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教文獻將該詞意譯為“十字”(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風而生二氣)[229]。

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獻將其譯為“十字架”。1584年(明萬曆十二年),天主教第一本漢語著述《天主聖教實錄》出版時,耶穌會士羅明堅就采用了“十字架”(耶穌到三十三歲之時。自願在於十字架上。被釘而死)[230]的譯名。艾儒略也將其意譯為“十字架”(預指吾主耶穌受難。釘死十字架上)[231],白日升也采用了“十字架”的譯法[232]。

馬禮遜和馬士曼均繼承了白日升的譯法,繼續將其譯作“十字架”。例如,馬士曼譯為:“又弗帶起十字架而隋我者、則不堪屬我也。”[233]此後,所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聖經譯本,在此詞語的翻譯問題上沒有異議,均譯為“十字架”。例如,委辦譯本(不任十字架而從我者、亦不宜乎我也)[234],北京官話譯本(不背著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235],郭士立譯本(不肯負十字架隋我者、我亦不堪取也)[236],施約瑟淺文理譯本(不負其十字架而從我者、不堪為我徒)[237],並直到和合深文理譯本(不負其十架而從我者、亦不宜乎我也)[238],和合官話譯本(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239]。

20世紀後的新教華人聖經學者在翻譯聖經時,也無一例外地采用了“十字架”一詞。例如,王元德譯本(不背著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240]、朱寶惠譯本(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做我的門徒)[241],呂振中譯本(不拿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是配不起我的)[242]。

20世紀後,天主教的吳經熊譯本(不負其十字架,而追踵於我者,非吾徒也)[243]和思高譯本(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不配是我的)[244]也都采用了“十字架”的譯法。

中國傳統文獻中有“十字架”一詞,但為南極恒星的名稱,與基督宗教中的含義完全不同,因此“十字架”亦可被視為新詞語。魏源在《海國圖誌·天主教考》中,介紹天主教時曾使用此詞:“耶穌祼體張十字架上者,耶穌以他事被殺。”[245]

《辭源》和《辭海》均收錄了該詞,其中《辭源》提及了南極恒星名稱的含義和在基督宗教中的含義,後者為:“耶穌遇害時釘於十字架。故基督教以為表號。”[246]《辭海》僅提及十字架在基督宗教中的含義,釋為:“自耶穌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上後,其信徒反認十字架有複活得救之光榮,故用為一種表號。”[247]1953年出版的《新名詞辭典》,還將“十字架”作為新名詞列入,釋為:“為基督教的特別符號……自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上後,基督教的信徒們反認十字有複活得救的光榮,故用為一種標識。”[248]1986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收錄了該詞[249]。《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十字架”一詞,釋為:“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徒就把十字架看作受難或死亡的象征。”[250]這些都說明該詞的傳播範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