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前文做出的判斷大致正確,那麽1901年八國聯軍在擬定和平條款時便犯了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沒有堅持讓慈禧退位、光緒帝重新執政。
在當時,很多卓有遠見的中國人強烈希望光緒帝能重掌皇權,這其中當然包括康有為和其同僚。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本於1901年出版的書,名為《中國內部之危機》,作者是中國知名教育和社會改革的先驅林文慶博士。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列強要求慈禧太後必須交出皇權,讓光緒帝恢複人身自由,成為事實上的掌權者。這樣一來,他就能手握禦筆,免去太後的一切權力,使她不能幹預朝政……守舊派在中部和南部各省很不得人心。如果光緒皇帝能重新掌握政權,億萬民眾將舉國歡慶。對光緒帝來說,重新樹立權威並不困難,因為他的權威是舉世公認的……中國的開明人士將站出來支持光緒帝主持新政,改革將推動國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如果光緒帝沒有複位,那麽改革派轉而成為革命派也就不足為奇了。在一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整個中國之前,這片土地將遭受無盡的苦難,世界貿易也將蒙受無法估量的損失……現在,大革命的種子已在中國生根發芽。眼下,西方列強本可避免這場災難,他們難道沒有意識到嗎?
可歎,西方列強並未意識到這些,而作者的預言在十年後得到了證實。
初看之下,我所引用的這段話包含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作者提到皇帝的“權威是舉世公認的”,而接下來又說“大革命的種子已在中國生根發芽”。但其實這裏並不矛盾。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如果朝廷政權仍掌握在像慈禧太後這樣的守舊派手裏,那麽“一場大革命的浪潮將席卷整個中國”。然而,正如我們所知,光緒帝不是守舊派,與此相反,他熱衷於改革。光緒帝若能擺脫保守派的阻撓重新複位,那麽中國也就不會發生革命。這便是作者的觀點,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也都這麽認為。
對此,反對者可能會說,慈禧太後流亡西安期間也曾支持改革,還批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並且餘生都頗有熱情地將這些改革措施付諸實施,但中國終究還是沒能阻止革命的發生。而事實上,慈禧後來的改革熱情蒙蔽了許多外國人和極少數中國人。西方作者宣稱,義和團運動被鎮壓後,慈禧太後重返紫禁城,並在此後開始真正地“改變看法”,她顯然願意和西方人建立友好關係,也真誠地采取了改革政策。
但真實情況中國人更清楚,他們不會相信這些,慈禧根本沒有“改變看法”,隻是“改變說辭”而已。如果想阻止“改革派”成為“革命派”,就必須真心實意地推行改革。此外,慈禧雖然改變說辭,但她並不具備真正的改革才能,在改革前後都是如此。她既沒有遠見卓識的天賦,也不願去改變和學習,從而使自己具備這些能力。
有位著名的西方作者宣稱:“慈禧太後從1900年就開始按照西方人的路線采取現代化改革政策,並且憑借強勢的個性強製實施下去。”我倒覺得,與其說慈禧在義和團運動後是改革的領導者,倒不如說她是追隨者。那些更睿智賢明的人堅信,慈禧所痛恨的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所厭惡的西方化也無法完全被排除在外,所以慈禧隻能采納他們所提出的改革建議。她不想像英格蘭的查理二世一樣再度品嚐流亡的滋味。榮祿和大總督李鴻章也拿出鐵一般的事實不斷勸說慈禧,僅憑“義和團”的辦法是不能牽製西方列強、並將洋鬼子趕出中國的。然而,她無法原諒和忘記1898年冒犯她的那些人。慈禧心胸狹窄,沒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缺乏正義感,以致使她犯下賠款的罪行。康黨(曾經參加和讚成康有為等發動變法維新的人)仍然被她列在黑名單上,她也仍然要求隻要能抓到康有為,就可以不經審判直接處死他。慈禧仍舊鄙視和憎恨被她囚禁的光緒帝,並不斷侮辱和打擊他。如今,慈禧不得不讚同光緒帝發起的改革措施,並將其付諸實踐,這愈發燃起她的仇恨之火,對光緒帝又多了幾分嫉妒之情。
人們對於作為統治者的慈禧,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一種觀點認為,慈禧具備完美的政治才能,在她的統治下氣數已盡的清王朝得以存續了更長的時間;另一種觀點認為,清朝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她。據我所知,中國學界的權威學者幾乎沒有人持第一種觀點,而西方學者卻普遍這麽認為。舉例來說,斯蒂芬·金·霍爾告訴我們:“正是這位天才女性,才延緩了清王朝的毀滅”。卡梅倫博士也評價道:“太平天國運動曾使清王朝瀕臨滅亡,正是因為她不屈不撓的堅持,才使得清朝能繼續存在下去。”他認為,若不是她臨朝攝政,“清朝會更快地走向滅亡,損失也更為慘重”。
持反對意見的人中,一位英國學者和一位中國學者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威廉·愛德華·蘇希爾說:“發生在1898年的維新運動被慈禧太後摧毀後,支撐王權的最後一根支柱便倒下了。”前麵所提到的中國學者林文慶在1900年就斷言,慈禧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清王朝走向毀滅的深淵”。
對於這兩種相對立的觀點,我認為第二種比第一種更符合實際情況,不過有些因素並未被考慮進來。需要強調的是,慈禧隻是個無知的女人,不應當由她來為所有的過錯承擔罪責,也不應該將所有的賬都算在她名下。
有四位美國作家對慈禧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第一位作家將她形容為“眾所周知最卓越非凡的女王和最肆無忌憚的暴君”;第二位提出一個問題:“說她是19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女性會不會有些誇張?”第三位把她稱作史上少有的鐵腕人物;第四位甚至說“曆史將把她記錄為人類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
什麽才是真正的偉大,我認為曆史會做出公正的判斷。幾年前我曾供職於清政府,對宮中有更為全麵的了解。我曾經說過,慈禧沒有好好地利用手中無與倫比的機會,對於最為古老的大清帝國轟然倒塌應該負主要責任。不過現在我要將“主要”替換為“大部分”。需要補充的是,清王朝腐朽的製度不是慈禧創造的(不僅慈禧在位前就實行這樣的製度,而且自清朝建立伊始就已經存在),她也受限於其中,所以不應當在道義上一概而論地譴責她。慈禧隻是沿襲了這樣的腐敗傳統。除非她能擺脫腐朽製度的限製,摒棄腐敗傳統,否則就不能被稱作“人類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19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女性”或者“眾所周知最卓越非凡的女王”。慈禧既不具備這樣的風骨,也沒有這樣的意誌,而這些品質是一位偉人所必須具備的。
如果“偉大”的慈禧真的像有些西方仰慕者所描述的那樣,是一位有政治家風範、睿智且愛國的統治者,那麽1894年中日之間也就不會爆發甲午戰爭,1898年西方列強也不會逼迫清政府出讓港口和特許權,清政府實施改革措施也不會遇到任何阻力,也不需要聯合什麽義和團,更不會發生諸如圍攻使館事件、庚子賠款、辛亥革命、走向“共和”和禮崩樂壞的情況,中國也不會痛失蒙古、新疆、西藏、熱河和東北三省。
如果她與西方國家友好相處,那麽中國和西方國家簽訂的將不是“不平等條約”,而是達成共識的雙方協定,而現在的中國也將在解決全球的經濟發展、民族問題和其他人類共同麵對的威脅中發揮著領頭的作用。
毫無疑問,發生在曆史上的這一切是無法假設的。此外,譴責慈禧無能有失公允。她不具備強大的治國才能,這也不是她的錯。雖說如此,但她也沒資格成為 “被曆史記錄為人類最偉大的統治者”而受到我們的仰慕。
義和團運動結束後,蘇珊·湯利夫人曾經在頤和園與慈禧太後會過麵,她對慈禧做出了這樣一番評價:“我很難將眼前的這位和藹可親、有著意大利農夫般的棕色臉龐的小婦人,和那位神秘而強勢的獨裁者聯係在一起……她竟然會蓄意侮辱和貶損身邊的那位不幸的皇帝,並煽動義和團犯下不可饒恕的暴行。”她在文末反問稱:“慈禧難道真的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嗎?還是說,她隻是淪為工具,受到命運之神的擺布?”
我的回答是,她的確淪為工具,而且甘願如此,但擺布她的不是命運之神,而是那些雖然愛國但狹隘固執的保守主義者,這些人也是受害者,他們受到了滿族和漢族那些無賴惡棍的蠱惑。他們發現慈禧能夠幫助他們達成自己的目的。如我所說,對他們而言,慈禧在大清帝國和朝廷的地位使她成為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她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性格和智力的不足,都使她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們的擺布,成為他們的傀儡和最大的庇護者。
慈禧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虛榮心強。正因為如此,即便從別人那裏聽不到想要聽的奉承話,她也會毫不猶豫地去比肯斯菲爾德借來泥刀來粉飾自己[1]。“你知道嗎?我常常在想,”她對德齡公主如是說,“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女人,沒人能比得了。”我想,德齡公主和在場的所有人隻能表示讚同,沒人敢反駁她或提出異議。
由於愛聽奉承話,精明的慈禧知道,別人也一樣喜歡聽奉承話,她深諳人性的這個特點,所以接見各國駐華公使的夫人時極盡諂媚之言,與她們打成一片。她恨透了這些外國女人,但卻饒有興味地觀察,她們是如何欣然接受她的讚美的。在圍攻使館事件發生前後,她都曾設宴款待過這些公使夫人。據記載,有一次她輕聲細語地和每一位公使夫人說:“我們親如一家人。”然後將她們護送回去,大家都被她的優雅魅力和真摯情誼所打動。然而,沒過多久,一位美國傳教士發現,她頒布詔令,讓清軍屠殺在中國的所有外國人,隻有“親如一家人”的滿人和漢人才幸免於難。
慈禧對外國人的仇恨之情可能是在結束逃亡生活後變得更為強烈的。他們讓她“顏麵盡失”,她這輩子怎麽可能忘記和原諒呢?1900年以後,她與外國公使夫人重修舊好時,盡管她們對她的和言善語信以為真,但她其實並沒有什麽真情實意。或許“優雅”的太後就像“可愛”的公爵夫人一樣,以這種不恰當的方式贏得了人氣。
慈禧太後喜歡人們將她和維多利亞女王進行比較,當然,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不過,她更喜歡人們將她和伊麗莎白女王進行比較。蘇格蘭公使向伊麗莎白女王描述“老佛爺”有多愛慕虛榮時,會舉這樣的例子,在回答女王的問題時會告訴她,慈禧的地位和她不具有可比性。伊麗莎白女王說:“她地位太高了,而我隻是個普通人罷了。”盡管伊麗莎白女王從來不會下令當她的麵鞭打皇帝的妃子,更不會將其扔到井裏溺亡,但伊麗莎白女王也不是不敢當眾掌摑她的大臣和侍女。有人可能將這些事告訴了慈禧太後,她一定覺得很有趣。
慈禧不僅喜歡將自己和眾多女王進行比較,而且喜歡把自己比作神明。她住在頤和園的時候,最喜歡的消遣之一就是扮演觀音菩薩。她乘船優雅地站在荷花池中,向苦難的民眾撒播愛與慈悲的“甘露”。她最信任的親信和總管太監李蓮英扮成守護神站在她身右,旁邊則是雙手合十扮成龍女的宮女。
雖然慈禧太後獲得“老佛爺”的尊稱,但這並不是因為她喜歡假扮觀音。西方人通常把“老佛爺”翻譯為“年老的佛陀”。我之所以用“尊佛”,是因為這個“尊”和中國的“老”字有關係(尤其是加上“爺”字),“老”在中國有尊敬的含義,而英文中的“年老的”無法表達這個意思。盡管“老佛爺”有尊敬的意思,但這個詞事實上是人們對坐在寶座上的慈禧的口頭稱謂,所以不要誤以為這代表著敬畏程度,是對先祖的不敬。清朝皇帝最喜歡用到的一個稱謂就是“當今佛爺”。馬國賢神甫18世紀初曾在紫禁城居住過,他對康熙皇帝有過這樣的評價:“康熙帝深受百姓愛戴,常被稱作‘佛’,‘佛’是韃靼人和漢人都崇拜的神明。我經常聽到人們稱他為‘活佛’。”顯然,這位基督傳教士並不知道,“佛”在中國不單指“佛陀”,還是一種對皇帝的流行稱謂。“主子”也是一種流行稱謂,我住在紫禁城時,常常聽見太監和其他侍從稱呼皇貴妃或皇太妃為主子。
盡管慈禧太後在朝廷受到大臣們的尊敬,但她並不是中華文明的代言人。慈禧的品行不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缺乏“尊尊”意識(人類文明之花),也不能和那些創造中華文明的先賢相提並論。1897年,她廢黜了高級將領林秀川的所有官職,隻因他在覲見慈禧太後時,為調整合適的跪拜姿勢而動作遲緩了一些。慈禧對下級不敬之舉的反應和漢朝一位刺史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據漢朝正史記載,有人冒犯了刺史,並被帶到刺史麵前準備接受懲罰。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刺史不但沒有處決他,反而說:“放了他吧。他雖然放肆,但錯在我,不在他。這說明我沒有管教好我的子民。”可能也有人和“老佛爺”說起過這個故事,她或許會感到不悅,但應該會若有所思。
頤和園萬壽山頂寺廟智慧海
近來,羅伯特·羅蘭先生告訴我們,如果翻開史書,就會發現,但凡顯赫的女性——維多利亞女王可能是個例外——基本都是“虎貓型”。我想,慈禧也屬於這一類女性,盡管中國皇族的象征是龍,按照這個習俗,可能說她是“龍型”[2]更為恰當。
慈禧太後喜歡扮演觀音菩薩,因為她自認為是菩薩在人間的化身,朝中上下也將她敬為菩薩。1908年,在中國除了慈禧,菩薩還有另一個化身,那就是達賴喇嘛。當時,達賴喇嘛到位於中國山西的聖山五台山遊曆。那年夏天我碰巧也去中國西部旅行,在五台山的一座修道院小住了一段時間,有機會與他見過一麵。
同年9月,這位來自西藏的觀音化身受清政府邀請,離開五台山,動身前往紫禁城,受到同為觀音化身的慈禧的熱情接待。在那段短暫的時期,京城同時居住著兩位觀音的化身。然而,短短數周後,兩位便隻剩下了一位,因為慈禧太後離開了人世。慈禧的離世讓人們意識到,如果兩尊“活佛”或同一尊菩薩的兩個化身突然同時出現在某個地方,那麽其中一位必將離開去往另一個世界,並等待輪回轉世。
我們再來談談慈禧太後與光緒帝的關係。我從很多太監那裏得知,早在1898年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就不喜歡她的這位身居皇位的外甥。他們曾和我說起一件事,如果對中國傳統習俗不甚了解的人,或許很難理解這件事。在中國有個治療重疾的民間偏方,其中有一味藥是人的股肉,要求由患者的兒子、親人、忠實的好友或奴仆自願貢獻腿上一塊肉,身患重疾的人吃完便可痊愈。按照這個聳人聽聞的迷信說法,通過做出這種痛苦的犧牲,所表現出來的孝心或忠誠能感動神明,然後患者便可恢複健康。據說,中日甲午戰爭前,慈禧太後得了重病,光緒帝前去探望。當時,房間裏隻有慈禧、光緒帝和大太監李蓮英。光緒帝站在病榻前,慈禧深深地歎了口氣,自我悲憫地說:“我知道我快不行了,因為我的病隻有一種藥能治,但沒人願意獻上。”說罷,她先是看了一眼光緒帝,然後望著李蓮英,兩人都知道慈禧所指的藥是什麽,但誰也沒有說話。
不久以後,“老佛爺”的病情很快好轉,最終完全康複。她發現李蓮英好些日子沒在身邊,便詢問原因,被告知他生病了。後來李蓮英手下的太監將他生病的真實原因告訴了慈禧。原來,李蓮英自願獻上了自己的一塊股肉,並命人煮熟給太後服用。按照這一說法,從那以後慈禧對李蓮英倍加信任,對作為養子的光緒帝因沒有盡到孝道而愈發憎惡和鄙視。
一位皇室成員曾和我講過光緒帝最後一次向慈禧太後請安的小故事。光緒帝在被囚禁期間,必須經常去慈禧的寢宮,跪拜在地向她請安,這是他的義務,也是對他的懲罰。慈禧之所以要求保持這項禮節,是因為她需要時不時地提醒世人,光緒帝仍然是她的囚徒。此外,他卑躬屈膝的模樣能使她有一種極大的滿足感。
1908年秋天,有天光緒帝按例到寧壽宮給慈禧請安。此時的光緒已病入膏肓,他自知時日不多。在太監的攙扶下,光緒帝顫顫巍巍地走進太後的寢宮,顯然連站都站不住了。當他像往常一樣準備跪下時,那副羸弱無力、形如槁木的模樣讓慈禧大吃一驚。眼前的景象令她很感動,身邊的太監驚奇地發現,她的眼裏湧出了淚水。平時光緒帝在慈禧太後麵前行磕頭禮時,雙方都默不作聲。而這一次,慈禧突然打破了沉默,道出了四個字:“不用行禮。”不過,這位行將就木的皇帝已跪倒在地,氣若遊絲地說:“我要跪下。這是最後一次了。”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他最後一次請安。
幾天後,光緒帝在三海的瀛洲與世長辭,而慈禧太後也在寧壽宮離開人世。“老佛爺”可能已經預感到她和光緒都將去往另一個世界,而所有的怨恨也將灰飛煙滅。或許她隻是突然良心發現,想起自己是“觀世音”的化身,所以在光緒最後一次請安時,她才會表現出與她本性格格不入的慈悲。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次日,慈禧太後去世。由於時間太過巧合,人們難免會有些猜測。有種說法稱,“老佛爺”自知生命垂危,決不讓她的囚徒比她多活些時日,所以采取措施確保他先行一步。還有一說法的大致意思是:宮中有些太監是太後實施暴政的幫凶,他們害怕皇帝重新執政後會處死他們,所以用毒藥送走了皇帝。我不相信第一種說法,而第二種說法可能更符合事實。不過這件事無法得到證實。我手頭有一份住在宮中的英國醫生留下的報告,裏麵詳細記載了光緒帝的身體狀況和臨終前的病情,並證明他屬於自然死亡——毫無疑問,無助的囚禁生活、漫長的十年摧殘和殘酷的虐待加速了他的死亡。無論光緒帝死於慈禧經年累月的虐待還是十分鍾便致命的毒藥,我們對慈禧太後品行的看法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不過,如果慈禧在臨終前克製住自己,沒有采取謀害行為,我們也不必覺得有什麽奇怪的。
光緒帝出生於1870年,5歲便繼承皇位。1889年,19歲的光緒帝舉行完大婚儀式,隨即開始親政。此前,朝政大權掌握在慈禧手中。從1889年到1898年光緒帝在位期間,慈禧太後偶爾會幹預朝政。到目前為止,慈禧插手政事帶來的最嚴重後果是,導致中日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第一次將中國的劣勢暴露在整個世界麵前。這場戰爭帶來了巨大災難,慈禧應對其負主要責任。
從1898年到1908年,光緒帝其實是個有名無實的執政者。如果他能活到1934年,甚至1898年的改革方案能順利實施的話,那麽就算中日之間發生了戰爭,64歲的光緒帝也會開創史無前例的新局麵,國家將在他的治理下達到清朝乃至中國曆史上繁榮昌盛的巔峰。他將和同時代的明治天皇齊名。明治天皇在日本成功推行了改革,並使國家得到了發展。他比光緒帝早繼位7年,光緒帝去世4年後他才離世。
誠然,清朝在滅亡前的一個世紀屢遭打擊,幾次瀕臨滅亡的邊緣,清政府的影響力和威望也遭受了嚴重損害,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它是否還能得以恢複。不過,在遭受幾十年的衝擊和重創後,清朝並未覆滅,甚至1900年在遭受史無前例的奇恥大辱後,清政府也沒有立刻傾覆。這說明大清王朝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是很多外國人甚至大部分中國人沒有想到的,它在19世紀下半葉的修複能力超出了外國觀察者的預料。1898年,清王朝站在了變革的十字路口。如果變法能成功,局勢將得到扭轉,清政府便能走出受挫和蒙羞的低穀,恢複往日的榮光,走向繁榮昌盛。然而,變法失敗了,最終未能挽救局勢,清政府走向衰敗和滅亡的深淵。
在京郊,富麗堂皇、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被綿延數公裏的群山和遼闊的平原所環繞,在兩座恢宏氣派的陵墓之間,有一座仿照紫禁城而建的陵墓。光緒帝去世後,長眠於此,他被安葬在西陵。“偉大的”慈禧太後則被安葬在東陵,6年前,她的遺體慘遭毀壞。慈禧與光緒生前不和,死後也沒有葬在一起,兩人的陵墓相隔了半個省的距離。
奧德修斯在《赫卡柏》中說道,如果死後能長眠於高貴的陵墓中,他即便不擇手段地活著,也覺得此生無憾了。“老佛爺”似乎這兩者都占了。她喜歡生活在北京西郊那座耗費巨資建成的頤和園裏,喜歡那段短暫而愉快的露營生活。慈禧也熱衷於為未來長眠的豪華陵墓做規劃,她不惜耗費人力物力修建了奢華的東陵,想象自己將永遠在那個被山川湖泊環抱的地方得到安息。“老佛爺”若能預見若幹年後的未來,知道1928年7月這些皇室陵墓中會發生什麽[3],想必她會感到無地自容。
注釋
[1]這裏出自一個典故:維多利亞女王在迪斯雷利剛剛入選議會時對他很好奇,不過女王很快就因為他背叛皮爾而厭惡他。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女王的態度在迪斯雷利極力討好下有所軟化。他告訴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人人喜歡奉承;當你走入宮廷,就應該手拿泥刀不斷粉飾”。——譯者注
[2]作者在這裏一語雙關,“dragon”既有龍的意思,也指嚴厲警覺的女性。——譯者注
[3]1928年7月,清東陵遭到一場毀滅性的浩劫,盜墓者盜劫了所有陵區,慈禧的遺體慘遭侮辱,隨葬的奇珍異寶也被洗劫一空。——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