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行為模式是我們對各自所處的環境所做出的適應之外,丹·麥克亞當還把所謂的“生活敘事(Life Narratives)”歸為性格形成的因素。“生活敘事”的基本思想是我們將我們的日常經曆和經驗(重新)演繹成有意義的故事,通過這種方式來確定我們是誰,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以及我們在今後如何成功地處理一切。這樣的生活故事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也是文化促成的:您今天、昨天和以往所經曆的,與這個世界上其他所有人所經曆的都是不一樣的。

同時,您生長所處的文化與時代,以及您在那兒所遵守的遊戲規則還有闡明模式,都會對您的經曆方式與對經曆如何闡明有很大程度的影響。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兒過於理論化,但接下來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解釋這一點。事先您先自己想一下,您是如何去給您的一位朋友或是一位熟人來講述一段在某種形式上對您而言十分有意義的個人經曆,也就是那些讓您感動的經曆的。

“1986年5月14日,我以2.0的好成績通過了文理中學的畢業考試,為此我經曆了三場筆試和兩場口試,而且在這些科目中,盡管……”真的會有人在咖啡桌上或者小酒吧裏和別人交談時像這樣來敘述這段經曆嗎?可能不會有吧。人們隻會像這樣來組織自己的語言:“在畢業考試之前我是有點兒害怕的。我是我們家裏第一個上文理中學的,十分幸運,我的父母總是十分支持我並且鼓勵我。最後我甚至十分驚訝,我在2005年的5月以2.0的好成績通過了畢業考試。但是為此我也經曆了幾個月的高強度學習,以至德語——我從來不喜歡的科目——都拿到了11分。”第一段描述隻是數據與事實的簡單堆砌。第二段描述將事實融合進了一段小故事之中,並且還有引言(“之前我有點兒害怕”)、**(“2.0的好成績”)以及隱藏在結尾的一個“寓意”(“幾個月的高強度學習”=努力沒有白費)。通過第二種描述,我們給我們的經曆賦予了背景、情感以及意義。我們從我們的行為中描繪出某種自畫像,並從中得出一些結論,比如以某種行為策略或者信念的形式——在上麵這個例子裏,我們可以得出:麵臨重大挑戰的人需要鼓勵。或者是:想成大事,必須得去全力準備。

我們通常希望將我們自己的生活融入一個整體之中,並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在精神上賦予這個整體一定的意義。無論是在吃蛋糕的桌子上,還是在酒館裏,或者是在辦公室的走廊上,我們總是在交流著各種小故事:“為了能夠按時完成這份計劃書,我可真是緊趕慢趕,隨後在會議開始的兩分鍾之前,秘書過來說:‘梅耶博士現在有點兒事,很可惜這個會議我們必須得推遲到下周了。’我想,我是時候找份新的工作了。”或者“你可能想象不到今天我身上發生了什麽:我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有人衝我按喇叭,當我往那邊瞟的時候看見了我初中時候的同桌索菲,此時此刻她坐在一輛鮮紅的保時捷裏!剛好我上周才想到了她,所以我總說,無巧不成書。”當然,我們的動機與行為模式都對日常經曆的解釋起著一定作用。與喜歡保持靈活,且愛在最後一刻才采取行動的那類人相比,擁有強烈秩序動機且喜歡仔仔細細地做規劃的人對臨時推遲日期這種事情會給出更為負麵的評價。前者甚至還會為推遲而暗自竊喜,並且覺得自己的立場得到了肯定,即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看得這麽仔細,不要把一切都安排得那麽嚴密。相反,正如上一段所述,我們的各種經曆會促進我們行為模式與信念的形成。

通過故事,我們賦予經曆以意義

(相同的故事,完全不同的解讀)所以實際上是我們自己使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顯得有“意義”。但當我們從某個單一的事件裏試圖得到什麽結論時,我們對“意義”的解釋並不總是正確的。這就有點兒像實驗室裏的兩隻小白鼠,其中一隻對另外一隻揚揚得意地說:“我已經把那個穿白大褂的女人訓練得相當好了,隻要我一按這個紅色的杆,她就會過來給我投食!”人類也是一樣的,會對前因和後果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這取決於先天的驅動力(動機)、後天形成的價值觀、通過社會化與經驗而獲得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以及受文化環境影響的解釋模式。或許您的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多年來遭受的不公一個接一個,但是他總是愛把責任推給別人別人。糟糕的畢業成績是不夠格的師資力量的責任,失敗的職業培訓是就業指導的責任,長得太胖要歸咎於遺傳基因,,分手是自私的伴侶的責任。那些兒時起就不停地被灌輸“這個世界從來就是不公平”的人很難去改變這一態度,即使旁人想要去幫助他們。在天平的另一端是對那些即使經受了最猛烈的命運打擊後還能夠樂觀去看待的人,就像是田徑自行車項目的奧運冠軍克裏斯蒂娜·沃格爾(Kristina Vogel),2018年,她在一次嚴重的運動事故後癱瘓,她說:“我很慶幸我還活著,而且我的手臂還能活動自如。本來我從脖子以下的部位都可能會癱瘓的,”她還說:“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什麽都不用做,我可以的。我想享受這個狀態,我基本上第一次實現了自由。”大多數人在日常中尋找意義時,他們會發現自己或許出於這兩種極端之間的某處,這取決於個人的解讀模式,比如“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會有好的一麵”或者“人生就是不公平的”。這兩個信念的共同點在於:凡事皆有其內在意義,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同時,我們有時也會在新的經曆的背景下來重新解讀過往的故事。例如,我們會對曾經一個消極經曆做出不同於以往的解釋,那麽這就屬於這種情況:“現在看起來當初選擇辭職真的是對我而言最好的選擇,否則我就不會有勇氣去創業!”,或者“這場疾病讓我意識到生命中什麽東西是寶貴的,自此我更加惜時。”或者也可以參考我的情況,我的好友安妮卡,英年早逝(卒於32歲),這使得我自此之後對生命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並且一直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反應後麵藏匿著的是每個人的故事

這一切也表明:我們以過去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為背景來感知未來發生的事情,並對此做出相對應的解讀。這也提醒我們寬容待人,注意別人對我們有時做出出乎意料的反應。例如,當有人在我們看來對某事做出的反應過於誇張時,誰又能想到這之後有什麽辛酸往事呢?或者反過來看,我們曾被教導過的——人無論如何也應自保,這一說法仍舊消極?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性格特點為參考係來看待每一種行為。別無選擇:我們畢竟不能“跳出”自我。但我們能做的是:在對他人做出評價和批判時,先去問問他們為什麽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

在領導力培訓班裏,我喜歡做這樣一個小測驗,在這個小測驗裏,我會要求參與者在一個時間軸上記錄自己童年、青年、職業教育還有職場上的經曆,這些經曆必須在他們看來對他們現如今的領導行為有著一定影響。大多數參與者對此的反應起初都會頗為吃驚,但隨後又會驚訝於某些經曆對其領導態度的持續影響。不知不覺中,許多人就會開始對號入座,比如他們在家庭、在學校、在社團甚至是他們在工作中第一次被“領導”時的經曆。您對您的那些印象最為深刻的人生經曆是否感到新奇?那麽請您選擇一個生活領域,在這個領域裏,您的不滿意度,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改變他人的願望都是很強烈的。該領域可以是關於家庭的,關於職場中的合作的,也可以是關於親密關係中的一些糾紛……哪些深刻的經曆(Life-Storys)在過往的歲月裏影響了您與這些領域相關的態度?這裏如果按照時間順序展開,從您記憶開始的地方出發的話會很有幫助。您可以記下幾個時間段或者人生階段,之後再寫下一些關於這些時刻具體或是粗略的記憶。您能夠舉出來的例子越多,那麽下麵這個測試就能夠給您帶來更多的收獲。

小測驗:Life-Storys-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經曆(時間軸)

這是我的生活領域/主題,在此之中我感受到了我對他人的不滿或改變訴求:

而且這些對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事件我在回憶往事時仍會想起,這些事件在我看來仍會影響著現如今我的一些不滿:

您同樣可以在warum-es-bullshit-ist.de/網站裏免費下載Life-Story的小測驗

就這樣,我們的性格世界之旅到這裏就告一段落了。同時,我參考“大五類(New Big Five)”模型為您繪製了一幅示意圖,另外還有這一章的小測驗,圖4對此進行了匯總。在繼續往下看之前,您或許得先再稍微往回看一下:在這場旅途中您都帶了什麽?到目前為止,您對自己和其他人又有何見解?

圖4:完整的性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