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作緣起:聖經中譯本多元語言形式存在

據2006年世界聯合聖經公會的報告,《聖經》新、舊約全書已有301種不同文字的譯本,若包括地域性方言及部分翻譯,《聖經》的翻譯語言已經超過了2287種。可以說,《聖經》已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翻譯語言最多、流行最廣的書籍。

如果有人講,在中國曆史上,《聖經》是翻譯版本最多、漢語言文字表現形式最多,同時擁有白話和文言兩種語體、具有最多漢語方言文字形式的書籍,不僅由此創製了12種少數民族文字,還有近20種少數民族文字譯本,而且還是近代史上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書籍,肯定會有許多人不相信。

但事實就是這樣。《聖經》中譯本的確擁有如此眾多的曆史“之最”,這與漢語言文字的超發音、超方言性質有關,與清末民初進行的漢語言文字改革和文化轉型有關,也與西南大多數少數民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實際狀況有關。聖經翻譯最活躍興盛的清末民初時期,即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語言文字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也是漢語文言文及其文化向白話文轉化的時期、漢語拉丁化呼聲甚高和努力實踐的時期、語言文字改革最為活躍的時期。在清末民初漢語言文字的轉型和改革中,我們的語言出現了多種因文字改革和語體變化而產生的表現方式,有些甚至是非常短暫的過渡性書寫方式。《聖經》都曾以這些文字形式出版過不同的翻譯版本。這可以從《聖經》中譯本有文言、半文半白、白話文、方言漢字、方言教會羅馬字、王照官話注音字母、國語注音字母、國語羅馬字、威妥瑪式拚音、快字、多種少數民族文字、盲文等眾多譯本中,得到最好的印證。

中西方直接發生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和互動關係,是近代世界重要的曆史現象。這種文化關係不僅參與改變了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和政治格局,更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語言接觸既是文化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一切交流得以進行的重要前提。大規模、多語種的跨文化深度語言文化交流,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全世界範圍內逐漸形成的一種現代性文化現象,也是在近代對外文化關係史中出現的以往曆朝曆代未曾出現過的文化全球化變局。

近代中外語言文化交流是從基督宗教傳教士來華開始的。聖經是一部集宗教價值、文學價值、史學價值於一身的基督教經典,也是一部濃縮古希伯來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精華的巨著,更是西方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哲學源泉。聖經翻譯對於德、英、法、意等歐洲國家語言來講,不僅是宗教教義的傳播,更促進了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對輸入國的語言、文學、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