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藏語係苗瑤語族苗語支聖經譯本
本節主要敘述漢藏語係苗瑤語族苗語支的26種聖經譯本。苗瑤語族分為苗語支和瑤語支,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雲南、廣東等省,其中僅苗語支有聖經譯本。
苗族是分布很廣、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與生活在泰國、老撾、越南的苗族是跨界而居的同一民族。曆史上,人們經常根據其衣著顏色而分為黑苗、花苗、白苗(川苗)、青苗和紅苗,後來多按現代科學,用不同苗語方言來劃分它的不同分支。
苗族絕大部分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佛教和道教的極少。信仰基督教的苗族大多居住在滇東北、黔西、川南交界地區,尤其在滇東北和黔西北一帶。苗族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很大。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苗語支。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方言(東部方言)、黔東方言(中部方言)、川滇黔方言(西部方言),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語,各個方言及次方言內部還有土語之分。三大方言及次方言之間差異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語通話。
湘西方言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川東南、鄂西南、黔東北等地區,大約有110萬苗族人使用。黔東方言使用人數大約為210萬人,分布在黔東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東部、湖南西南部、廣西融水和三江等縣的苗族中。川滇黔方言是苗語三個方言中內部差別最為複雜、分布地域最為寬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該方言有7個次方言,分別是川黔滇次方言、滇東北次方言、貴陽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羅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使用人數在250萬人以上,分布在貴州省除了黔東以外的所有地區、川南、桂西北及雲南各地。因生活區域與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交織,苗族大部分兼通漢語,有些地區的苗族還兼通布依語或彝語等。
(1)苗語滇東北次方言聖經譯本
曆史上,苗族因其服飾的色彩有花苗、黑苗、白苗、紅苗等稱謂,與基督教苗語聖經翻譯有關的是花苗地區,因此過去常稱這一帶的聖經譯本為“花苗聖經譯本”(Hwa Miao Version)。從地理位置來講,花苗多在貴州西北、西部和雲南東北部,即貴州的威寧、赫章、六盤水、安順、納雍、織金、普安、貴定和雲南的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祿勸、曲靖等地。從語言分類來講,其語言屬於苗語川黔滇方言的滇東北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羅泊河次方言、貴陽次方言,語言之間互相差異不大。接受基督教信仰的苗族多居住在滇東北和黔西北地區,從方言上屬於滇東北次方言區。這裏也是英國循道公會傳教士柏格裏和內地會傳教士黨居仁(J.R.Adams)、郭秀峰(A.G.Nicholls)、張爾昌(Gladstone Charlstone Charles F.Porteous,1874—1944,澳大利亞人)、王樹德(W.H.Hudspeth)的主要活動地區。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柏格裏翻譯出版了第一本苗語聖經《馬可福音》。這是由滇東北方言譯成,用柏格裏字母進行拚寫。1908、1910年,在上海的英國聖經會出版了柏格裏翻譯的《約翰福音》和《馬可福音》。1910、1911年,在台州的蘇格蘭聖經會出版了黨居仁翻譯的《約翰三書》《馬太福音》《約翰福音》《羅馬人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1912年,在上海的英國聖經會出版了郭秀峰翻譯、張爾昌修改的《馬太福音》。1915年,在台州的蘇格蘭聖經會出版了郭秀峰等翻譯的《使徒行傳》。1917年,蘇格蘭聖經會出版了柏格裏、黨居仁、郭秀峰等眾人翻譯的《新約全書》,1936年又出版了修訂版。[34]
(2)苗語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聖經譯本
白苗又稱川苗,因其大部分生活在四川南部,有部分向南延伸到貴州,因此其聖經譯本又被稱為“川苗聖經譯本”(Chuan Miao Version)。從地理位置上講,白苗多居住在四川的古藺、敘永、興文、珙縣、合江等縣,和貴州的望謨、安龍、畢節、大方、清鎮、平壩等縣,以及雲南的廣南、邱北等縣。從語言分類來講,該地幾乎全部屬於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區。雖然都處在川黔滇方言範圍內,但現在分別敘述,隻是想為苗語分類研究提供更多更細致的資料。
川苗話的聖經譯本僅兩種,即1922年在雲南的英國聖經會出版的《馬可福音》,由英國循道公會傳教士張道惠(H.Parsons)翻譯。1938年,上海的中華聖經會出版了花苗老師楊光一(Yang K'uan-I,音譯)修訂的《馬可福音》[35]。兩種聖經譯本都是用柏格裏字母拚寫的。[36]
2.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聖經譯本
彝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我國人口數量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的自稱。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越南、緬甸、老撾、泰國等國家。在中國,彝族主要居住在西南的雲南、四川、貴州以及廣西西北部。經過長期發展,這些地方形成比較多的彝族支係。目前較大的幾個支係是阿細、撒尼、阿哲、羅婺、土蘇、諾蘇、聶蘇、改蘇、車蘇、阿羅、阿紮、阿武、撒馬、臘魯、臘米、臘羅、裏潑、葛潑、納若等。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彝語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是一種音節文字,也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形成於13世紀,通稱“老彝文”。現存的老彝文有一萬多個。彝字中比較通用的有1 000多個。1957年通過的彝文規範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在彝族地區試行。[37]
彝族分布較廣,居住上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即許多地區與其他各民族交錯雜居,故其宗教信仰也較為複雜。彝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原始宗教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極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彝語方言雖然差別較大,基本上很難相互通話和交際,但都有明顯的共同曆史淵源和一定數量的漢語借鑒痕跡。彝語可分為六大方言區,方言下麵的土語共有25種。六大方言為東部方言、北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東南部方言、中部方言。[38]聖經翻譯與其中的東部方言和北部方言有關。
(1)彝語東部方言滇東北次方言葛潑土語聖經譯本
彝語東部方言分三個次方言:滇黔次方言、盤縣次方言、滇東北次方言。從地理位置上講,東至貴州黔西、關嶺、廣西隆林,南至雲南師宗,與彝語東南部方言區接界;西至雲南安寧、元謀,分別與彝語南部方言區、中部方言區接界;北至雲南永善、巧家、昭通,與彝語北部方言區接界。滇東北次方言區有五種土語:黑彝土語、甘彝土語、紅彝土語、葛潑土語(在過去敘述聖經翻譯的著述中,多將“Kopu”誤音譯為“柯波”[39])、昆安土語。其中講葛潑土語的地區是雲南的尋甸、祿勸、會澤、嵩明、瀘西、師宗、羅平、彌勒,而這些地區非常靠近柏格裏和黨居仁等傳教士傳教的貴州威寧。這裏的彝族與苗族雜居而處,受到滇東北地區苗族的影響,有些彝族人信仰了基督教。
葛潑土語的聖經譯本僅一本,是1913年在日本橫濱的英國聖經會出版的《馬可福音》,由內地會傳教士郭秀峰(A.G.Nicholls)和英國循道公會的易理藩(A.Evans)翻譯,采用了柏格裏字母拚寫。[40]
(2)彝語北部方言諾蘇話聖經譯本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多數,尤其四川涼山等地的彝族自稱“諾蘇”。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少部分分布在雲南省。北部方言大體分布是:東至雲南永善、巧家與東部方言區接界;南至雲南祿勸、永仁、劍川,分別與東部方言區、中部方言區、西部方言區接界;西至四川木裏:北至四川漢源、瀘定。在傳教士翻譯聖經的年代,約有3萬人講這種語言。[41]
用彝族諾蘇話翻譯的聖經譯本共3本,均用柏格裏字母拚寫。1923年出版《路加福音》,1926年出版《使徒行傳》,1948年出版《新約全書》,全部都由內地會傳教士、澳大利亞人張爾昌(G.Porteus)翻譯,由在上海的英國聖經會出版。[42]
(3)哈尼語碧卡方言卡多土語聖經譯本
哈尼族是居住在雲南中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與老撾接壤的雲南紅河、思茅地區以及雲南內地的玉溪地區,是西南地區幾個人口上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哈尼族有多種自稱,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自稱的人數較多。
哈尼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哈尼語內部分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種方言,方言的區分與不同自稱的哈尼人的分布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稱碧卡和卡多的人說碧卡方言,碧卡方言內部分碧約、卡多、峨努三種土語,主要分布在雲南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鎮沅等地。[43]哈尼語方言差別較大,使用不同方言的哈尼人不能互相通話,方言內部一般可以通話,特別是自稱相同的哈尼人說的話,即使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差別卻很小。[44]哈尼族沒有自己本民族語言的文字書寫。1957年,政府委托專家創製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包括哈雅方言文字和碧卡方言文字兩種。[45]
基督教在哈尼族地區的傳教,主要集中在雲南墨江和江城一帶,以碧卡和卡多支係為主。約在20世紀前10年,基督教傳播到這裏。
1914年,在江城縣彝族中工作的內地會傳教士富力敦(John D.Fullerton),到哈尼族地區進行傳教,以後內地會在哈尼族的傳教區域向北擴展到了紅河地區。因為此地哈尼族與越南接壤,語言相通,所以富力敦向當地哈尼族中傳教時,曾使用一種以漢語拚音字翻譯的安南(越南)語聖經譯本,試圖用這種辦法讓哈尼族信徒過渡到識漢字,結果並不成功。1939年,德國路德宗溫茲堡差會(Vandsburger Mission)傳教士蒲賴恩(Bertha Preisinger),用柏格理字母翻譯了哈尼語卡多話的《路加福音》分卷譯本。但另一文獻認為,是一名稱Chi的傈僳人翻譯了該書。[46]大概在1940年,蒲賴恩又翻譯出版了《羅馬書》分卷譯本。[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