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人,能夠更了解他人。我想帶您一起踏上走入自我的旅程,這個旅程遵循著您自我性格形成與發展的軌跡。在我們開始我們的旅程之前,我們當然還需要一幅地圖,這是一幅用於理解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絕佳的地圖,由美國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Dan MacAdam)發明。他致力於研究人們的性格能夠帶來什麽樣的影響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麽決定了我們如何去判斷、感受、處理以及如何去做?麥克亞當聯手一個研究小組,一起創造了名為“大五類(New Big Five)”的模型,該模型由三根柱體以及“基因”和“環境”這相反的兩極組成(參考圖2)

圖2:性格形成(根據丹 麥克亞當的“大五類”模型繪製)

我們從靠近邊框的左邊柱體開始:我們都帶著特定的遺傳秉性來到這個世界,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身高、眼珠或頭發顏色,還決定著我們的天賦、動機(例如為人親和還是高冷,好動還是靜若處子,魯莽還是謹小慎微)以及各種不同方麵的智力,比如邏輯思維、空間想象能力或者語言天賦。科學家們談論了基因“序列”,即指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它們幾乎不會隨著生命的進程而改變),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它們會表達出來。一個有著邏輯思維天賦的孩子是在一個書香門第或是在一個有著十分複雜關係的環境下成長,將會對這個孩子最終能夠表現出多少的天賦具有一定的影響,決定他今後是當數學教授還是售貨員。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使得我們能夠擁有不同的基因表達環境,但基因的序列終究是不會發生任何的變化。

(成功的行為模式會自我加強)中間的柱體綜合了環境與基因。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著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最好地認清我們自己。我們開發出了行為模式,並且鞏固了那些使我們成功過的行為模式,這對於個人而言也一直都意味著“成功”。在孩提時代,“成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意味著愛與歸屬感的獲取或最大化。例如,小孩子會學到如果他們做出什麽成績,他就會受到父母的喜愛,或者學到通過沉默來“解決”家中的爭端。我們掌握了一種以我們的行為為導向的價值觀體係,並且去尋找誌同道合的人,與他們在一起我們可以感受到價值觀的交集。我們學習並適應一些習慣,使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更加安全、可靠和省心。這也包括一些策略,比如如何實現或者設定目標,或者建立、維持和斷絕聯係。

除此之外,日常的生活經曆也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即靠右邊的柱體,緊挨“環境”坐落著。所謂的“成長期”也對此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個時間是從童年早期到差不多15歲。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的教育、經曆還有所處社會環境裏發生的各類事情以及世界政治與社會事件都會對我們的性格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在成長期結束了之後,我們的性格並沒有停止改變和發展,因為我們之後在人生中所積累的經驗繼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進而影響著我們的性格。

我們迄今為止所積累的許多經驗都促成了現如今我們盡情發揮的行為模板,同時也促成了我們已經參與的和所改變的。如果我在兒時就形成了一種我所信賴的就寢習慣,這種習慣能夠給我帶來積極的情緒,那麽可能我自己的孩子也會養成類似的行為模式。或者也可以完全不一樣:如果我還是少女的時候,我經曆了十分嚴苛的規則,這給我帶來了消極情緒,那麽我就會希望以後我的孩子可以擁有更多的自由。這兒可沒有“逆來順受”或與之類似的規矩。關鍵在於我們得去理解其中的玄機,不僅僅是我們的秉性,我們的經曆也對我們的行事方式以及我們對現狀與他人的評價方式起著重要作用。(性格:多種影響的結果)

在我們進一步剖析該模型之前,我想請大家先來了解兩個人物,馬克斯與茱莉亞。如何僅僅通過他們迄今所經曆的人生來區別他們倆呢?

馬克斯,1958年出生於德國的一個村莊裏,有兩個妹妹,馬克斯是家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馬克斯在他長大的歲月裏遭受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二戰的陰影仍舊籠罩在他的家中。在祖母的梳妝台上擺著一張穿製服的陌生人的照片,這是他已陣亡的叔叔。逃亡與驅逐對於他的祖父母而言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一旦孩子們有所察覺,他們就會收回到嘴邊的話。馬克斯的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他的父親負責賺錢養家。在馬克斯的孩提時代,女人屬於家庭和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他的父親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才從蘇聯的俘虜營裏放回來,詢問這一段曆史在他們家裏是禁忌。很快,經濟的騰飛到來了。六十年代初,他們搬出了與祖父母同住的房子,換了一個大房子。在馬克斯十歲的時候,他的家庭在鄉下買了一套房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老話說得好。馬克斯很早就明白了義務感和責任心意味著什麽:他精心照料他的兩個小妹妹(分別出生於1960和1965年),並且他對有人如此信任他這個“大人”很是自豪。馬克斯熱衷於閱讀,即使在他家裏1966年購置了電視機後,他仍舊保持著這個習慣,反正那時候的電視也就晚上那麽幾個小時播放三個黑白頻道。他的父親是一位高級技工,在同一家企業工作40年後,於2001年高薪退休。對於馬克斯去學習企業管理學,父親並不是很高興,所以馬克斯在學業上從父母那裏得到的資助很少,盡管如此,他還是完成了學業。現如今他是一家中型企業的銷售經理。

茱莉亞,1990年出生於科隆,獨生子女茱莉亞是家裏期待多時才降生的夢之子,按理說她什麽都不會缺。兒童體操、芭蕾還有之後的騎術,她一樣都沒有落下。在她三歲之前,她的母親都待在家裏,之後母親重回她的老本行,在一家醫療技術企業裏的銷售部門找了一份兼職。茱莉亞上了一所十分注重音樂啟蒙教育的幼兒園,學校的功課對她來說很容易。她的父母對她所取得的成績十分讚賞,還提供了她放眼縱觀世界的機會:16歲的時候在美國的高中待了一年,高中畢業後她又去巴黎做交換生。茱莉亞決定在大學裏主修語言,並且輔修企業管理學。她童年裏唯一的波折是她的父親在2002年時突發心肌梗死,花了很大力氣才恢複過來。在此之後,他本應該更加保重身體,但是幾個月後他又像從前那樣賣力工作,在這段時間茱莉亞的母親也做著全職。她的家庭在物質生活上仍舊是很充足的,每年都會出門度兩次假。家中有兩台電視機,能夠看幾十個頻道,隨後又買了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茱莉亞開始上大學時,父母在慕尼黑購置了一套單間公寓,因為茱莉亞在那兒上學。除了上大學之外,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兒根本不需要考慮其他任何事情。職業教育?這低於茱莉亞的水平了,這一點她的父母早就說過了。茱莉亞兢兢業業地完成了學業,同時還在海內外積累了多份實習經曆。反倒是在求職的過程中她犯了難,選擇實在是太多了!她到底該做何選擇才好呢?那麽她隻好先想著:“好吧,我先在這裏幹著,然後再看我是不是真的適合這份工作……”

我們自身無法助力自己的成長之路

您好好地設想一下:馬克斯和茱莉亞的人生軌跡在漢堡的一家企業裏交匯。茱莉亞開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市場助理,馬克斯是她的上司。極有可能他們倆有著十分不同的世界觀。比如,茱莉亞通過她的父親很早就知悉高強度的業績導向有其危害的一麵。相反,馬克斯堅信業績第一永遠是正確的!有些對於馬克斯來說十分棘手的事情,對於茱莉亞來說反而很容易上手。而且這隻是眾多不同經曆中的兩個例子。我們從小就學習了什麽是所謂的正確,什麽是所謂的錯誤,什麽是“不恰當的”,如何終結一段衝突,工作有何意義,家庭有何意義(以及家庭的角色如何去分配),甚至如何去慶祝節日。這所有的一切對我們而言首先都是“正常的”。馬克斯和茱莉亞之間產生了意見上的分歧這件事本不應該使我們感到驚訝,但沒有人能夠充分了解其他人所成長的時代、地區以及家庭。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夠以一種開放與好奇的心態去麵對他人的不同,抑或對此產生懷疑及排斥心理。在第一種情況裏,我們的生活更加輕鬆,可能會擁有良好的社交生活,引導健康的人際關係。在第二種情況裏,我們堅如磐石的固執會掩蔽雙眼,甚至會使得我們陷入永久的爭端之中無法自拔。

那麽您具體是個什麽情況呢?您看重什麽,以及您認為什麽對您而言是“正常的”呢?改變您的主要影響又是什麽呢?何人又是何種框架條件對此起著決定性作用呢?在似水的年華裏,我們很少去思索,我們是誰,什麽對我們是特別重要的,何人與何物鑄造了現如今的我們。但這恰恰又是使得我們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加寬容、明智,最終走向成功的關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