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按現代語言學分類,中國地理範圍內的少數民族語言可分為5個語係、9個語族、19個語支。5個語係,即漢藏語係、阿爾泰語係、南島語係、南亞語係、印歐語係,均有聖經譯本。在9個語族中,壯侗語族、藏緬語族、苗瑤語族、突厥語族、蒙古語族、滿—通古斯語族、孟—高棉語族、斯拉夫語族8個語族有聖經譯本。在19個語支中,壯傣語支、藏語支、彝語支、景頗語支、緬語支、苗語支、西匈語支、蒙古語支、滿語支、佤繃龍語支、東斯拉夫語支11個語支有聖經譯本。

過去的聖經譯本研究,其研究關注點都是漢文聖經譯本,很少涉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聖經譯本。略有涉及的也是從基督教研究的角度來敘述,鮮有從民族語言文字角度的敘述和研究關注。偶有涉及民族文字聖經譯本的著述,錯誤和紕漏則很多。本章將敘述西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聖經翻譯,因北方大多數民族早有文字,如蒙古文、滿文、維吾爾文等,傳教士不曾為他們專門創製文字,因此這裏暫不敘述北方少數民族的聖經翻譯。

基督教傳入西南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字的創製是有密切關係的。相對北方少數民族而言,西南少數民族眾多,但大多數都隻有自己的語言,沒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

新中國成立前,共有21個民族使用著24種文字。[1]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和大部分土家族、佘族和仡佬族使用漢語外,其他少數民族都操自己的語言。有的還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如瑤族、景頗族、裕固族和高山族等。但隻有21個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族、朝鮮族、藏族、滿族、傣族等。

早期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僅部分民族有文字,即彝族的老彝文(多種方言)和規範彝文,壯族中的方塊壯文(古壯文)和芽坡歌書文字,傣族中的德宏傣文(傣那文)、西雙版納傣文(傣仂文)、金平傣文(傣端文)、傣繃文,水族中的水書,白族中的方塊白文,瑤族中的方塊瑤文等幾種,其中以傣文最為豐富和完備。

傳教士為了傳播福音,麵對這樣的情況,開始了創製文字的基礎性工作。他們先後創製了景頗文、載瓦文、東傈僳文、西傈僳文、柏格裏苗文、拉祜文、布依文、佤文、納西文、獨龍文、哈尼文等,這些文字都是傳教士根據當地民族語言的發音,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製的,結束了拉祜、傈僳、景頗、載瓦、苗、佤、布依、哈尼、納西等族沒有文字的曆史,其中西傈僳文、柏格裏苗文、景頗文、拉祜文等至今仍有較廣泛的應用。在利用拉丁字母所長的同時,傳教士還利用了20世紀初期興盛的漢語國語注音字母,修改後拚寫少數民族的語言,創製了胡致中苗文、新平花腰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