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取得進步時我們是輕輕拍拍背鼓勵自己,還是記起了自己過去是如何抵抗**的,我們很快就會認為,過去的善行應該得到稱讚。但“道德許可”並不隻計算過去的善行,我們同樣可能看到未來,認為我們計劃要做的善行也值得稱讚。比如,隻是“想”去鍛煉的人很可能晚餐吃得更多。這種習慣允許我們今天犯錯,明天補救——我們就是這麽告訴自己的。
向明天賒賬
想象下麵這個場景:現在是午餐時間,你正在趕時間,最方便的事莫過於在快餐店買點吃的。但你正在控製體重,準備改善健康狀況,所以,你計劃避開菜單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你排隊的時候,發現餐廳除了普通的特價菜,還提供一些新的沙拉。這家餐廳離你的辦公室很近,所以你經常來這邊吃東西——雖然這對你的腰圍沒什麽好處。你很高興,因為你可以選一些讓自己減少負罪感的食物。你排著隊,考慮要選哪個,是田園沙拉還是烤雞肉沙拉。然後,當你真的要點餐的時候,你脫口而出的卻是“雙層吉士漢堡和薯條”。
剛剛發生了什麽事?
你會想,一定是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或者,是炸薯條的美妙香味戰勝了你最初的想法。但你相不相信,正是菜單上的健康菜品讓你點了吉士漢堡和薯條?
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的市場研究員通過很多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研究人員之所以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是因為他們看到一些報告指出,麥當勞在菜單上增加健康食品時,反而引起了巨無霸銷量暴漲。為了找出原因,這些研究人員自己設計了快餐菜單,模擬開設了一家餐廳。來這裏吃飯的人需要從提供的菜單上選擇一道菜。所有菜單都有標準的套餐,比如法式炸薯條、炸雞塊和加配菜的烤土豆。有一半的被試者拿到的是特殊的菜單,上麵加了一份健康沙拉可供選擇。當沙拉成為一個選項時,人們就更有可能選擇最不健康、脂肪含量最高的食物。研究人員在自動販賣機實驗中發現了同樣的情況。當垃圾食品選項中多了低熱量餅幹時,被試者更可能選擇最不健康的零食(比如巧克力夾心餅幹奧利奧)。
為什麽會這樣呢?有時候,大腦會對能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它錯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了目標。為了能做出健康的選擇,那個沒有被滿足的目標(及時行樂)便成了首選。當你準備點健康食品的時候,你覺得壓力小了很多,於是就對不健康的食品產生了強烈的渴望。總而言之,雖然一點都不理智,但你還是允許自己去點那些可能阻塞血管、增加腰圍、縮短壽命的食物。這些研究對學校食堂、自動販賣機和連鎖餐廳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因為這些地方為了公共健康至少會推出一種健康食品。除非做出徹底的改變,把所有的食品都變成健康食品,不然人們很可能會做出更糟糕的選擇。
也許你覺得自己會是個例外。你當然覺得自己比實驗裏的失敗者更有自控力!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真的有麻煩了。那些認為自己有很強自控力的被試者,最有可能選擇不健康的食物。自認為自控力超群的人中,隻有10%在菜單中沒有沙拉時選擇了最不健康的食物,50%在可以選沙拉時選擇了最不健康的食物。或許,他們相信自己會在未來選擇健康食品,所以今天點炸薯條的時候心情很舒暢。
這很好地解釋了,我們想到未來的選擇時,就會很容易犯下大錯。我們不斷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選擇,但這種期望是錯誤的。比如,今天我先抽根煙,但從明天起戒煙;我今天先不去健身了,但我保證明天會去;我先買上一些節日禮物,但之後三個月絕不購物。
這種樂觀精神讓我們能在今天放縱自己——尤其是當你確信自己下次不會做出同樣選擇的時候。比如,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學生們從脫脂酸奶和菲爾茲夫人曲奇餅中選一個。當學生們知道下周還會有同樣的選擇時,83.3%的學生選擇了曲奇餅。而那些以為這是一次性選擇的同學,隻有57%選擇了曲奇餅。當學生們要在淺薄的娛樂方式和更有知識性的娛樂方式(“我可以下周再去學知識”)中選一個的時候,情況也是如此。同樣的情況適用於在短期的、較少的經濟獎勵和較多的、長期的經濟獎勵(“我現在就需要現金,但下周我會有更多的回報”)之間作選擇的時候。
實際上,知道自己下周還有一次選擇機會的學生中,67%的人心裏想的是自己下次會做更好的選擇。但當實驗人員真的給了他們第二次機會的時候,隻有36%的人做了和第一次不同的選擇。不過,當他們想到之後能彌補過錯時,他們第一次放縱自己時就不會有那麽大的負罪感。
深入剖析:你是在向明天賒賬嗎?
當你要做與意誌力挑戰有關的決定時,注意一下,你腦海中是否閃過了“未來再好好表現”的承諾。你是不是告訴自己,明天會彌補今天的過錯?這對你當下的自控有什麽影響?一直保持關注,從今天一直關注到明天。你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你所說的?或者,“今天放縱,明天改變”的循環是不是又開始了?
為什麽說,明天總會有時間做
對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不僅會影響我們自己的決定,還會影響我們究竟會不會按自己所說的去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了,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兩位市場營銷教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教授羅賓·坦納(Robin Tanner)和杜克大學的庫爾特·卡爾森(Kurt Carlson)已經很好地證明了大腦這種自欺欺人的手段。他們對消費者犯的錯誤很感興趣,因為消費者總是在預測運動器材的使用率時做出過高的估計。事實上,90%的運動器材最終隻能在地下室的灰塵裏度過餘生。他們很好奇,人們在想象未來要用這些杠鈴和收腹機做什麽時,到底在想些什麽。他們想象的未來是和現在一樣充滿了忙碌的工作和臨時發生的狀況,每天都讓人疲憊不堪,還是另外一個模樣?
為了找到答案,他們讓很多人作預估:“你下個月每周(平均)會鍛煉幾次?”然後,他們問另一組被試者同樣的問題,但加上一個重要的前提:“在理想狀態下,你下個月每周會鍛煉幾次?”兩組被試者在作估計的時候沒什麽差別,大家默認的答案都是“在理想狀態下”,即便研究人員要求他們按實際的而非理想的狀態做出回答。我們總是憧憬著未來,卻沒能看到今天的挑戰。這讓我們確信,未來我們會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今天想做的事。我們覺得,推遲到以後再做是理所應當的。我們相信,未來不僅能彌補今天沒做的事,還能做到更多。
這種心理傾向是很難動搖的。實驗人員試圖通過明確的指示,如“請不要做出理想狀態下的假設,請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做出預測”,促使人們做出更切合實際的自我預測。但是,聽到這種指示的人更可能對未來盲目樂觀,做出了次數更多的預測。實驗人員決定檢驗一下這些樂觀主義者。兩周後,他們邀請這些被試者回到實驗室,報告自己實際的鍛煉情況。不出所料,他們實際的鍛煉次數低於預估的。人們是為理想世界做出預估,卻在現實世界生活了兩周。
然後,實驗人員讓被試者預估接下來兩周裏的鍛煉次數。這些人仍然保持了樂觀主義精神,甚至做出了比上一回更多的預估。這些預估遠遠高於過去兩周裏他們實際鍛煉的次數。事情似乎是這樣的:他們把預估看得很重,所以安排未來的自己多做點鍛煉,彌補自己之前的糟糕表現。他們不覺得過去兩周是真實情況,不覺得最初的預估是不切實際的理想,相反,他們會覺得過去兩周是特殊情況。
這種樂觀主義精神讓人很難理解。如果我們預料到自己無法完成設定的目標,那麽還不如在開始之前就認輸。如果我們現在表現糟糕,卻用對未來的樂觀期待來掩飾它,那麽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設定這個目標。
意誌力實驗: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
行為經濟學家霍華德·拉克林(Howard Rachlin)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技巧,幫助人們克服這種“明日複明日”的想法。當你想改變某種行為的時候,試著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減少那種行為。他已經證明了,如果讓煙民每天都抽同樣數量的香煙,那麽他們的總體吸煙量會呈下降趨勢。即便研究人員明確告訴他們,不用試著減少吸煙量,情況也是這樣。拉克林認為,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會打破吸煙者通常會有的“明天會有所改變”的依賴心理。這不僅意味著今天抽了煙,還意味著明天會抽煙,後天會抽煙,以及每天都會抽煙。這就給每根煙增加了意義,也就讓人更難否認多吸一根煙帶來的危害。
這一周就試著用拉克林的方法迎接自己的意誌力挑戰吧,試著逐漸減少行為的變化性。把你今天做的每個決定都看成是對今後每天的承諾。因此,不要問自己“我現在想不想吃這塊糖?”,而要問自己“我想不想在一年裏每天下午都吃一塊糖?”或者,你明知道應該做一件事情卻拖延不做時,不要問自己“我是想今天做還是明天做?”,而要問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擔永遠拖延下去的惡果?”
晚飯前的素食主義者
30歲的傑夫是一位網絡係統分析師,也是個充滿矛盾的食肉動物。他一直知道少吃肉對身體有多少好處,還有食品加工工業的可怕之處。但是,早餐如果有牛排玉米餅、香腸和意大利臘香腸比薩、快餐漢堡加培根肉的話,他就覺得是最大的享受了。傑夫知道,如果他能成為一名素食主義者,就能減少自己道德上的焦慮。但當一塊比薩觸手可及的時候,“成為更好的人”這個想法就消失在奶酪的香氣中了。
他最初也試過少吃點肉,但這隻會讓他吃更多的肉。他發現,自己會用一份素食來抵消一份非素食帶來的“壞處”。比如,他會點一份蔬菜辣椒沙拉,用來抵消點牛排玉米煎餅的罪惡感。他還會用早餐吃的東西來判斷今天是“好”日子還是“壞”日子。如果他早餐時吃了培根肉和雞蛋三明治,那就不是個好日子。那就意味著,他中餐和晚餐也可以吃肉了。他告訴自己,明天會是開始改變飲食的好日子。
他再不允許某些天是“好”日子,另外一些天是“壞”日子(這可能導致更多的“壞”日子),而是決定迎接挑戰,減少行為的變化性。為此,他製定了“晚餐前做素食主義者”的規定。他在晚上6點前堅決做一名素食主義者,但在晚餐時想吃什麽就吃什麽。有了這個規定,中午的時候他就不能一邊告訴自己晚餐隻吃西藍花,一邊大口吃漢堡了。而且,他也不能再把早餐吃麥片當作午餐吃雞翅的借口了。
這個方法能有效地終結我們內心的掙紮,讓我們不再去想自己是否得到了獎勵。當傑夫在火腿、奶酪三明治和鷹嘴土豆泥中選擇午餐時,新規定讓他的選擇變得容易了許多。中午必須吃素食,這沒什麽可說的。這樣的規定還能讓你打破一種幻覺,即覺得自己明天要做的會和今天做的完全不同。傑夫知道,隻要他有一天打破了規則,他就會(像實驗顯示的那樣)在接下來的一周裏都打破規則。即便火腿和奶酪三明治看起來很誘人,但他真的不想放棄整周的目標。把三明治看成新規則的起點,而不是新規則的例外,會讓它看起來不是那麽誘人。
你的生活裏有沒有這樣一個規則,來幫你結束內心的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