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像經濟學家一樣考察黑猩猩和人類的比賽。盡管黑猩猩的大腦隻有人類的1/3,但它們卻表現得更加理性。黑猩猩表現出了偏好(6比2好),接下來就按自己的偏好行事。它們隻付出了很少的代價(隻是120秒的等待),就換來了最大的收獲。相反,人類的選擇卻顯得非常不理性。在挑戰開始之前,他們清楚地表明了自己更想要6份食物。但當必須等2分鍾才能拿3倍數量的零食時,超過80%的人改變了自己的偏好。為了迅速得到瞬間的快感,他們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經濟學家稱之為“延遲折扣”。也就是說,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你來說價值越低。很小的延遲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價值。加上2分鍾的延遲,6顆M&M巧克力豆還比不上2顆能馬上獲得的巧克力豆。隨著巧克力豆離我們越來越遠,每顆巧克力豆的價值都縮水了。

“延時折扣”不僅解釋了為什麽一些大學生選擇拿2顆巧克力豆而不是6顆,也解釋了為什麽我們寧願放棄未來的幸福,也要選擇即刻的快感。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遲遲不去納稅,隻為享受今天的安逸。而這麽做的代價就是,在4月14日截止日期時擔驚受怕,或是到4月16日繳納罰金。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在使用今天的化石燃料時,不去考慮未來的能源危機。這就是為什麽我們信用卡負債累累,卻不去考慮高昂的利率。如果我們現在想要,我們就會馬上去索取。如果我們今天不想麵對,我們就把它推到明天。

深入剖析:你給未來的獎勵打了幾折?

對你的意誌力挑戰來說,當你屈服於**或拖延的時候,你是把哪些未來的獎勵出售了?放棄抗爭的即時回報是什麽?長期的代價是什麽?這是公平交易嗎?如果理性的你說“不,那是個叫人討厭的買賣”,那麽,請你試著去捕捉自己改變選擇的時刻。是什麽想法和感覺讓你出售了未來?

被獎勵蒙蔽雙眼

在這場自控力的公開賽裏,人類覺得6份零食比2份零食更有價值,直到研究人員把2份零食放在桌上,說:“你是現在就想要,還是想等等?”超過80%的哈佛和馬普研究院的學生改變了主意。他們並不是數學不好,隻是被獎勵的承諾蒙蔽了雙眼。行為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有限理性”。也就是說,在變得不理性之前,我們一直是理性的。在理想狀態下,我們非常理性。但當**真實存在時,我們的大腦就進入了“搜尋獎勵”模式,確保我們不會錯過任何獎勵。

頗具影響力的行為經濟學家喬治·安斯利(George Ainslie)認為,大部分自控力失效的情況(無論是酗酒或上癮,還是增重或增加債務)背後的原理都是這樣的,大多數人從心底想抵抗**。我們想做出選擇,獲得長期的幸福。我們想保持清醒,不再酗酒。我們想要緊實的臀部,而不是油炸甜甜圈。我們想要經濟保障,而不是有趣的新玩具。但當我們和**正麵交鋒的時候,我們隻願意選擇短期的、即時的獎勵,這種欲望是無可抵擋的。這就帶來了“有限意誌力”。也就是說,到我們真的需要自控力之前,我們一直擁有自控力。

我們會這麽容易選擇即刻的滿足感,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大腦的獎勵係統還沒有進化到能對未來的獎勵做出回應。食物是獎勵係統最原始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麽人類仍然會在聞到或看到美食時變得特別敏感。當多巴胺最先在人腦中起作用的時候,離你很遙遠的獎勵與當下的生活還沒什麽關係,無論那個獎勵是離你60英裏,還是遠在60天之後,都是如此。我們需要一個係統,能在可以獲得獎勵的時候讓我們立刻得手。最起碼,我們需要有動力,去追求離現在較近的獎勵,比如一個你需要爬樹或過河才能拿到的水果,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你要工作5年、10年或20年才能得到回報?你要花1000年才能得到大學文憑、奧林匹克金牌或退休金賬戶?這種對滿足感的推遲是無法想象的。為了明天做準備,或許還有可能。但為了幾十年以後做準備,那可就太久了。

作為現代人,我們在權衡“即時獎勵”和“未來獎勵”時,大腦處理選項的方式相當不一樣。“即時獎勵”會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獎勵係統,刺激相應的多巴胺產生欲望。“未來獎勵”則不太能激活這個獎勵係統。人類最近進化出來的前額皮質更能理解它們的價值。為了延遲滿足感,前額皮質需要讓獎勵的承諾平靜下來。這並非不可能做到——畢竟,這正是前額皮質的作用。但是,它必須和一種感覺做鬥爭。這種感覺能讓小白鼠在電網上跑來跑去,能讓人在老虎機前花光所有的積蓄。換句話來說,這並非易事。不過,好消息是,**並不總會有機可乘。要戰勝我們的前額皮質,我們就必須立刻得到獎勵,而且你最好能看到這個獎勵。一旦你和**之間有了距離,大腦的自控係統就會重新掌控局麵。舉例來說,在看到兩顆M&M巧克力豆時,哈佛和馬普學院學生的自控力就崩潰了。這個實驗的另一個版本是,實驗人員讓學生做出同樣的選擇,但沒有把巧克力豆放到桌上。這一次,學生們更可能選擇有延遲的、更大的回報。看不到直接的獎勵會讓獎勵變得抽象起來,對獎勵係統的刺激作用也會減少。這能讓學生們通過內心的計算,而不是原始的感覺,做出理性的選擇。

對那些想延遲快感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隻要你能創造一點距離,就會讓拒絕變得容易起來。比如,一項研究發現,把糖果罐放在桌子的抽屜裏,而不是直接放在桌上,會讓辦公室職員少吃1/3的糖。雖然打開抽屜並不比直接從桌子上拿糖果費多少事,但把糖果收起來確實能減少它們對欲望的刺激。當你知道什麽會引起欲望的時候,將它放到視線之外,它就不會再吸引你了。

意誌力實驗:等待10分鍾

對你想要的東西來說,10分鍾或許看起來不太長。但神經科學家發現,10分鍾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大腦處理獎勵的方式。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鍾,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如果沒有了選擇“即時滿足感”的強烈生理衝動,獎勵承諾係統就不會如此活躍。但是,當大腦權衡等待10分鍾才能得到的曲奇餅幹和更長遠的獎勵(比如減肥)時,它就不會表現出明顯的偏好,不會去選擇能更快得到的獎勵。是“即時滿足感”中的“即時”二字劫持了你的大腦,扭轉了你的偏好。

想獲得一個冷靜明智的頭腦,我們就需要在所有**麵前安排10分鍾的等待時間。如果10分鍾後你仍舊想要,你就可以擁有它。但在10分鍾之內,你一定要時刻想著長遠的獎勵,以此抵抗**。如果可以的話,你也可以創造一些物理上(或視覺上)的距離。

如果你的意誌力挑戰需要“我要做”的力量,你仍舊可以使用這個“10分鍾法則”,以此來克服**和拖延。你可以把法則改成“堅持做10分鍾,然後就可以放棄”。當10分鍾結束後,你就可以允許自己停下來。不過你會發現,隻要一開始,你就會想繼續做下去。

“10分鍾法則”幫助煙民減少吸煙

基斯第一次抽煙差不多是20年前的事了。那時,他還是個大一新生。從那以後,他就一直想戒煙。有時候,他不知道戒煙到底有什麽意義。他已經抽了這麽多年煙了,早就造成了傷害。但是,他看到了一些報道,說戒煙可以扭轉煙民心髒和肺部受到的傷害,即便是像基斯這樣10年來每天一包煙的煙民也可以。他還沒有準備好突然戒煙。即便他有時想要戒煙,但他想象不出自己再也不能抽煙的樣子。他決定從減少吸煙做起。

“10分鍾法則”就像是為基斯量身定做的一樣。實際上,他知道自己有時候就要屈服於**了。10分鍾的延遲有助於他應對抽煙的渴望。它會強迫他記住,自己最大的渴望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危險。有時,基斯會等夠10分鍾再抽煙。有時,還沒到10分鍾他就點上煙了。但這樣的等待讓他堅定了戒煙的決心。他也注意到,當他對自己的欲望直截了當地說“不”時,那句“好,但要等10分鍾”減少了一部分的恐懼和壓力,讓他等起來更輕鬆。幾次之後,他就能轉移注意力,忘掉吸煙的衝動了。

這樣練習幾周之後,基斯提高了難度。隻要有可能,他就利用10分鍾的等待時間,到一個他不能吸煙的地方去,比如到辦公室或商店裏去。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冷靜下來,或者至少讓屈服於**變得更困難。其他時候,他會給妻子打電話,尋求精神上的支持。最終,他決定把“10分鍾法則”變成持續性的行為。“如果我能挺過第一個10分鍾,我就可以再等10分鍾,如果那時候我還想抽煙的話再抽。”很快,他就減少到每兩天抽一包煙了。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把自己看作“能戒煙的人”,這也增強了他所需的自控力。

當你覺得自己無法做到“不會有下一次”的時候,不妨用“10分鍾延遲法則”來增強你的自控力。

你的折扣率是多少?

給“未來的回報”打折是人的天性,但每個人打的折有所不同。有些人打的折很低,就像高級商店從不降價出售最好的商品一樣。這些人心裏牢記更大的獎勵,並會等待它的到來。另一些人打的折則很高。他們不能抵抗“即時滿足感”的承諾,就像打1折的清倉大甩賣一樣,隻為趕快回籠資金。你打的折是多是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長期的健康狀況和你獲得的成功。

第一個研究折扣率長期影響力的實驗是個非常典型的心理學實驗,名為“棉花糖測試”。20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讓一群4歲的孩子做出選擇,是現在就要1份零食,還是15分鍾後要2份零食。解釋完選擇內容之後,實驗人員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裏,屋子裏有2份零食和1個鈴鐺。如果孩子可以等到研究人員回來,他可以得到2份零食。但如果他等不及,他也可以在任何時候搖鈴,然後立刻吃掉1份零食。

大多數4歲的孩子做的,正是我們現在認為最沒效果的延遲滿足感的方法。他們會盯著獎勵看,想象它的滋味。這些孩子才過幾秒鍾就堅持不住了。而那些成功的孩子大多不會盯著獎勵的承諾。記錄孩子們獨自掙紮的錄像是很有意思的。出人意料的是,看這盤錄像帶也是自控力的絕妙一課。有一個女孩用頭發遮住臉,這樣她就看不到零食了。有一個男孩雖然盯著零食看,但他把鈴鐺推得遠遠的,這樣他就夠不到了。另一個男孩做出了妥協,他舔了舔零食,但沒有真的吃掉它們——這預示著他將來在政界會有出色的表現。

雖然這項研究主要揭示了4歲的孩子如何延遲滿足感,但同時它也是預測孩子未來表現的好方法。在“棉花糖測試”中,一個4歲的孩子能等待多久,預示了10年後他在學術界和社會上能否取得成功。等待時間最長的孩子更受人歡迎,學習成績最好,也很擅長處理壓力。他們的高考成績更好,在測試前額皮質功能的神經心理學實驗中表現得也更好。能否花15分鍾等待2個棉花糖,能有效地衡量很多更重要的事,比如,一個孩子處理暫時的不適感、實現長期目標的能力如何?他是否知道如何把注意力轉移開,不去關注即時獎勵的承諾?

個體差異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無論這種差異是在童年時期還是在以後測量出來的。行為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得出了一個計算人們折扣率的複雜公式——對你來說,今天的快樂比明天的快樂重要多少?對未來的獎勵大打折扣的人,更可能在很多方麵出現自控力問題。他們更可能抽煙、酗酒,選擇吸毒、賭博或其他癖好的風險也更高。他們不太可能為了養老而存錢,更可能醉酒駕車或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他們也更可能拖延著不做某件事。他們甚至很少戴表——似乎他們隻關注當下,時間本身卻沒那麽重要。如果現在比未來更重要,那麽就沒理由去延遲滿足感。想擺脫這種心態,我們就必須找到一種方法,讓未來變得更重要。

意誌力實驗:降低你的折扣率

幸運的是,一個人的折扣率不是始終不變的物理法則。通過改變自己對選擇的看法,我們就能降低折扣率。

想象一下,我給你一張90天後可以兌換的100美元支票。然後,我試著跟你討價還價:你願意用它來交換一張可以即時兌換的50美元支票嗎?大多數人都不會這麽做。但是,如果人們一開始拿到的是50美元的支票,然後有人問他們,是否願意拿它來交換一張延遲兌換的100美元支票,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你最初得到的獎勵就是你想保留的東西。

原因之一是,大部分人想避免失敗。也就是說,我們確實不想失去已經得到的東西。比起得到50美元的快樂,失去50美元的不快對我們影響更大。當你先想到的是未來的大獎勵,然後再考慮把它換成一個即時的小回報,這感覺像是損失了。但是,當你一開始想到的是即時的獎勵(你手中的50美元支票),然後再考慮延遲滿足感能得到更大的獎勵,這看起來也像是損失了。

經濟學家發現,你會找到更多的理由,解釋為什麽你先想到的獎勵是合理的。那些一開始就問自己“為什麽我應該拿50美元支票”的人,會想出更多的理由支持即時的滿足感。(比如,“我真的需要用這些錢”“誰知道100美元的支票90天後能不能兌現呢?”)那些一開始就問自己“為什麽我應該拿100美元支票”的人,則會想出更多的理由去支持延遲的滿足感。(比如,“這可以多買一倍的東西呢”“90天後我會和現在一樣需要用錢”。)當人們首先想到未來的獎勵時,未來獎勵的折扣率就會大幅下降。

無論麵對什麽樣的**,你都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抵抗即時的滿足感。

1.當你受到**要做與長期利益相悖的事時,請想象一下,這個選擇就意味著,你為了即時的滿足感放棄了更好的長期獎勵。

2.想象你已經得到了長期的獎勵。想象未來的你正在享受自控的成果。

3.然後捫心自問:你願意放棄它,來換取正在**你的短暫快感嗎?

夢想比任何網站都值錢

阿米娜是斯坦福大學的大二學生,專業是人體生物學。她目標遠大,夢想進入醫學院。但是,她承認自己對Facebook上癮了。上課的時候,她沒法不去看這個網站。這就意味著她錯過了許多重要的課程信息。本該學習的時候,她在Facebook上花了很多時間。因為在Facebook上總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看朋友們的新鮮事、相冊、鏈接,**是源源不絕的。網站不可能為了她而停止更新,所以她必須找個方法讓自己停下來。

為了抵抗Facebook帶來的即時快感,阿米娜把這個網站視為對自己成為一名醫生這一最大目標的威脅。當她受到**,在網站上浪費時間的時候,她就會問自己:“為了它,我可能成不了醫生,這值得嗎?”這樣一想,她就再也不能否認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她甚至用圖片處理軟件,把自己的腦袋“嫁接”在一個外科醫生的身體上,並把新照片設置成了筆記本電腦的桌麵壁紙。每當她需要記住未來的獎勵對於自己意味著什麽,或想讓未來的獎勵看起來更真實的時候,她就會看看這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