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心理學家、公知如是說

在過去的幾年裏,您究竟有多少次是聽從了別人的建議才做某事的?我這裏所指的可不是您的家庭醫生囑咐您早上在餐後服藥,或者是汽車修理師傅推薦您換一個新的冬季輪胎。這種類型的建議通常都是實用的。其實我在這裏的意思是這樣的:例如我的母親,她建議要對孩子們更加嚴格一點兒:這些孩子都恨不得在你鼻子上跳舞了!或者是某個朋友,他對您講您應該管管您的啤酒肚了,他還要求您陪他一同去健身房。簡而言之,我指的是那些實際上讓您很不舒服的(還有對您而言或許根本就不適合的。)行為轉變的建議。也許您已經不由自主地在心裏說道:“我不允許別人討論我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我的母親!”,或者:“我從來就很討厭健身房,他怎麽還給我提這個點子!”那麽歡迎您加入這個俱樂部,這兒的人正是那些最渴望給出建議,但如果讓他們自己接受這種建議,他們又會立刻變得十分倔強的人。

大多數好的建議其實自始自終就是注定失敗的,因為人隻有當能預見的回報遠大於所需的努力時才會願意去改自己。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改變帶來的回報(更確切地說是目標狀態或者目標行為)能有多大的吸引力並不是由建議提供者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建議的需求方來決定。或許您就是喜歡您孩子這種頑皮活潑的樣子,或許您根本不在意您的啤酒肚。那我們可又談到了那副眼鏡,透過這副眼鏡我們觀察著這個世界。大多數提供建議的人透過這副眼鏡來審視他人的生活,這其中還定會穿插著類似於“好吧,如果我在你的位置上,我就會做……”或者“如果我是你的話,我就會……”的表述。但我畢竟不是你。還有類似於“你為什麽不……?”這種話,總是帶著誤解,畢竟對於A來說很容易的事情,對於B來說未必如此,否則B或許已經試過了這條路。生活模式和價值觀的差異越大,我們用於評價才戴的這副眼鏡的屈光度區別就越大。如此一來就會出現一些不情願且很奇怪的建議,遵循了這些建議後,玩朋克的就會把電吉他放在角落裏吃灰,把頭發給梳順了,老老實實地到沃爾納叔叔那裏當學徒工去了。

為什麽很多好的建議都會失敗

如若在要求別人改變的同時,再配合一個好的建議(也就是建議別人如何去改變自己),這樣往往會使得一切變得更加糟糕。好的建議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有許多:

● 其他人也許根本不需要任何建議。即使她或他主動提起了這個話題,其實她或他也許壓根就沒想著要一個解決方案,而隻是需要一個所謂的“靈魂上的溝通”。在我的印象裏,很多時候男女之間的爭吵就源於這種誤會。女人有時候隻是想說說話而已,但男人就急不可耐地給出一大串解決方案。然後,女人就很掃興,因為男人根本沒有耐心去傾聽,而且男人反過來還會覺得女人很作。當然,這都是些陳詞濫調了,但確實經常發生。

● 通過給出一個建議,有時候人會把自己擺成一個比較高的姿態(讓我來告訴你,你到底應該怎麽做)。特別是當人沒有任何建議需求時,這樣往往會讓人變得警惕甚至帶有攻擊性,自然而然人們就聽不進去建議了。

● 他人剛剛非常情緒化而激動,以至她或他無法認真思考,或者根本無法去理解給出的這個建議,更確切地說是還沒有處於接受這個建議的狀態。

● 所給出的建議忽略了生活的本質和他人的價值觀,讓人無法理解且令人失望(“他/她怎麽可以給我這樣的建議?這根本不適合我!”)。

● 該建議出自一段(暫時或者長期)存在問題的人際關係:我那個凶巴巴的領導說的任何建議我都聽不進去;我的母親一直以來都恨不得啥事都摻和一下;目前我還不是很擅長與我的同事們溝通等等。

● 這個建議簡直就是在傷口上撒鹽:“同樣的方法我已經嚐試過了,不過是徒勞無功!在我這兒根本行不通。”(或者更激進的:“你不覺得這招我自己肯定早就用過了嗎?”

為何我們總有意識地犯錯

但是也有這種情況,有的人尋求您的建議,甚至還對您幫助良多的建議感恩戴德,但是轉身一出門就做著相反的事情,繼續我行我素或者做一些您曾警告過的事情。在愛情喜劇《當哈利遇到莎莉》中有一個十分應景的場景。

莎莉最好的朋友瑪麗多年來與一個已婚的男人保持著婚外戀關係,每當她十分渴望陪伴的時候,這個男人都與他的家人待在一塊兒:每個節假日。瑪麗每次悲從中來,就在莎莉身旁泣不成聲。

每次抽泣完後,莎莉都會對她說:“瑪麗,你必須得和他斷了來往!他絕不會離開他現在的妻子的。”瑪麗每次都會回答道:“你說得對!我知道你說得對!”看起來分手是鐵定的了。然而幾周之後,她又會去找莎莉訴苦。隻有一段新的愛情才會改變現狀。

在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您在想什麽呢?您對此作何理解,或者您是不是又拿出了您的評分板,把瑪麗假設為前後矛盾、膽怯與軟弱?為什麽即使我們認為某個建議是正確的,而且我們也願意去實施,但有時我們最後還是沒有照著去做?神經生物學家與哲學家格哈德·羅特(Gerhard Roth)對此有一個更好的解釋。我們的行為不僅僅受我們理性思維的駕馭,還有我們的遺傳天性、孩提時的性格以及我們的社會化,特別是我們剛成年時的那段經曆。這些印象都深埋在我們大腦情緒化與部分無意識的區域內,並蔓延至腦邊緣與腦中緣係統。它們組成了我們大腦中的“無意識部分”,這部分由“情緒調節”而決定,也由控製我們思想和行為的深層次性格而決定,而不是更加理性的思維。因此有時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還幹了一些很反常的事情,即使我們知道以後會後悔的。我們不得不問一句,為什麽?一方麵,這可能是一種令人沮喪的想法。另一方麵,人們可以將此視為一種更為有耐心和更加寬容的激勵:對自己也是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