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想: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作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會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

深入剖析:

· 是什麽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不停燃燒?是什麽給了你獎勵的承諾,迫使你去尋找滿足感?

· 神經營銷學和環境的刺激。觀察一下零售商和營銷人員如何刺激獎勵的承諾。

· 渴望的壓力。注意觀察,欲望是如何引發壓力和焦慮的。

意誌力實驗:

· 為了你的“我要做”挑戰釋放多巴胺。如果你總是拖延著不做某些事,試著把它和那些能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燃燒的事聯係在一起,促使你自己去做那些事。

· 測試獎勵的承諾。做那些大腦告訴你你會快樂但似乎無法讓你滿足的事,比如吃零食、購物、電視以及與網絡相關的、浪費時間的事,注意觀察自己放縱時的感受。現實和大腦的承諾相符嗎?

(1)雖然這項健康研究比較奇怪,但這絕對不是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實驗室裏發生的最奇怪的事。那時候,哈佛大學的蒂莫西·李爾利(Timothy Leary)在研究致幻劑LSD和迷幻蘑菇對精神的好處。在布魯克林的邁蒙尼德醫學中心,斯坦利·庫皮尼(Stanley Krippner)通過訓練一個人向在另一個房間睡覺的人發送心靈感應信息,來進一步推進超感官知覺(ESP)實驗。蒙特利爾艾倫研究機構的尤恩·卡梅倫(Ewen Cameron)則試圖消除家庭主婦心中與意誌相悖的記憶。這是某項關於大腦控製的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受到美國中情局的支持。

(2)希斯的報告中最有趣的一點是,他如何解釋病人在切斷電流後仍然按壓按鈕。希斯認為,這表明該病人精神混亂,不能成為合格的實驗對象。他尚未充分了解受刺激的大腦區域。實際上,這種行為就是上癮和強迫症的最初暗示。

(3)他還對鼓風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一次,他為了創造出最完美的、一片葉子都沒有的花園,連續用了6個小時的鼓風機。但對他的家庭和醫生來說,這不是最需要擔心的問題。——作者注

(4)甜品的樣品還會讓被試者更想獲得與購物無關的獎勵,包括去博拉博拉島度假、看一場愛情電影、去泡溫泉。這說明,商家無論推銷什麽產品,無論是賣房產還是賣豪車,都應該在賣東西時拚命供應餅幹。——作者注

(5)嗅香網站(scentair.com)提供了他們能製造的氣味的列表,從法國亞麻布到生日蛋糕甚至榭寄生的味道一應俱全。不難想象,零售商會多麽希望這些誘人的氣味飄**在商品周圍。但我好奇的是,臭鼬的氣味、恐龍呼吸的氣味、燒焦的橡膠味能服務於什麽樣的商家。——作者注

(6)這種方法可能看起來有點不厚道,但它和聯合利華的一種機器比起來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聯合利華發明了一種能探測人們行動的冰激淩自動販賣機。一旦它感覺到有潛在顧客走過,就會喊住他們,鼓勵他們過來購買冰激淩。——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