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無意間碰到了我的一位女員工在電話裏對來電者說:“很抱歉,克雷辛西女士現在正在出差,要等到明天才來。”但事實上那天我隻是和我的一位生意夥伴正在攻關一個重要的項目,我們不願意被打擾。這位同事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我。直接說:“克雷辛西女士今天不方便接聽,您可以明天再打過來嗎?”有什麽不好的嗎?這一瞬間我再一次意識到“真誠”這一價值觀於我而言是多麽重要。隨後我與這位女同事說了這件事,並且要求她以後得開誠布公。她又怎麽會知道她的上一位雇主迫切需要的那種話術與我的價值觀產生了猛烈的碰撞呢?他甚至不準她在他度假的時候接聽電話。她的任務就是告訴別人他正在出差。
價值觀構建了指導我們行為方式的導向框架,因為價值觀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是極其重要的。與主要受先天遺傳以及孩童時代經曆影響而形成的動機不同,我們的價值觀一直都在受我們個人環境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像“順從”這種價值觀對於100年前的許多人而言其價值定會高於現如今。在漫漫人生路上,價值觀也會隨時間而變。比如,20歲時人們不會過多關注“健康”這一價值,因此他們更不會去讓這個價值指導自己的行為。但等到了50或60歲的年紀的時候可能就已經不會這樣了。
如果人們將價值定義為行為的導向框架,那麽價值的清單事實上是開放的,而且並不存在普遍性的重要或者不重要的價值。由於這一點,在科學上還不存在具有約束性的對於價值的定義,也沒有令所有人都認同的價值目錄。當被問到其價值觀時,人們往往會舉出社會理想的詞語,例如“世界和平”或者“公平”。這些詞語聽起來固然美好,也令人向往,但是它們對我們實際的日常活動又能有多強的指導作用呢?我們為人處世真的稱得上公平而且我們真的有在為世界和平積極地做些什麽嗎?也許類似於“優雅”“熱情”或者“自我實現”才是更加實在的說辭。
價值觀=自我行為的實際指南
您覺得如何呢?您的行為導向又如何呢?請您花點兒時間寫下那些對於您而言真的很重要的東西。對此您可以使用“價值觀自我測評”(位於下麵幾頁的表格)。這裏涉及您生而為人所扮演到的所有角色(在單位裏、家裏以及在俱樂部裏等等)。請您不要將自己僅僅局限於生活的某一個方麵,此處旨在找出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我的建議:請您在第一步不要太節省;請在左邊的那一列填寫上20種價值觀,這樣一來,即使那些不是您立刻能自然而然想到的價值觀也能有機會被選入。如果您陷入了僵局,您又感覺您實在是想不出其他的價值觀來了,那麽您可以參考本書第69頁和70頁的價值觀清單來尋找靈感。這份清單不可能和您偏好的詞語選擇百分之百地契合,因此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改動或是添加!
下一步,您需要挑選出十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並且填寫到第二列中。之後便是重頭戲了:您設想一下,您必須決定出五個價值觀,並且擯棄其餘所有。那麽到底哪一個對您而言是最重要的呢?還剩下哪些呢?將這五個價值觀放入第三列。在最後一步中您將這五個價值觀從1到5進行排序(第四列)。
您可以通過warum-es-bullshit-ist.de/downloads免費下載價值觀聯係以及靈感清單
請您務必對該價值觀的測驗如實作答!您做這個測驗是為了您自己,而不是為了其他人。前不久我聽聞一位十分成功的女律師,辭去了她在大都市裏的律師工作,因為她所在的事務所將搬到一個新的建築裏,而那裏嚴格禁煙。工作內容、工作氛圍還有薪資都沒什麽問題,但是“隨時都能抽煙”對她實在是太重要了,以至於這位女律師最後自己承擔了後果並換了位雇主。順便提一下,這裏被損害的相關價值觀是“自我決定”(我喜歡自己決定自己何時何地抽煙),而且這一價值觀還會在這個單位其他地方也受到損害。(這關於您如何去理解)
如果您把“事業”排在了“家庭生活”的前麵,即使您擔心您的朋友們會吃驚於您的這一優先級順序,但木已成舟了。那麽首先您並不知道您的朋友圈子會不會因此對您說三道四;其次,您得去知道自己的特點,並且更好地去理解別人的特點,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才能與他們更輕鬆、更寬容地去交流。這再一次表明,與人交往時不能再過多給予對麵負麵的評價,也不能要求對方改變。這些訴求確實造成了不少的價值觀衝突。對於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那位很替她兒子的退休生活憂心的女鄰居,她的核心價值觀便是“儲蓄”和“保障”,但是她那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下長大的兒子卻不一樣。還有一些非常私人的,而且傷感情的關於“正確的”生活理念(比如要不要小孩?自己照顧還是托給別人照顧?兼職是好是壞?)的討論,這些討論往往產生於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第四章就此有更多討論)。緩解局勢的第一步就是和對方好好談談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也談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去貫徹這些價值觀的,這些價值觀又促使自己做出了何種決定。
動機與社會導向的價值觀已經稱得上是影響我們認知世界與影響我們行為的兩大主要因素了。評價(be-wert-ung)這個單詞中蘊藏著“價值(wert)”可並不是偶然,正如第一章中所述,我們的評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煩心事之源泉。除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還十分信賴我們那些“屢試不爽”的行為模式。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思維小遊戲來說明:
·您上一次嚐試一件前所未有的事物是什麽時候?
或者:
·您上一次嚐試使用全新的方式方法去應對一件不算新鮮的事物是什麽時候?
如果對於這兩種情況您都需要考慮好一會兒,那麽您和大家也都一樣。盡管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不間斷地在學習與嚐試各種新鮮事物,但作為成年人,我們大多數時候做事都是輕車熟路的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一切事情其實我們在曾經的某個時刻已經做過了,甚至往往做了千百次。正如一句老話說的那樣,人都是習慣性的生物。比如,每個試圖改變家庭聖誕晚餐的常規套路的人都會對此深有同感。就算是毫無惡意建議一下在12月24日那天烹飪一次意大利菜也會立刻招來不解:“可我們在聖誕夜總是吃鯡魚沙拉的呀!”您剛剛是不是在想:“聖誕夜吃鯡魚沙拉??真是奇葩!”那麽您在這兒又一如既往地開啟了評價模式了……
習慣的力量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在職場中也並非不同。“咱們能別通過Doodle來約時間嗎?”“我把文件打包存在了Dropbox裏了,這樣我們就不必在郵件裏把大文件發來發去了!”“我們為什麽不把今年的年會舉辦成開放式會議呢?”——有的時候就這麽幾個建議就足以把一支多年齡層的團隊的氣氛降到冰點。這裏可不是在策劃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呀,而隻是提出其他工作方式的建議。往往而言接下來就會招致下麵這種話:“我們可還從來沒有這樣幹過!”“但是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究竟為啥現在要這樣呢?”“這究竟能起什麽作用?!”;而不是去嚐試一下,看看是不是這種新的方法可能具有更多優點。
毫無疑問,我們人類就是喜歡以一種習慣的(並且通常還屢試不爽的)方式去行事。套路和習慣給予了我們安全感,同時也舒緩了我們的壓力。如果我們總是必須去重新琢磨怎麽去最好地做這或者做那,特別是那些我們本來就已經很成功地“這樣”做了X次了,那樣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累了。相反,我們借鑒了過去的經驗。那些能夠讓我們安然無恙地實現目標並且使我們感覺良好的行為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常規以及相對應的行為模式——緊接著我們就“知道”,這種方法更容易奏效。但那些盡管能夠使得我們實現目標,卻讓我們體驗並不怎麽好的行為(例如這一行為與我們的動機並不那麽匹配),我們對其就是猶猶豫豫的,而且更容易就半途而廢。還有第三種可能,即經過測試的行為。該行為既不能夠令我們達成目標,又讓人感受不佳,這種行為持續不了很久。從這三種情況通常都能衍生出一些教條,例如:
· “我擅長組織與安排,最好我能夠掌控一切,運籌帷幄。”(情況1.)
· “組織與安排可不是我的菜。其他人可比我做得更好。”(情況2.)
· “我沒有任何組織天賦,我寧願完全不參與其中。”(情況3.)
棘手的便是這種教條的運作就像是自我實現的預言那樣。兩三次經曆就能夠使之具有普適性,導致人們反複使用這一教條,而且同時也是在實踐,但也可能導致人們盡量去避免這一教條。那些認為自己能夠很擅長組織安排的人往往也會接受相應的任務,進而越來越擅長組織工作。那些堅信自己不擅長做這些任務的人就會盡量去避免這類任務。有意思的是,在一段時間之後,做一件習慣且日常的事情會比完成目標顯得更為重要。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我們以及他人有的時候會循規蹈矩,即使這些習慣對我們沒有(了)任何益處。一位有經驗的審計員可能會固執地堅持使用一份使用多年的Excel表格,盡管編一個程序就能使這個過程極大地簡化:但這種感覺是極好的,如果每份月末總結都能夠心不在焉地以熟悉的方式去完成。“習慣總能帶來回報”,神經生物學家格哈德·羅特如是寫道,並且補充說:“因此有的時候放棄一個習慣就像是戒毒一樣,或者至少讓人深感不安。”實際上,大腦在執行自動化的行為時會釋放“內源性(即人體本身的)的阿片類藥物”。
在電視連續劇《唐頓莊園》裏有一集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一個人,在突然不被允許按照以往的方式,去做那些已經熟悉到骨子裏的事情時會怎麽樣。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20世紀前三分之一時期,身為貴族的克勞利(Crawleys)家族與他們的家中仆人大大小小的愛恨情仇。在這部劇裏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管家卡爾森(Carson),他已經為主人效勞多年,並且帶領著一支紀律嚴明的雇傭兵團。當他主人的嶽母從美國趕來時,他原本的世界觀徹底坍塌了。瑪莎·萊文森(Martha Levinson)建議在慶典活動時采取沒有太多拘束的自助餐,而並非是通常比較僵硬的節日菜品。這位精力充沛的女士占了上風:家具被搬走了,菜單改頭換麵了,晚禮服也被封存在了衣櫃裏!卡爾森為此好幾次幾乎暈倒,以至於他都完全忘了當時世界上舞台上發生的另外一件大事:不久前一戰爆發,年輕男人都排著隊等著被征召,唐頓莊園裏的也不例外,他們之中的第一個人已經戰死。但是真正能夠令這位經驗老到的管家操心的卻是某次晚會的新著裝安排。
幸運的是,行為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很難在一夜之間就能有所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去質疑並且改變它。“我們辦不到把習慣一口氣從窗戶中扔出去,我們必須將它從樓梯上推打下去,步步為營。”作家、《湯姆·索亞》的作者馬克·吐溫曾這樣說過。告別舊的習慣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用一個目標明確的新目標去代替這個舊的。心理學家也提到了“過度學習”:我越是享受我的某種新的行為,因為它總是能夠順當地進行,那麽我的舊行為便會被排擠到後排,因此新的行為習慣便會愈發強烈。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實現跨年時所製訂的計劃的一個成功秘訣,即先周密計劃,再分步驟地去實踐一個新行為,而不是上來就製訂一些不切實際的宏偉計劃。每周兩次快走也比每周打算五次慢跑,但事實上一步也沒有邁出要好。如果目標過於宏大,最後實施起來會很不現實。
但是,通過步步為營來實踐的新行為可能會在壓力情況下被舊的行為模式再次替代。比如,如果您習慣於遇到矛盾時便縮到自己的蝸牛殼裏,那麽您可以今後有意識地去改變,可以去給別人解釋自己的動機和感受,並且去詢問他人的論點與感受。然而,矛盾的爆發越是出人意料,而且您陷得越深,那麽您短時間內又會落進蝸牛殼策略的危險就會越大。這個策略已經被應用過太多次了,因此不可能真的被擯棄。此外,當您每次嚐試一些新鮮的事物時,您是不是幾乎每次都預測會碰到“初期惡化”。如果您一直都是使用兩指去打字,那麽您剛開始用十指輸入就會比較慢,直到練習見效為止。而解決矛盾爭端的新策略自然也會消耗更多的精力,而不是更少。
您是否對他人的習慣足夠包容?
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你可能對一些人“惱人的”習慣更容易去寬容吧。多年以來我們所習慣的行為就像是高速公路一樣。即使我們經常在熟知的公路上發生碰撞(即失敗),放棄熟悉的公路不走,走一條不熟悉的小路,這也比想象中的要困難多了。例如,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就說過,每次她和丈夫去拜訪公公婆婆時,見麵的第一分鍾就能產生摩擦。這場景每次都是一樣的:婆婆打開門,短暫的擁抱後就會用責備的語氣對兒子說:“你真的是太久沒有來這兒了!我都快差點兒認不出你來了!”隨後,婆婆又會絮絮叨叨地提起村裏不認識的鄉裏鄉親,說他們的孩子總是很頻繁地來看望自己的父母,這時候兒子就會暴跳如雷。每一次都是這樣。這母子倆的行為就像自動駕駛一樣。但是,雖然很是困難,這樣的行為模式還是能夠改變的。一旦兒子一改往日反應(比如對媽媽每次重複的話語開個玩笑,或者幹脆就保持沉默),那麽母親遲早也極有可能改變她自己的行為。(更多關於行為方式如何相互作用的內容請見下一章)
我們的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受我們身邊環境的影響。我們還沒上學,還在家裏時,就已經開始學“人們”如何去做這或者做那了,隨後還會從人生導師、榜樣、老師以及媒體標榜的社會角色那裏學到更多。無論大事還是小事,我們學了無數個,像是“人們”如何去慶祝聖誕;“人們”以何種理由人們互送禮物;什麽才算得上是可以接受的禮物;“人們”如何去與錢財打交道;浴室得要多幹淨才行;什麽才算得上是一頓“體麵的”飯;“人們”是如何去處理矛盾的(是固執己見還是視而不見);“人們”如何去和好如初;努力會有回報,但也可能沒有回報,還有等等一些事情。每當這種行為模式與其他人的行為模式發生碰撞時,我們就會意識到這些模式。一位年長的熟人曾和我說過,五十年代末期,她還是一位新婚燕爾的妻子,在她搬進了婆家居住之後,有一次外麵是雷暴天氣,但是所有人——她的丈夫、公公婆婆還有小姑子——都十分冷靜地坐在桌前繼續吃飯。在她的家庭裏,每逢這種惡劣的天氣,他們都會把重要的文件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小箱子裏,而且全家都要躲在會客廳的衣帽間裏,以便在受到雷擊的時候可以“衣著體麵地”逃跑。
聽到這裏您可能會笑。但是您在衛生間裏查收過電子郵件嗎?或者您早上通過您的智能手機上的天氣軟件來查看天氣,而不是直接看看窗外?除了一些小怪癖,哪些是屬於您的典型行為模式呢?通過下麵這個小測試您就可以發現。
追蹤自己的行為模式(小測試)
1.最近別人的哪一種行為習慣使您感到厭惡?這能夠反映出您自己的行為模式嗎?
2.您在童年與青少年時期遇到了什麽樣的生活規則與教條?通常這種教條都是以諺語的形式流傳下來,並且對我們的行為有著長時間的影響。例如:“誰偷懶,誰生鏽。”“虛無產生虛無。”“老老實實幹活是發不了財的。”“後發製人。”“先吃苦,後享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3.除此之外還有那些默認的或明說出來的家規,小到一封感謝信(或者一條WhatsApp的感謝消息),大到每一封邀請函,再到像是“我們家的人絕對不能欠債!”這樣的家訓——或者也可以完全相反,“不欠債的人就是不懂得資本主義!”。
4.哪一種習慣是您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的——為什麽?
5.因為何種行為您最近被批評過——而且盡管如此您還是每次都這麽幹?這後麵又隱藏著什麽樣的教條或者行為模式呢?
但您可以放心: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存在什麽事情能夠讓每個人的意見都統一的!在極端情況下,我們可以將此視為持續不斷的憤怒與潛在矛盾的源泉,就像一個格言所說的那樣:“所有人都是傻瓜,隻有我不是!”或者人們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來看,這樣做會很新奇,而且至少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很有趣、刺激甚至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