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結束後,上海、寧波、廣州、廈門和福州等沿海地區首先成為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這些地方是中國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區,也逐漸成了基督教事業最為發達、最早產生聖經方言譯本的地區。最早的方言聖經羅馬字本(寧波話譯本)就產生在吳方言區域。

吳方言6個分支中有4個分支與聖經翻譯有關,即太湖分支的上海話、蘇州話、寧波話、杭州話,台州分支的台州話,甌江分支的溫州話,婺州分支的金華話。除蘇州話外,其他均有羅馬字本。

1.太湖分支蘇滬嘉小支:上海話羅馬字本

上海話屬吳方言區太湖分支蘇滬嘉小支,其方言譯本有羅馬字本11種。[4]1853年,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漢文教授蘇謀斯(James Summers)編輯的《約翰福音》在倫敦出版。這是上海話第一本羅馬字本聖經。

1861年,美國聖公會吉牧師(Clevenland Keith,1827—1862)翻譯的《出埃及記》和美國聖公會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翻譯的《約翰福音》出版。1864年,英國倫敦會文書田(George Owen)翻譯的《馬可福音》《約翰福音》和《羅馬書》,以及吉牧師翻譯的《新約全書》出版。1859年,《路加福音》出版。1872年,範約翰修訂的《新約全書》出版。[5]1905年,《新約四福音書》出版。[6]

表5-3 上海話羅馬字本、和合官話漢字本比較

2.太湖分支甬江小支:寧波話羅馬字本

寧波話屬於吳方言太湖分支甬江小支,其譯本有羅馬字本26種。[7]

最早的寧波話譯本是1852年由美國聖經會出版的《路加福音書》,由英國安立甘會傳教士祿賜悅理(William A.Russell)和美國長老會傳教士麥嘉締(D.B.McCartee)翻譯。這也是第一本聖經方言羅馬字本。《路加福音書》整本書沒有一個漢字,封麵標題是“AH-LAN KYIU-CüYIAE-SU-GO SING-YI TSIAO-SHü LU-KYü?DIü FOH-ING-SHü”,譯為漢字應為“阿拉救主耶穌的新遺詔書路加福音書”。寧波話中,“阿拉”是“我們”的意思。寧波的教會羅馬字由在寧波的外國傳教士創製。美國北長老會丁韙良(William A.Martin),英國聖公會哥伯播義(R.H.Cobbold)、嶽斐迪(F.F.Gough)、祿賜悅理等人組織了一個研究學會,專門研究如何用拉丁羅馬字記錄寧波話。[8]

1853年,《M?-t'ae Djün Foh-ing Shü》(《馬太傳福音書》)、《Lu-kyü? Djün Foh-ing Shü》(《路加傳福音書》)、《Iah-‘en Djün Foh-ing Shü》(《約翰傳福音書》)出版。1854年,《馬可傳福音書》出版。1857年,美國聖經會在寧波出版了丁韙良譯的《詩篇》節譯本。1860年,藍亨利譯的《創世紀》和《出埃及記》出版。1868年,《Sing Iah Shü》(《新約書》)出版。1870年,美國浸禮會真神堂羅梯爾(Edward C.Lord)譯的《Yi-Sae-ü?》(《以賽亞》)出版。1877年,羅梯爾譯的《詩篇》出版。1884年,美英傳教士組成委員會修訂《新約全書》,後因對譯文語體有分歧,隻有英國聖公會霍約瑟(Joseph C.Hoare)、英國偕我公會闞斐迪(Frederic Galpin)參加修訂,1889年由英國聖經會出版修訂本。1896年,《Z-s Kyi Teng Lu-the Kyi》(《士師記》和《路得記》合刊本)出版。1923年,英國聖經會在上海還出版了《Gyiu Iah Shü》(《舊約書》)。[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