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是基督宗教的唯一經典,包括《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著作,擁有翻譯版本最多的著作。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基督教會,盡管在某些傳統和信念上有差異,卻共同認信以聖經為基礎和準則,並由此決定各自的信仰和教義。

《舊約》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原文為希伯來文,共有39卷。《新約》原為希臘文,包括《福音書》《使徒行傳》《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個部分,共有27卷,是耶穌門徒等的著述匯編。據現代考古學和聖經學的研究和考察,《聖經》文本是由不同時代、不同語言的不同人物曆時千年寫成。

基督宗教先後在唐、元、明、清四次進入中國,每次都涉及《聖經》翻譯,其曆史最早可溯至唐朝的景教。景教也稱聶斯脫利派(Nestorian Christianity),是早期基督宗教的一個派別,起源於小亞細亞與敘利亞,創始人是聶斯脫利。431年,敘利亞教會分裂成為東西兩派。西派又分裂為雅穀派和美爾基派,東派則是聶斯脫利派。聶斯脫利派離開本土,向東方發展。聶斯脫利派成為波斯的國教以後,沿著歐亞之間的商路,把教義和字母傳到庫爾德斯坦高原、土耳其、印度南部以及中國以西的地區和中國西北部。景教碑上有1900個漢字,下部刻有70個直行的敘利亞字,碑的兩旁還有敘利亞文和中文對照的人名。敦煌和新疆也發現過敘利亞文《聖經》,說明了景教當時在新疆地區的傳教活動。敘利亞字母最重要的一種字體叫福音字體(Estrangela)[1]。

635年(唐貞觀九年),基督宗教聶斯脫利派的敘利亞傳教士阿羅本從波斯抵達唐都長安傳教譯經。據1625年(明天啟五年)在西安出土的景淨鐫刻的敘利亞文與漢文雙語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其中有“真經”、“舊法”(舊約)、“經留二十七部”(新約)和“翻經建寺”等語,表明已有翻譯《聖經》的活動。1908年,人們在敦煌石窟發現了唐代景教文獻《尊經》。雖然隻是一篇書目,但從中可以看出,景教教徒已翻譯了《渾元經》(《創世紀》)、《牟世法王經》(《梅瑟五書》)、《述略傳》(《宗徒大事錄》)、《寶路法王經》(《保祿書信》)等36部分的聖經內容。這是中國第一批《聖經》漢譯本。[2]這些都可以證實,在那時人們已經翻譯了部分《新約》,並有譯本出版與流傳,但譯本失傳。[3]

13世紀,天主教開始傳入中國。1305年(元大德九年)1月8日,天主教方濟各會北京教區主教意大利人若望·孟高維諾(John de Mente Corvino)在寄給羅馬教宗的信中提到,他已將《新約》和《聖詠集》譯為韃靼文,但未見流傳。他的手稿已經丟失,因此我們難以斷定其文字。一些學者認為,這裏提到的韃靼文是蒙古文[4],另一些學者認為是漢文[5],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無法判斷韃靼文是蒙古文或其他文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