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預測人性格的養成,科學家們至今仍在爭論,我們的性格到底有多少是由遺傳決定的,又有多少是後天養成的。有文獻指出,基因因素與人文影響各占一半。也有其他人指出這個比例應該是60%對40%,個別文獻甚至報道遺傳因素能夠高達80%,而人文的影響隻占了20%。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著一些不能擺脫的缺點——您辦不到,我也辦不到,還有您充滿怨氣的鄰居(您的同事、客戶、祖父……)都辦不到。神經生物學家們如格哈德·羅特就曾得出如下結論:例如“活潑程度”“生物規律”“應對新鮮事物的最基本的親近或者克製行為”或者還有“基本情緒(友好的/不友好的,隨和的/激進的)”都很受我們自身基因的影響。因此早起的鳥兒對夜貓子發脾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之亦然。這同樣也適用於“快樂的工作狂”和相對比較安逸的同齡人之間的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得去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和框架條件。如果讓夜貓子去當一個兢兢業業、需要早起的麵包師,而讓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到一個暗無天日的地下檔案室去守護檔案,這對這兩類人來說都是無比艱難的。

當我們審視我們各種行為的原動力時,不難發現其實我們性格更為穩定的那一麵表現得更為突出。著名神經科學家如傑拉爾德·胡瑟教授和曼弗雷德·斯皮策教授都強調了情緒對於解釋我們各種行為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真的如我們所希冀的那樣“理智”,我們就不會總拖延稅務申報和看牙醫了,也不會開始吸煙或者吃巧克力了。但是,盡管前兩個例子一般來說會帶來強烈的不悅,但後兩個例子都會自發地帶來舒適感,並且我們也相對應地更樂於去嚐試。我們每個人的“動機”決定著我們對我們的某種行為或想法是否感覺良好,它影響著我們自己的行為,但同時也影響著我們對其他人行為方式的評價。

情緒驅使行動

動機是我們采取行動的情感驅動:一旦我們搜尋到了重要動機,我們就“有動力”去采取相應的行動。例如對於那些追求領導地位的人(即有很強的好勝心的人)總會設法讓自己頻繁地進入競爭狀態並且獨占鼇頭,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如此,習慣了學生時代的競爭場景,也許今後還會將這種好勝心帶入到職場中。相反,如果一個人對利益均衡比對其個人的爭強好勝更加感性,那麽他可能會顯得比較克製且不那麽精力充沛。這兩種動機(在這裏是“領導地位”和“平衡”)在生活中都是必需的,不存在說哪一種動機比另外一種還要更好或更差!但有的時候就會這樣,例如有人會把其他人歸類為“工作狂”,但把與之恰好相反的人歸類為“懶人”。接下來你會看到一個基於動機潛力分析MPA?的簡短自我測評,該測評已被我成功地應用於研討班和培訓當中。

自我評估:您的動機?

什麽在驅使著我?什麽使我充滿動力?

在科學的指導下開發出的動機潛力分析MPA?方法能衡量並且評估26種不同動機,接下來的內容中將以簡化形式運用這些動機。

自我測評使用指導

動機-自我測評使得您可以獲得您動機的第一印象,這意味著您可以知悉一個動機可以有多大(多強)或者多小(多弱)。借此您可以了解您動機的強度,即該動機所具備的意識能動性。

在自我測評中,您將了解各種動機,這些動機也能夠使用動機潛力分析MPA?對其進行測量。

逐一檢閱每個動機,同時注意觀察哪種情況下能夠根據您的理解去喚起動機。同時您得去檢查一下當您“經曆著”這個動機時,您所收獲的幸福感有多強烈。

當您正在經曆某一動機時,您所處的場景是否令您感覺良好?請您把下列空白區域填塗得相對長一些(如下列“共同決定”的案例)。

或者:這個場景並不能讓您感覺十分良好?那麽就請您填塗相對較短部分的空白(如下列“自行決定”的案例)。

您的任務便是自行想象生活中那些相關聯的各種場景,無論是職場生活還是私人生活都是可行的!

在開始前,還有最後一個提示:

沒有一個動機比其他的更好或者更糟糕!重要的是,您能夠盡可能真誠地去用心(十分自然地)回答。隻有這樣,您才可以真正地連通個人感情,而不是迎合他人的期待去給出答案。這是專門為您量身定做的自我測評!

我祝願您在這個測評中玩得開心!

如果您還想繼續深入了解此測評,您可以通過warumes-bullshit-ist.de/downloads這個網站,這裏有另外八個可作為補充的動機案例供您免費進行評分與分析。您還可以觀看一部針對該主題的解析視頻,以及PDF格式的自我測評。

當然,像這樣的一個自我測評是很難去代替十分詳盡的測試流程的。但是,對特定的場景與動機的思索能夠讓您對您所偏愛的驅動力有一個初步認識。我們得知道:動機可不是“非黑即白”的。從現如今的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指導了眾多性格分析的兩極型思想已經過時了。這意味著一個人既可以有著強烈的“謹慎”動機,也可能同時具備強烈的“冒險”動機。他在不同的環境或者生活場景有著極為不同的動機狀態。舉個例子:有的人喜歡穩定的工作,在那裏所有事情都盡在掌控之中,充滿著安全感與可預見性。那麽謹慎這個動機在那兒就會很吃香。但對於那些閑暇之餘愛好炒股的人而言,冒險的動機就顯得很是重要了。

生活中頻繁發生的激怒或者矛盾其實都可以歸咎於多種不同動機雜糅在一起並驅動著我們。兩人中的一個有著強烈的安靜動機(追求身體上的放鬆),另一個卻特別喜歡盡力去釋放自己的精力,那麽這兩人如果一起計劃共度閑暇時光或者出去旅行一定會矛盾重重。還有,如果一個有著很強烈的秩序動機(追求井井有條)的人和一個有著明顯的靈活動機(追求隨機應變)的人一同來組裝一個宜家的書架,那麽爭吵肯定是在所難免的:在其中一個仍在分類和清點螺絲,並把每個小組件安置就位時,另外一個可能已經快不耐煩到爆炸了,並問到底還裝不裝了。那他倆到底誰占理一些呢?沒有誰更占理,因為雙方其實都隻是遵循著他們自己的動機而已。數螺絲的人也好,天生的木匠也罷,他們都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或者“更好的”。並且他們雙方也許都希望對方能夠稍微地更像他們自己一點兒,然而有一種認知是錯誤的:對方必須為此“稍微遷就一下”。但別人終究是別人!附帶的練習能夠幫助您更好地去了解自我。

為何裝宜家書架經常是人際關係的一次考驗……

每個人都有著各種動機,即使形式各異。不存在所謂的“更好的”或者不那麽好的動機形式,但是存在某種特定情景裏更好或者不是特別好的動機形式。有著比較強的距離動機的人可能不太會照顧孩子,但相反可能很適合去做一名法官,不需要太費力就能夠與其他人保持感性距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學知識:動機驅使著我們去實現什麽事情。這個動機越是難以克製,那麽這個動機也就越明顯。

追蹤自己的動機(小測驗)

您也可以捕捉到您的動機,隻要您將經曆的每個典型日常情景都過一遍大腦,並且好好思考到底是哪一種動機(即引導出您的行為在感情上的動機)藏在了這一切之後……

……當您所麵臨的情況和任務對您而言特別輕鬆時,

……當您比身邊其他人更輕易地去完成某件事時,

……當您自發並且十分投入地去接受某個任務,而不必積極地去“激勵”自己(因為您自動就充滿了幹勁)。

如果您熱誠而不失歡樂地完成了某件事情,那麽這極有可能是您與一種或者多種動機的步調具有一致性,動機會自動給您輸入您所需的行動力。

您也有其他一些選擇……

……何時您會因所麵臨的情況而感到擔心或不適,

……何時您會因為一些事情而暴怒,

……何時您會和某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爭吵,

……何時您會因所麵臨的情況而感到十分吃力,

……何時您會逃避一些情況,盡管您很清楚您應該是能夠處理好的。

如果您需要高強度的自律與意誌力去解決或者“忍受”某件事情,這就表明您在處理這件事時采用的動機是與您息息相關的,確切地說是影響深遠的。

這對於我們的日常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麽呢?如果您能夠對各種不同的動機狀態了如指掌,那麽您就可以更加輕鬆地去麵對迄今為止那些令您不悅的行為方式:他人也並不想把您給激怒,他人隻是按照他們自己的動機來行事罷了。我們的各種行為源自我們性格的更深層次,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輕易變化的。同時,您應該鼓勵將這種認知更多地用於照顧自己:假使您洞悉您自己的各種動機,您就能夠更加清晰地去描述自己需求,尋求理解或者做出讓步。再回頭看裝宜家書架的那兩個人,這就意味著:數螺絲的那個人可以提前十五分鍾開始,而那個較為變通的人就可以在一旁安安靜靜地喝著咖啡等。

“智能”到底指的是什麽?

除了動機,各種不同類型的智能也可以歸屬為基因錨定的性格特征。“智能”不再僅僅局限於衡量邏輯-數學思維和語言-分析能力,還可以用來描述其他能夠讓人戰勝各種挑戰的天賦,而這一發現我們得歸功於哈佛大學的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這些智能包括:

● 音樂智能(擅長音樂鑒賞,音調與音質識別,譜曲)

● 空間智能(擅長空間關聯認知,複雜物體的空間想象)

● 身體運動智能(擅長肢體協調能力,具有運動天賦以及擅長擺弄物件)

● 自我認知智能(了解自身存在的優缺點,很會處理個人感受以及控製自己的脾氣)

● 人際智能(對他人的動機和情緒十分敏銳,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十分在意)

● 自然認知智能(擅長觀察大自然,對生物進行分類並認識到內在關聯)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不要僅僅認為數學和語言天才才是“智能”的體現。難道莫紮特就沒愛因斯坦聰明嗎?這個問題本身就十分荒謬。那該如何看待在音樂課上大放異彩,卻痛恨數學的孩子呢?似乎很多家長都偏向於相反的那種情況,因此課後補習的老師們總是盡其所能地去幫助孩子們去克服數學上的弱點。考慮到要完成基本的年度教學目標,所以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但要是認為孩子必須改變自己,理所應當地去學習算術而不是音樂,這就很令人厭惡了。或者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有的父母會讓孩子接手自己的公司,盡管他們有著超凡空間想象力的孩子夢寐以求的職業是建築師,而且他們自製的硬紙板模型甚至讓如今所有人都為之驚歎。順便提一句,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針對空間想象能力或者自我認知智能的課後輔導,這也印證了在我們社會中我們對不同智能價值高低的推斷。

在《我是如何成為了一名作家,以及人們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篇短文裏,現如今最成功的同時也是我最喜愛的推理小說家之一的內爾·諾伊豪斯(Nele Neuhaus)曾詳細描述了她的作家生涯。她娓娓道來,這幾十年來,她是如何去構思各種故事,並把自己寫出的小說全都束之高閣,在此期間,她還日複一日地在她丈夫的肉品加工廠裏幫忙。正如大多數人的處境一樣,她的丈夫搖著頭稱她的寫作為“糟蹋時間”,即使多年之後也沒能給予她絲毫理解。內爾·諾伊豪斯的堅持不懈終究有所回報:她以自出版的形式發表了《陶努斯推理小說》,其印刷次數超過了四位數後,終於引起了出版商的注意。在此期間,她通過這種“糟蹋時間”的方式所掙得的錢已經比她前夫(此時二人已離婚)的肉品加工廠多得多。我為何要講她的故事呢?因為我能夠清晰地想象到這個和我同名的女人一定是經常聽見:她該改改了,不要再繼續寫作了,還是做點兒“有意義的”吧和一些類似的話。現如今她贏得了我們的讚賞,而且她前夫的結局不怎麽好。但是,假如是您自己的女兒、妻子或者姊妹在寫作方麵展現出了如此絢麗多彩的天賦呢?假如一個人能夠盡情地去施展他的才華,同時還很幸運地沒有抱怨的聲音不絕於耳,那麽即使最後結局並不那麽美滿且沒能取得任何經濟收益,難道不也是十分有意義嗎?對了,您可以在內爾·諾伊豪斯的個人網站裏找到她的自傳。

圖3:以俄羅斯套娃模型來描述的性格的不同層麵

再說回我們複雜的性格構成。圖3以一種極為簡單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行為對我們產生的(外部)影響背後隱藏著什麽:我們所麵對的人的動機和價值觀,除此之外還有行之有效的行為模式(日常、習慣)。我們如何去指導我們自身行為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動機、價值觀和行為偏好。同時,如果我想要真正地去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我必須得從外到內地去滲透:我並不是直接地去感受他人帶來的影響。行為我可以通過肉眼觀察來了解,但價值觀我得去詢問(“關於……對你而言什麽最重要”),動機卻是最難來詮釋的。有些提問方式對此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比如“你的喜悅之情出自何處?”或者“應該如何來安排一個周日或者工作任務才會使你真的感到快樂?”也行。

為何正確地指導行為是如此之困難

同一種行為可以有著完全不同的動機,確切地說,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動機而引發的。如此看來,隨之而來的誤解與衝突並不是什麽奇怪事。例如,如果一位朋友很少有時間陪我們,因為他/她絕大部分空閑時間都花在了網球和排球上麵,那麽“好動”(追求軀體的運動)可能就是誘發這一行為的主要動機。但也有可能他/她在製霸動機的驅使下更願意去在運動場上與人一較高下,而並非是與我們共度良宵——他們僅僅是對此更感興趣罷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她不喜歡我們。或者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這個人在體育場上能夠得到他/她在職場上所無法收獲的(外界)認可,但是這種認可恰恰又是在情感上對他/她而言極其重要的。與其相信那些看起來似乎無懈可擊的假設,先問問對方似乎顯得更加明智。在接下來的章節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價值與行為模式是怎麽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