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沒有把意誌力挑戰當作衡量道德的標準,你也有可能陷入“道德許可”的陷阱。這是因為,有一件事情被所有的美國人道德化了。不,不是性,而是進步!進步是好的,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步是令人高興的。我們總會恭喜自己——你真是好樣的!

或許,在恭喜自己之前,我們應該三思。大部分人認為,取得進步會刺激我們獲得更大的成功。但心理學家知道,我們總是把進步當作放鬆的借口。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的教授阿耶萊特·費什巴赫(Ayelet Fishbach)和耶魯大學管理學教授拉維·多爾(Ravi Dhar)已經證明了,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完成目標的行為。在一項研究中,他們告訴成功的節食者他們已經減了多少體重。然後,他們向節食者提供慶祝節食成功的禮物,一個蘋果或一塊巧克力。85%得到鼓勵的節食者選擇了巧克力,而不是蘋果。而那些沒有被研究人員提醒已經獲得了進步的節食者中,隻有58%的人選擇巧克力。另一項研究發現,完成學術目標的情況也一樣。如果學生們覺得自己已經為複習考試花了很多時間,自我感覺相當良好,他們就更可能花整晚時間和朋友比賽喝酒。

進步可能讓我們放棄曾經為之奮鬥的東西。這是因為,兩個自我相互競爭會進一步打破二者之間的平衡。你還記得我們之前的定義嗎?意誌力挑戰就是兩個自我之間的衝突。一個你想的是自己的長遠利益(比如減肥),另一個你則想及時行樂(比如吃巧克力)。在麵臨**的時候,你要讓更理智的自己說話,戰勝放縱自我的念頭。但是,成功自控會在不經意間導致不好的後果。它會讓你暫時感到滿足,讓更理智的自己閉嘴。當你取得進步的時候,你的大腦就停止了思維進程,而這個進程正是推動你追求長遠目標的關鍵。然後,那個放縱自我的聲音就會響起來,你就會轉而關注那些還沒有得到滿足的目標。心理學家稱之為“目標釋放”。你曾努力克製的目標會變得更加強大,**也會變得更加難以抵擋。

在實際生活中,這就意味著,前進一小步會導致你後退兩大步。有計劃地存養老金能滿足那個想存錢的你,同時釋放那個想購物的你。整理好文件可能會滿足那個想工作的你,同時釋放了那個想看比賽的你。一邊肩頭的天使在對你輕聲呢喃,另一邊肩頭的魔鬼則在不斷壓迫你。

即便是最值得信賴的、用來完成目標的工具,比如待辦事項清單,都可能讓你事與願違。你是不是列出了自己所有要做的事,然後一想到自己一天裏能做完所有工作,就覺得自己很棒?如果真是如此,那麽很多人都和你一樣。能列出這樣的清單真是讓人如釋重負。我們把需要做的事當成了自己已經付出的努力,這會給我們錯誤的滿足感。(或者,正如我的一位學生所說,他很喜歡參加效率研討會,因為這讓他覺得自己很有效率——但實際上他什麽都沒做出來。)

雖然這個觀點不符合我們對“完成目標”的看法,但關注進步確實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這不是說進步本身是個問題,問題在於進步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更進一步說,問題是我們不能堅持自己的目標,而會聽從自己的感覺。進步可以激勵人,甚至可以提高未來的自控力,但前提是,你要把自己的行動當作努力完成目標的證據。換句話說,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麽,並盯緊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你要願意付出更多。人們很容易接受這個觀點,隻不過我們一般不會這麽想而已。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總在尋找停下來的理由。

這兩種態度會帶來非常不同的結果。如果人們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做了積極的事,比如鍛煉、學習或者存錢,有人問他們“你覺得你取得了多大的進步”,他們就會做出一些和自己的目標衝突的事,比如明天不去鍛煉,和朋友出去玩而不是學習,或是買一些貴重物品。相反,那些被問到“你的目標有多堅定”的人則不會受到**。改變一下關注焦點,就能對他們的行為做出不同的解釋。你不應該想著“我做到了,好了,現在我可以做點我真正想做的事了!”應該想著“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要……”

意誌力實驗:取消許可,牢記理由

如何關注對自己的承諾,而不是關注單純的進步?香港科技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員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他們要求學生回憶一次拒絕**的經曆,這給了他們道德許可。因此,70%的學生在實驗中選擇了放縱自己。但當他們讓被試者回憶為什麽當時拒絕了**時,“道德許可”就消失了,69%的學生抵製了下一次**。這真像魔術一樣神奇!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提高自控力的方法,有助於學生做出與自身目標相符的決定。記住我們為什麽會拒絕**,這是個很有效的辦法。因為,當你麵對自我放縱的**時,記住這件事會改變我們的感覺。所謂的獎勵看起來更像對目標的威脅,屈服於**的感覺並不好。記住理由還有助於你發現並抓住機遇,以便完成目標。

下一回,當你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善行給現在的放縱作辯護時,停下來想一想,你當時為什麽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