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情緒低落導致屈服於**”的事例。壓力會引起欲望,讓我們的大腦更容易受到**。如果有東西提醒我們不能永生,就會讓我們從食物、購物或香煙中尋找慰藉。那麽罪惡感和自我批評呢?它們會讓你立刻想到“那又如何,我還不如再放縱一下自己呢”。

不過有些時候,情緒低落會把我們引向不同的方向。當我們麵對罪惡感、焦慮和壓力感到備受打擊時,我們會想到一件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決定做出改變。首先提出“那又如何”效應的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珍妮特·波利維和皮特·赫爾曼發現,我們最容易決定做出改變的時候,就是我們處於低穀的時候,比如暴飲暴食後感到罪惡的時候,看著信用卡賬單的時候,因宿醉沒法清醒過來的時候,或者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的時候。下定決心會讓我們立刻有了放鬆感和控製感。我們不再覺得自己是個犯錯的人,隻覺得自己能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發誓改變會讓我們充滿希望。我們喜歡想象改變後的生活,幻想改變後的自己。研究顯示,節食計劃會讓人感覺更有力量,運動計劃會讓人覺得自己更高大。(當然,這些幻想不一定會實現。)我們告訴自己,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會來個大變樣。我們的目標越宏偉,心中的期望值就越大。所以,當我們決定改變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有個宏偉的計劃。如果宏偉的計劃能讓我們心情大好,為什麽還要設定一個適中的目標呢?如果可以有遠大的夢想,為什麽還要從小處著手呢?

不幸的是,就像獎勵的承諾和緩解壓力的承諾一樣,改變的承諾也很少能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不切實際的樂觀可能給我們一時的快樂,但接下來我們就會感到失落。做出改變的決定是最典型的即時滿足感——在什麽都沒做之前,你就感覺良好了。但真正做出改變時麵臨的挑戰卻會給你當頭一棒,獎勵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麽容易獲得。(“我丟了5英鎊,還做著一份糟糕的工作!”)當我們第一次麵對挫折時,失望就會取代最初決定改變時的良好感覺。沒能達到預期目標會再度引發曾經的罪惡感、抑鬱和自我懷疑,而承諾改變的情緒慰藉作用也消失了。這時,大多數人會徹底放棄努力。隻有當我們感覺失控,需要再次擁有希望的時候,我們才會再次發誓做出改變。於是,這個循環又開始了。

波利維和赫爾曼把這個循環稱為“虛假希望綜合征”。作為一種做出改變的策略,它很不成功。畢竟,它本來就不是能讓人做出改變的妙招,而是能讓你感覺良好的方法。這可是兩碼事。如果你隻想要“充滿希望”這種感覺,這倒是一個好方法。對大多數人來說,下決心是改變過程中最容易的環節,但之後就越來越難了——做出改變需要你控製自己,在想說“要”時說“不”,在想說“不”時說“要”。從快感的角度來說,真正做出改變和付出努力的感覺,當然不能和想象的感覺相提並論。所以,隻是承諾改變,要比真正堅持承諾和做出改變更容易,也更有樂趣。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樂於一次次放棄又重新開始,而不是真的想找到改變的方法。當我們想象自己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改變時,總是會興奮不已,這讓我們難言放棄。

“虛假希望綜合征”總是偷偷出現,它會偽裝成自控的樣子。事實上,它真的糊弄了我們。我敢打賭,當你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你花了一些時間才意識到,我描述的正是另一種意誌力陷阱,而不是情緒低落時的一線希望。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要研究這種“改變的承諾”。改變的動力不同於那些會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不切實際的樂觀想法。我們需要相信,改變是可能做到的。如果失去了希望,我們就會聽天由命了。但是,我們必須避免常見的意誌力陷阱,即用“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否則,這種看似意誌力的東西就會把我們變成按壓杠杆的小白鼠,覺得這個東西能讓我們獲得獎勵。

深入剖析:決定改善心情

請花一點時間,仔細想一想你改變自己的動力和期望。你隻有在情緒低落時才會有動力改變嗎?想象成功改變生活時的快樂,是不是你做出改變的唯一動力?你會通過幻想未來的自己來改善現在的心情,而不是采取實際行動改善自己的行為嗎?

意誌力實驗: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更可能成功

樂觀給我們動力,但少許的悲觀能幫我們走向成功。研究發現,如果能預測自己什麽時候、會如何受到**和違背承諾,你就更有可能擁有堅定的決心。

想一想你自己的意誌力挑戰,請捫心自問:我什麽時候最可能受到**並放棄抗爭?什麽東西最可能分散我的注意力?當我允許自己拖延的時候,我會怎樣勸說自己?當你頭腦中出現這樣的情景時,想象自己真的處在這樣的情景中,你會有什麽感覺?會想到什麽?讓你自己看一看典型的意誌力失效是怎麽發生的。

然後,把想象中的意誌力失效變成現實中的意誌力成功。想一想你要采取哪些具體行動來堅定自己的決心。你需要回憶一下自己的動力嗎?需要遠離**嗎?需要找朋友幫忙嗎?需要用你學過的其他意誌力策略嗎?當你頭腦中有了一個具體策略後,想象一下你正在這樣做,再想象一下這會有什麽感覺。想象自己成功了,讓這種想象給你自信,相信自己為了完成目標會不惜一切。

用這種方法預見失敗其實是一種自我同情的方式,而不是自我懷疑的方式。當你真的受到**的時候,你就能有所準備,能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踐。

寫在最後的話

為了避免壓力導致的意誌力失效,我們需要找到能讓我們真正快樂的東西,而不是虛假的獎勵承諾,也不是空洞的改變承諾。我們需要允許自己去做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事,遠離那些與我們生活無關的壓力根源。當我們遭遇挫折時(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我們需要原諒曾經的失敗,不要把它們作為屈服或放棄的借口。想要增強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擊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