶被掠走或毀壞,但人們會獻上新的珍寶,這很容易辦到,因為4億忠實順從的子民將承擔這一切。那些野蠻人回去後,她就能再次找回——這不是幻想,過多的幻想是不合適的——過去那些愉快的時光,繼續縱情於琴棋書畫之中,在那些寵愛的侍女和忠實的太監的陪伴下,在昆明湖碧綠如玉的湖水邊野餐。她還得為宮中的那些效忠的臣民費些心思,這會令人厭煩和焦慮。不過在那之後,她就能好好休養生息了。偉大的孟子曾經說過(此處翻譯成白話文):“君主可以理所當然地在自己的莊園、宮廷和湖邊縱情享受音樂和其他美好事物,而不需要接受任何良心的譴責。”
毫無疑問,令人操心的事情遠不止這些,還有更惱人的事情要去處理。那些向她提出愚蠢建議並誤導她相信義和團有神功的親王和大臣們必須得到處罰。這些人本來就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們害得她陷入這般混亂的境地。如果那些粗魯無禮的洋鬼子非要堅持的話,她還得處死一些人,她還得去寬容那些稀奇古怪的人,這些人鬼迷心竅地宣傳什麽西方文明,還荒唐可笑地熱衷於什麽憲政改革和新教育製度改革。那些令人討厭的基督傳教士和他們所信奉的有關“上帝”的異端邪說,才是災禍的源頭,他們可能會變本加厲,變得更加苛刻傲慢,如果他們得到野蠻諸侯的支持,或許就能得到平息。至於那個愚蠢到令人頭疼的光緒帝,她好心讓他登基為帝,他竟然忘恩負義,還是讓他繼續待在禁室吧,這樣他或許能反思自己,並對她的不殺之恩感激涕零,他本該早就被處死的。
“老佛爺”在逃亡的路上或許會做出上述這番遐思,她“遵駕西狩”路途遙遠,坐在轎子裏夜以繼日地奔波數周,前往的地方荒涼到連西方蠻夷都不屑光顧。慈禧知道,有些事要做出改變,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一切不可能再完全恢複到1900年蠻夷入侵前的樣子。然而,慈禧似乎到死都不知道,清王朝在那一年經曆了怎樣的九死一生,也不知道她和她的繼任者到底要付出多少艱辛的努力,才能將大清帝國恢複到往日的聲望和國力。
盡管本應掌握一切信息,但對發生在國內外的革命活動,以及孫中山發起的反清運動,慈禧卻一概不知,沒人告訴她這些事情。以她的眼力和智慧,根本察覺不到,革命的浪潮即將席卷而來,清王朝也早已風雨飄搖。
至於西方列強與清政府所進行的漫長而枯燥的談判過程,這裏就不再細說。慈禧太後於1901年回到北京,再次執掌政權。談判進展不順,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列強,對談判結果都不滿意。一些義和團運動的首領和排外暴動的罪魁禍首,諸如地方巡撫毓賢都已被處決,而像剛毅這類人的命運也都差不多,要麽病逝,要麽自尋死路。還有一些人被發配到新疆,一些皇室家族成員(包括端親王、奕親王和輔國公載瀾)被放逐或遭到不同程度的貶職。端親王被降職和流放,其子的皇儲地位也被撤銷。鑒於西方列強在排外運動中蒙受的損失,以及在各種遠征活動中軍費的開支,中國不得不為其買單,在巨額賠款條約上簽字。“拳亂賠款”[1]的事情經過也很曲折漫長,最後怎麽收場的我也尚不清楚。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醇親王被委派出使德國賠禮道歉。他代表他的兄長光緒帝去完成這項任務,盡管這是一份令人恥辱的差事,但和光緒帝相比,醇親王的命運要更幸福一點。若能親自前往德國,光緒帝一定很高興,這樣他就能擺脫束縛,而不是繼續被囚禁,直到七年後去世。
對談判結果不滿意,主要歸咎於西方列強的談判代表之間缺乏誠意,沒有開誠布公,而是彼此猜忌。此外,這些人對近代中國的政治狀況和皇室爭鬥的背景缺乏了解。事實上,俄國對西方列強就華北地區的談判熱情不高,是因為他們想在中國東北地區自立門戶,所以想方設法按自己的意願單獨和清政府談判。眾所周知,在東北生活的英國人曾說過,兩年前俄國已實際控製了中國的部分地區,甚至整個大清帝國都在其掌控之下,清王朝已名存實亡。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俄國隻不過是在進一步拓展和穩固之前所獲得的利益。他們步步為營,最終得逞,一位中國曆史學家用五個字來概況,稱之為“東三省淪陷”。
義和團被當局者處理後,可能會帶來許多相關的問題,康有為密切關注著這一切,也深深地表示擔憂。他強烈支持處罰像毓賢、端親王這樣的酷吏,以及其他義和團的首領。西方列強堅持要求慈禧退位,光緒帝重新執政,但沒有成功,康有為對此感到悲痛萬分。他顯然知道,慈禧一日不交出政權,他就一日不能重返朝廷,不能成為思想開明進步的光緒帝信任的顧問,輔佐其執政。然而,康有為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仕途,而是光緒帝。康有為認為,光緒帝之所以遭遇這般淒慘的境地,和他有很大的關係。
1901年6月,西方各國提出了懲罰清政府的和平條款,大部分罪責都按部就班地落實下去,顯然慈禧是唯一沒有受到懲罰的人。康有為仍然流落在外,無法回到自己的祖國。在那段時期,他在英屬海峽殖民地總督的庇護下,生活在檳城。康有為寫了一份備忘錄,並翻譯成英文版交給兩三位英國朋友。在備忘錄中,他強烈批評西方各國沒能堅持懲罰在他看來罪大惡極的人,並迫切希望他們不要忘記,這對於光緒帝和康有為繼續實現未完成的大業至關重要。這份備忘錄的中文原版手稿已不知所蹤,我手頭有一份康有為簽字的英文版手稿。據我所知,盡管中英版都從未被公之於世,但我也不打算在此將其內容概要公開。備忘錄手稿為四開本,共28頁,其中23頁主要是對榮祿的譴責,康有為指責他是“罪魁禍首”。剩餘五頁則是對慈禧太後和其最寵愛的太監李蓮英的譴責。
我之所以不公開這份令人關注的文獻,並對之做出一些分析,是因為在幾年後我偶然有幾次機會與康有為交談,並獲知他覺得自己對榮祿的評價有失公允。康有為之所以對榮祿有很深的偏見,顯然是因為榮祿在1898年9月的戊戌變法中站在了慈禧一邊,是阻礙革命成功的關鍵人物。我幾乎可以確信,“康南海”對榮祿的看法發生改變,是因為榮祿的女兒日後嫁給了醇親王,他是光緒帝的皇位繼承人宣統皇帝的外祖父,和康有為效忠的皇帝有血脈關係,所以康有為不會再去譴責他。
根據康有為在備忘錄中的記載,朝廷之所以支持義和團運動,和榮祿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他被革職也是咎由自取。針對此事,康有為無疑是錯誤的,後來他也和朋友坦言,這麽說有些偏頗。康有為之所以會這樣認為,也不足為奇,因為他獲得了很多對榮祿不利的間接證據,西方各國的指揮官和駐京外交使團也認為榮祿有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各國都認為榮祿是外國使館被圍事件的主謀之一。所以,當慈禧委派榮祿協助慶親王、李鴻章等其他代表與西方列強進行和平談判時,各國代表拒不承認他是全權公使。
後來,有一事實證明,如果慈禧太後聽從了榮祿的建議,就不會向西方列強宣戰,也不會圍攻外國公使館,更不會屠殺在北京和地方各省的外國人。我們知道,榮祿竭力反對狂熱的端親王支持義和團,他不惜冒著被革職甚至斬首的風險提出反對意見,而且斷然拒絕向義和團提供重炮和其他作戰物資,這些都由他負責保管,一旦落入義和團之手,足以在數小時內將外國使館區夷為平地。義和團遭到鎮壓後,慈禧太後才意識到榮祿的建議有多明智,她很後悔當初沒采納這些建議。從那以後,慈禧將榮祿視作最忠誠可信的大臣,直到1903年榮祿去世。為了表示感激,慈禧將榮祿的女兒許配給醇親王,並將他們的孩子立為光緒帝的繼承者。
盡管從1900年開始慈禧太後(和榮祿的急諫有很大的關係)積極投身於各種改革嚐試,頒布了包括社會、教育、憲政和軍事在內的改革方案,她不再堅持過去提倡的保守派政策,可惜為時已晚,這些舉措並不能讓激進派滿意。
激進派雖然開始人數不多,且矛盾重重,但他們積極活躍。慈禧假意改革的熱情騙過了一些樂觀的外國人,但那些不滿朝廷的、憤世嫉俗的中國人開始變得蠢蠢欲動。慈禧一回到紫禁城,就頒布了一些詔令,比如允許滿漢通婚,意欲向社會表示朝廷希望消除兩個民族間的差異,但收效甚微,百姓的反清情緒並未得到緩解。1905年,鎮國公載澤受命率代表團去西方國家學習治國經驗,在北京火車站遭遇炸彈襲擊,載澤和另一名代表團成員紹英受傷。當時,朝廷頒布了起草憲法草案的詔書,準備實行類似君主立憲製的政體製度。盡管慈禧真心希望改革,但激進派人士對此無動於衷。同年,朝廷還頒布了嚴酷鎮壓“革命排滿學說”[2]的詔令,但也沒什麽作用。
1907年,為了破除滿漢之間存在的壁壘,清政府抓住機會做出一項重要舉措,任命徐世昌為東三省首任總督。中國東北地區是清王朝的發源地,管理東三省的總督一直受皇帝直接控製。正因1644年清朝就是在東北建立,所以1911年反滿革命的發動者才以此為依據,宣稱滿族是異族和侵略者,沒有權利統治中國人民。這些事實不容忽視,與清政府近來出台的政策有密切的關係。1907年,為了方便管理,清政府第一次在中國本部[3]設立谘議機關,從那以後,禁止漢人遷居滿洲的禁令才徹底被廢除。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政府雖然在管理上做了這些改變,但並不是要將“東三省”贈送給漢民族,而是出於國家現實的考慮,向漢人表示朝廷將滿族和漢族看做同一大家庭的成員。還需注意的是,東北地位的改變導致了日俄戰爭的爆發,最終俄國被日本從遼東半島(包括旅順港和大連港)和“南滿洲”驅逐出去,俄國交出各種權利,這裏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
1898年初,東北名存實亡,已成為“俄國的一部分”。1900年,俄國人將東北控製得特別嚴密,一位中國曆史學家說,中國的東北三省已經“完全淪陷”。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爆發,俄國戰敗,日本從俄國手裏攫得在東三省的權利,並幫助清政府恢複了先前被俄國奪走的管理權。當然,東三省是大清王朝的一部分。根據法理意義嚴格來說,“中國政府”這一稱謂並不正確,因為中華帝國的正式名稱指的是大清國,更接近“大清帝國”這一說法。若幹年前滿族定國號為“大清”,後來就沿用下來了,並應用於整個遼闊的疆域。
“中華帝國[4]”和“大清皇帝”這兩個詞在中國或滿族憲法中並未提及,盡管中國當局默許西方人使用這兩個詞,但在中國憲政或朝代術語中並不為人知。
盡管東三省首任總督徐世昌是漢人,但我們可以發現,東三省在清政府中仍然有著特殊地位。徐世昌的繼任者錫良是蒙古人。錫良曾擔任熱河都統,熱河也屬於特別行政區,由皇帝直接管控。1911年,也就是宣統末年,趙爾豐接替了錫良的職務,他是一個“漢族旗人”,事實上也是被收養的滿族人。
1907年,汪大燮(後來成為中國駐倫敦公使)受命率第二支代表團出使歐洲各國學習憲政管理。同年,孫中山和黃興在廣西起義,但被清政府輕而易舉地鎮壓下去。孫中山被迫逃往國外。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清政府開始頒布許多禁止學生參加政治活動的禁令。維新運動失敗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學生運動”的影響微乎其微,直到1919年才真正產生強烈的社會影響。
我們再來說說發生在1908年的事:這一年慈禧太後和被囚禁的光緒帝病逝。我不準備詳細敘述改革運動的經過,改革製度——包括政治、教育和其他方麵——或多或少勉強得到了皇帝的批準,某些情況下,在皇帝統治的最後幾年還產生了一些實效。這些改革措施還將繼續為後任者實施下去。
由於光緒帝沒有子嗣,所以有必要從他的侄子中選一位皇儲,因為在中國皇位不能由兄弟或同輩人繼承,不過光緒帝打破了這一皇宮習俗[5]。他有幾個弟弟,最小的就是醇親王,也就是1901年被委派前往德國就公使克林德被害案道歉的那位親王。我們知道,醇親王完成任務回國後不久,慈禧將榮祿的女兒許配給了他,並許諾如果他們生的是兒子,就將其立為光緒帝的繼任者。
許諾如約兌現。1906年2月,醇親王的兒子誕生了,名為溥儀。光緒帝病危,慈禧太後下令將這個不滿三周歲的孩子從他父親的宅邸接出來,帶到紫禁城。從那以後,溥儀在紫禁城一直住到1924年11月。光緒帝臨終前,太後以他的名義下達一條遺旨,宣布光緒帝“虔誠地遵照慈禧太後的指令”,冊立溥儀為皇位繼承人。事實上光緒帝有沒有被告知繼承人是誰,後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光緒帝從未見過這條遺旨,對於遺旨的內容,也沒有人征詢過他的意見。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時間裏,光緒帝的皇後(“老佛爺”的侄女)被晉升為太後,獲得隆裕太後的名號,慈禧則被晉升為太皇太後,並獲得新的尊號。本書在前麵已做過解釋,這一切都嚴格按照宮中的慣例和先例來進行。
醇親王是新繼位的皇帝的父親,被任命為攝政王。在起初看來,這樣的安排理所當然。因新繼位的皇帝未滿三周歲,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處理國事,所以必須有人攝政。除了年幼君主的父親,還有誰更適合這個職位呢?醇親王是已故皇帝的弟弟,在朝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不讓他來攝政,而是由皇族其他成員擔任此職,這無疑是不可原諒的怠慢。道理雖然如此,但“老佛爺”所做的這個決定被認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之一,也是其犯下的最後一個錯誤。
醇親王攝政不僅是大清王朝的悲劇,也是整個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悲劇。慈禧並不了解,選擇一位能力卓越的攝政王對於治理國家有多重要。小皇帝即將繼位,威脅在即,她沒有時間考慮醇親王的諸多弱點。慈禧不具識人的才能,也缺乏政治眼光,不然她應該能看出來,身處內憂外患中的苦難中國,麵臨著巨大的困難,豈是醇親王這樣軟弱的人能解救得了的?
當醇親王被任命為攝政王時,朝中大臣就已達成共識,一致認定他無法勝任這一重托,這是大清滅亡的不祥之兆。俗話說:“清朝因攝政王而興,最後也因攝政王而亡。”當然,“因攝政王而興”指的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的叔父多爾袞,他是位偉大的攝政王。這不禁讓人想起蘇格蘭詹姆斯五世的臨終遺言:“始於丫頭,終於丫頭”[6]。不過,清王朝並不是因醇親王而終的。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袁世凱想方設法阻止溥儀成為皇位繼承人,因為他知道,這意味著醇親王的勢力將得到提高,會給他的仕途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袁世凱希望繼承皇位的是溥倫,溥倫是道光皇帝最年長的曾孫。如果袁世凱所擁護的溥倫成功繼位,那麽他不僅可以繼續留在朝廷,還能享有皇帝賜予的一切恩寵。這會給中國曆史發展軌跡帶來怎樣的不同,我們很難去預估。
醇親王性情溫和友善,不喜交際,不善權術,不問政事,對國家大事沒什麽興趣,反倒對中國戲劇情有獨鍾。他是精通滿語知識的滿族兩位親王之一,這大概是他受到信任的原因。醇親王空有一番好意,為人處世總是設法取悅所有人,但徒勞無益,最終誰也不滿意。他喜歡逃避,做事缺乏條理,在打理朝政方麵明顯缺乏精力、意誌力和勇氣,可以說膽識不足,優柔寡斷。
醇親王缺乏主見,遇到緊急情況會不知所措,容易搖擺不定,聽信讒言。然而,他攝政後,那些溜須拍馬者常常使他變得固執己見,最終做出錯誤的決策。我與醇親王近距離打過幾年交道,印象最深的是,他總是在事關清政府或自己兒子(年幼的小皇帝)切身利益的事務中犯錯誤。我曾和在紫禁城的同僚們建議說,如果想做出正確決定,那麽在醇親王麵臨二選一的情況時,隻管去選他不選的那種就可以了。
醇親王已盡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恪守職責,例如紀念他那位殉國的兄長光緒皇帝和一些至少服侍過光緒的侍從,他還為已去世的帝師翁同龢恢複了名譽。然而,醇親王沒有勇氣召回康有為,至於對待袁世凱的方式,在我們看來不管是過於寬容還是過於嚴酷,最終都帶來了災難性後果。
1908年之後,尤其是頗令他感到敬畏的隆裕太後去世後,他開始有些飄飄然,這種虛榮心表現得有些奇怪,用句時髦的話講,屬於一種自卑情結在作祟。醇親王沉浸在喜悅中,並未意識到自己治國能力不足,也不知道作為統治者或政治家的自己在哪些方麵應該遭到詬病或譴責。醇親王性格淡漠,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這似乎是他萎靡內心的外在表現,也確實可以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如果這種萎靡情緒從潛意識裏浮現出來,可能會使他因廉恥和絕望而發狂。
紫禁城遠眺景山
盡管醇親王的兒子登基為帝,但也並不意味著攝政王的位置非他莫屬。不過,讓皇室其他成員當攝政王也的確很困難。其實,慈禧不是沒有其他選擇,如果她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或許能使清王朝免於毀滅,使中國免遭幾十年的內戰之苦。她或許可以不選任何親王為攝政王,而是成立一個攝政委員會,由大清王朝最開明賢能的人組成。攝政委員會包括五名成員,其中兩名滿人(非親王),三名漢人,這個方案是切實可行的。漢族委員在人數上超過滿族委員,這一舉措會使漢人感到自豪,進而或許能說服所有反清勢力相信,朝廷真誠希望消除滿漢之間的所有差異,將為廣大子民謀求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標準。當然,像孫中山這樣的少數頑固派要被排除在外。要想實施這個方案,必須徹底摒棄皇權是清政府私有財產的思想,並承認皇權是中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存在的價值不是為某個家族服務,而是為廣大人民謀取利益。
雖然選出攝政委員會委員絕非易事,但並非不可能實現。盡管朝中守舊派和反啟蒙主義者人數眾多,但他們不會聯合義和團去遏製改革的浪潮。人們可以毫無畏懼地談改革,光明正大地說改革來得太遲,隻有實行現代化才能拯救中國。朝廷也不缺乏賢能開明的愛國官員和政治家,他們並未對清政府完全失去信心。除了以康有為為首的人多勢眾的廣東保皇派,我隻需舉幾個例子就足夠了,比如徐世昌、趙爾巽、鄭孝胥、李經邁(總督李鴻章的兒子),還有一些其他的有識之士。袁世凱本人若能成為攝政委員會委員,就能實現他的野心,進而維護皇權統治。
這些人被賦予輔佐年幼皇帝的機會,就其本身而言,就能激發起他們的忠誠。攝政委員會的首要任務是著手整治朝廷風氣,使紫禁城免受腐朽墮落的侵蝕。他們必須廢除太監製度,消減內務府的權力,整頓內務府的奢靡腐化之風。攝政委員會還必須為小皇帝挑選一位帝師,此人既不能是固執狹隘的保守派,也不能無視西方文明,夜郎自大,更不能是極端的激進派,沉迷於西學,意欲徹底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這樣一位帝師的精心教導下,皇帝將成為學貫中西、文理兼具的人,並能習慣在現代環境下用憲政統治這個偉大的國家。
如果情況能夠像我設想的這樣,宣統帝便不會再像大部分皇帝一樣,而是克服君主統治的局限性,那麽他或許能帶領清政府和人民開啟繁榮昌盛的新局麵。然而,這些並未得到實現。清政府沒有成立攝政委員會,而是由醇親王擔任攝政王,結果就如下麵講到的,一場革命爆發了。
注釋
[1]即庚子賠款。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與德﹑法﹑俄﹑英﹑美﹑日等11國駐華公使,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簽訂了《辛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並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譯者注
[2]排滿,舊指推翻清朝統治。起源於辛亥革命時期的排滿思潮,是1900到1911年這個時期具有重大革命意義的社會政治思潮。就社會矛盾和思想運動的延續性而言,它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及其倡導的維新思潮又有一定聯係。——譯者注
[3]“中國本部”是很西方的一種表達。在清朝時,由於朝廷的政策,漢人主要聚居在長城以內,也就是“關內十八省”,因此國外學者就以此為界,將這個地區稱作中國本部。——譯者注
[4]指1911年以前曆代中國王朝。——譯者注
[5]光緒帝的前一任皇帝是同治帝,同治帝和光緒帝是堂兄弟。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是宣宗成皇帝(道光帝)第七子,也就是同治帝的父親文宗顯皇帝(鹹豐帝)的七弟。——譯者注
[6]指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的曆史。14世紀初,斯圖亞特家族的瓦爾特和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的女兒結婚,其子繼承國王,即羅伯特二世,斯圖亞特家族開始統治蘇格蘭,這就是“始於丫頭”。到詹姆斯五世時,因無子嗣將王位傳給了女兒瑪麗。後瑪麗獨子詹姆斯六世在“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駕崩後繼任為英格蘭國王,成為詹姆斯一世,完成了英蘇二格蘭的王室聯合,這就是“終於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