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我們必須學會識破的“許可陷阱”,它和我們到目前為止看到的都不一樣。它和我們自己的高尚行為無關,而和我們最深切的欲望有關。我們都希望說服自己,我們想要的東西並沒有那麽壞。正如你將要看到的,我們迫切想給**我們的對象加以道德標準,好讓我們在放縱自己的時候毫無負罪感。

光環效應

假設你在雜貨店,在挑選周末要吃的食物。你從穀物區轉彎進了冷鮮區。這時,你看到那裏正在進行罕見的促銷活動。一個真正神聖的天使,而不是青春期少年渴望的金發女郎,托著食物樣品托盤走了過來。她頭上光環的金色光輝照亮了盤子裏的小熱狗,豎琴的旋律似乎從她的身體裏飄散出來。“來一塊吧。”天使懇求你。你看著這道美味的開胃菜,腦海裏都是飽和脂肪、亞硝酸鹽和膽固醇。你知道這些熱狗對節食毫無益處,但天使肯定不會讓你誤入歧途吧?隻咬一口應該沒事吧……

恭喜你:你遇到了光環效應,並且失敗而歸!這種“道德許可”的形式為你對**說“好的”提供了充足的理由。當我們想獲得放縱許可的時候,我們會尋找任何一個美德的暗示,為自己放棄抵抗作辯護。

想看光環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你甚至不用等到晚餐時間。研究表明,選擇健康主食的人,通常會在飲料、配菜和甜點上縱容自己。雖然他們的目標是保持健康,但結果是他們比那些點普通主菜的人攝入了更多的熱量。飲食研究人員稱之為“健康光環”。我們在選擇健康食品的時候感覺良好,因此對接下來放縱自己的做法一點都不感到愧疚(2)。同時我們還認為,良好的選擇可以抵消放縱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把吉士漢堡和綠色沙拉一起端上來,客人會覺得吉士漢堡比單獨端上來時少了很多熱量。這根本就說不通,除非你相信把萵苣放在盤子上能像變魔法一樣把熱量變沒。(但從電影裏和餐廳裏人們的選擇可以看出,我們中間有很多人相信,無糖汽水能消耗熱量。)

但事實是,沙拉蒙蔽了食客的眼睛。它讓食客覺得自己吃的食物符合道德標準。在光環的籠罩下,萵苣葉子給漢堡鍍上了金邊,讓食客低估了整頓飯的熱量。理論上說,節食者應該最清楚每樣食物都有多少卡路裏。然而,他們反而最容易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當看到配菜是沙拉時,他們會低估100卡路裏。

隻要使你放縱的東西和使你覺得品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就會產生光環效應。比如,研究人員發現,出於慈善目的購買巧克力的人,會吃更多的巧克力來獎勵自己的善行。無私的捐獻使糖果籠罩在光環之下,慈善家們吃起來會毫無犯罪感。當到處尋找特價商品的購物者買了很多便宜貨時,他們會因為覺得自己省了很多錢而感覺良好,但實際上他們比預期多買了很多東西。那些愛送別人禮物的人覺得自己是如此慷慨,所以覺得自己也理應得到禮物。(這就能解釋,為什麽女性的鞋子和衣服是購物季之初賣得最好的商品。)

神奇詞語

問題是,當我們用“好”和“壞”來界定食物和商品時,“感覺良好”會取代常識判斷。這就讓餐廳和市場營銷人員能在99%的罪惡旁邊加上1%的美德,讓我們產生良好的感覺,也讓我們放棄了自己的長期目標。因為,我們內心對這個目標就是矛盾的(我想要的是健康!不,我想要的是快樂!),我們隻是樂於找到答案而已。

有一個例子能很好地說明這種道德許可,那就是1992年的威爾斯脆餅風潮。當節食者看到餅幹外包裝上寫著“零脂肪”時,食品包裝中的巧克力帶來的罪惡感似乎消失了。雖然人們很關注自己的體重,但他們卻很不理性地吃掉了一整盒這種高糖分食品。他們完全被“零脂肪”的光環蒙蔽了。(好吧,我承認自己也是其中一個。)醫學研究人員將這種蒙蔽和隨之而來的、無意識的體重增加稱為“威爾斯脆餅綜合征。”今天,“零脂肪”對習以為常的節食者可能起不到相同的影響,但我們不一定就變得更明智了。近期的研究表明,我們隻是把過去的“神奇詞語”換成了新的。人們認為標有“有機”的奧利奧餅幹比普通奧利奧餅幹的熱量更少,所以每天吃這種餅幹對身體更好。這就是“綠色光環”——食用有機食品不僅更健康,而且更環保。這種餅幹的環保屬性抵消了它帶來的營養問題。越是支持環境保護的人,越容易低估有機餅幹的熱量,也就越容易認為每天都應該吃這種餅幹。這就像節食者反而更容易受到沙拉搭漢堡的“健康光環”影響一樣。我們越在乎某種美德,就越容易忽略“美好的”放縱如何威脅了我們的長期目標。

深入剖析:你正在被光環籠罩嗎?

你會不會因為關注一個事物最有益的品質,而允許自己沉溺於它?有沒有什麽“神奇詞語”會給你放縱的許可?比如“買一送一”“全天然”“淡”“公平貿易”“有機”“為了慈善”。這一周,看看你是否被那些破壞長遠目標的光環所籠罩。

省錢的念頭**了購物者

瑪格麗特是一位剛剛退休的藥劑師,她很喜歡購買打折商品。商品打折得越厲害,她就越興奮。她推著購物車走過店裏的長廊,從架子上抓下大量商品。買到這麽多東西讓她感覺良好。衛生紙、麥片、包裝紙,無論買了什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打折商品。商店裏所有的東西,從明顯的降價,到樸素的裝修,這一切都在告訴你:“你在省錢呢,你這個購物天才!”但當瑪格麗特冷靜觀察在折扣店裏一周的購物收據時,她發現,自己花的錢比在普通雜貨店裏購物還多。她一直隻關注每張收據結尾處寫的“你節省了_____!”,卻忽略了自己總共花了多少錢。瑪格麗特意識到,當她踏入折扣店的那一瞬間,她就被籠罩在商店的“光環效應”之下了。這讓她在購物時毫無負罪感,在放縱自己時覺得快樂無比。為了找到脫離圈套的辦法,她重新定義了什麽叫“省錢”。省錢不再是買到便宜的東西,而是在支出限額內買到便宜的東西。她在省錢時仍然感覺良好,但省錢的光環不再讓她每周都去瘋狂購物了。

當“光環效應”影響到你的意誌力挑戰時,你需要找到最具體的測量標準(比如熱量、花費、消耗或浪費的時間),以此判斷這個選擇是否和你的目標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