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曆史上數量最大和流通範圍最廣的方言白話作品

中國傳統古白話不但已有千年曆史,而且還有自己的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西遊記》等。早在宋元時代,中國古代文學語言的係統裏,已經形成了文言和白話兩套成熟的書麵書寫表達係統。但傳統白話一直處於社會中下階層需要的位置上,常常被所謂“陽春白雪”的“功名人士”認為是“下裏巴人”,始終沒有進入中國社會的主流。“白話”被作為雅文學語言文字基礎的文言係統視為“鄙俗”的存在,雖然雅文學有時也吸收某些俗文學的營養,但是二者各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和邏輯形式,並不在相同的領域裏並存,所需求和供應的對象也是不一樣的。傳統白話的文字表達範圍有一定的限製,幾乎始終圍繞著官話白話進行創作和使用。除官話外,其他地域性方言,如閩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等,沒有出現過大篇幅的方言作品。

清末之前,小說大量使用官話白話,用非官話白話的純粹方言來寫作的則並不多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用北京官話撰寫的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石玉昆的《七俠五義》,用揚州話撰寫的鄒必顯的《飛跎子傳》,用蘇州話撰寫的韓子雲的《海上花列傳》和張春帆的《九尾魚》等為數很少的幾部。而這些作品,僅在對白中才使用方言。比較常見的方言作品是南方的彈詞,但也並非通篇都是方言。以吳音彈詞為例,它在敘述和生旦說唱部分多用書麵語,隻有在醜角的說唱部分才用吳語口語。因此,雖然漢語的方言發音非常複雜,但是絕大多數都處於口語狀態,沒有采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方言文獻資料隻保存在一些方言文學作品中,如方言小說、地方戲曲、民歌等。但其中的方言成分大多是不純粹的,或者隻是摻雜了一些方言詞匯,或者隻是人物對白使用方言。因為當時中國語言文字,無論是使用還是研究,重心都還在古代文獻或書麵語上。而傳教士翻譯的方言聖經,則是最好地保存了這些方言的作品。可以講,有些方言聖經是這些方言為數極少的文字作品之一。

方言白話聖經是中國曆史上數量最大、範圍最廣的方言白話作品。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白話聖經譯本幾乎已經蘊成了一個語言學的語料寶庫。白話聖經已經構成了長篇大論、文體多種的典籍,形成了成篇都是某種方言白話口語的書籍。多種方言白話都有《聖經》譯本全本,而一本聖經全本的漢字可以多達近100萬字,形成了非常完整、成篇的語料。從語言的時段來講,這些聖經譯本幾乎是同一時期不同地點的方言資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涉及了最大的地域範圍。因其都是對聖經的翻譯,語言的內容和詞句語句也呈現出最大限度的相同,易於進行方言對比研究,特別是詞匯和語法方麵的異同對比研究。從寫作方式來看,白話聖經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文學形式,如對話、敘述、詩歌、散文等,遠遠超過了傳統方言作品的文學形式。綜上所述,我們可知,傳教士的聖經白話翻譯,在地域上覆蓋了最廣的範圍;在語言分類上擁有了最大比例;在出版數量也占據了中國近代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