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次,你被要求做出一點小小的改變來拯救地球?比如,更換照明燈泡,或使用可循環利用的購物袋。你可能還被要求購買一些叫作“碳補償”的東西。那基本是對你消耗的能量和過度的消費做出經濟上的補償。比如,因為乘坐飛機頭等艙而對環保感到愧疚的旅客會多付航空公司一些錢,讓航空公司到南美洲種幾棵樹。
這些行動本身都是對環境有益的。但是,如果說這些行動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呢?它們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關心地球,促使我們在可能的情況下更加環保嗎?還是說,這些看似高尚的選擇反而會造成環境破壞,因為它們不斷提醒我們,自己已經有了“綠色許可”?
我之所以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看到了一項研究,是關於“道德許可”對環保的影響的。僅僅是瀏覽出售可充電電池和有機酸奶等綠色商品的網站,就會讓人感覺良好。但是,更關注環保並不能真的導致善舉。研究發現,選擇購買環保商品的人更容易在之後的測試中撒謊,以便從每個回答正確的問題上拿到報酬。他們也更容易從裝報酬的信封裏麵偷錢。總之,綠色消費的美德為說謊和盜竊找到了合理解釋。
即便你認為開混合動力車普銳斯(Prius)不會讓你變成騙子(3),但這項研究仍舊讓人感到困擾。耶魯經濟學家馬修·柯辰(Matthew J.Kotchen)提出了這樣的憂慮:小的“綠色”行為會降低消費者和商家的罪惡感,允許他們做出傷害性更大的事。我們可能關心環境,但改變重要的生活方式卻並非易事。想到氣候變暖和能源短缺的嚴重程度,以及為了防止災害要做的事,我們就會覺得一切都勢不可當。隻要某些事讓我們覺得自己盡力了,不用再擔心那些問題了,我們就會蜂擁而上。而一旦我們的罪惡感和焦慮消失了,我們就會覺得可以重新開始一貫浪費的生活方式了。所以,使用可循環購物袋會允許我們購買更多的東西,種一棵樹會允許我們去更多的地方旅行,換電燈泡會允許你住在更大、更耗電的房子裏。
好消息是,不是所有的環保行為都會刺激人們的消費,或毫無罪惡感地揮霍碳能源。墨爾本大學經濟學家發現,當人們對罪惡行為做“懺悔”的時候,最有可能產生“許可效應”。比如,為了彌補家裏用電消耗的碳能源,人們會多花2.50美元種一棵樹。這樣,消費者的生態罪惡感就得以緩解。這讓他們更有可能允許自己消耗更多的能源。有很多初衷良好的懲罰機製都會出現類似的效果。比如,托兒所會讓晚接孩子的父母交罰款,但這種製度實際上增加了晚接孩子的概率。家長可以購買晚接孩子的權利,以此來消除自己的罪惡感。為了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很多人寧願花錢,把責任推給別人。
但是,當人們有機會為環保行為付錢,替代曾經破壞環境的行為時,比如,人們多花10%的電費使用綠色能源,卻不會出現這種“許可效應”。為什麽呢?經濟學家推測,這是因為這種行為不能減輕消費者的罪惡感,而會增強他們對環保做承諾的感覺。當我們花更多錢使用風能或太陽能時,我們覺得自己是為地球做好事的人!然後,我們會一直覺得自己身上有這樣的標簽。於是,我們會尋找更多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如果我們想促進別人的環保行為,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強化他們“環保人士”的身份認同,而不是讓他們花錢購買融化冰蓋的權利。
這適用於所有積極的改變,包括我們對自己的激勵。我們需要覺得自己想成為做正確事情的人。從本質上看,道德許可就是一種身份危機。我們之所以會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做壞事。從這點來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隻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但我們為什麽一定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認為那個衝動、懶散、容易受**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我們就不會再表現得像個必須被強迫完成目標、然後為做出的努力索要獎勵的人了。
深入剖析:你覺得自己是誰?
當你思考自己的意誌力考驗時,你覺得哪部分的你像“真實”的你?是那個想追求目標的你,還是那個需要被控製的你?你是更認同自己的衝動和欲望,還是更認同自己的長期目標和價值觀?當你想到你的意誌力挑戰時,你覺得自己是能成功的人嗎?還是說,你覺得自己需要被徹底壓抑、完善或改變?
寫在最後的話
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意誌力挑戰都放在道德標準的框架中。我們總是輕易地認為,自己做過的善行,或是僅僅考慮要去做的善行,給了我們道德上的許可。如果隻按照“正確”和“錯誤”來判斷做過的事,而不是牢記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帶來與目標相抵觸的衝動,並允許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的行為。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就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時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