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新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思想轉向研究
- 奈恩唯物史觀的民族主義思想研究
- 伊格爾頓文化批判思想研究
- 吉登斯社會哲學思想研究
- 近代中國的多元審視
- “一帶一路”投資風險防範
-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思想到行動
- “一帶一路”與新發展格局
- 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
- 科學人本主義:馬斯洛存在心理學的哲學研究(修訂版)
- 漢家的日常
- 《資本論》與當代社會發展道路
- 我的高考,我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1977、1978級校友文集
- "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 夢的解析
- 理解人性
- 阿多諾的社會學
- 黑格爾社會理論的基礎:積極自由
- 黑格爾的社會哲學:和解方案
- 認識資本主義
- 文化樹:世界文化簡史
- 史學的時間之維
- 為曆史而生:馬克·布洛赫傳
- 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增訂版)
- 察舉製度變遷史稿
- 從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亂與河北胡化問題研究
- 明清社會和禮儀
- 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
- 《走進哲學叢書》(套裝共10冊)
- 維特根斯坦與當代哲學的發展
- 戴震哲學思想新探:戴震與乾嘉學術的現代性研究
- 焦慮的啟蒙:以《啟蒙辯證法》為核心的啟蒙反思
- 辯證法的生存論基礎: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闡釋
- 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 語言分析方法與當代科學哲學
- 馬克思的曆史決定論:基於《資本論》及其手稿的闡釋
- 生存論研究
- 新辯證法與馬克思的資本論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教育社會學卷
- 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比較教育學卷
- 政治經濟學中的辯證法與解構
- 馬克思的社會學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高等教育學卷
- 國外馬克思學譯叢(套裝共10冊)
- 費希特、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教育史學卷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德育原理卷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套裝共12卷)
- 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
- 呂貝爾馬克思學文萃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課程與教學論卷
- 馬克思、青年黑格爾派與激進社會理論的起源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教育哲學卷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總論卷(上下)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學前教育學卷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成人教育學卷
- 馬克思主義與恩格斯主義中的黑格爾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 特殊教育學卷
-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 都市與農村
- 關於婚姻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I):倫理學基礎:原理與論理下冊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十卷)20世紀的教育思想(下)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III):倫理學限閾:道德與宗教上冊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19世紀的教育思想(上)
- 關於先祖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III):倫理學限閾:道德與宗教下冊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20世紀的教育思想(上)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Ⅳ):倫理學前沿:道德與社會下冊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文藝複興時期的教育思想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古希臘、羅馬的教育思想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套裝共八冊)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Ⅱ):倫理學主題:價值與人生上冊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東方的教育思想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19世紀的教育思想(下)
- 城市的想象性結構
- 普通心理學學習手冊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17世紀的教育思想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18世紀的教育思想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Ⅳ):倫理學前沿:道德與社會上冊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I):倫理學基礎:原理與論理上冊
-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Ⅱ):倫理學主題:價值與人生下冊
-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中古時期的教育思想
- 女性的力量
- 城市、公民與技術:都市生活與後現代性
- 桃太郎的誕生
- 最好的旅行
- 資本主義的未來
- 莊子的思想世界
- 眾聲喧嘩:近年中國文藝評論熱點透視
- 中國民間文化概論
- 中國傳統藝術觀念關鍵詞
- 政治與美德
- 哲學與現象學
- 哲學人類學
- 域外資源與晚清語言運動:以《聖經》中譯本為中心
- 迎候馬克思
- 尋找中國人的自我
- 學習方式的變革
- 幸福心理學
- 新形勢下的女性傳媒
- 武器心學:武器意象的心理臨床
-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
- 同情感與他者
- 視與思:德國造型藝術史
- 世界觀與政治領袖
- 師生溝通
-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
- 生命直觀:形而上學四論
- 社會主義製度:從一國到多國的演進(1917—1991)
- 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1844—1917)
- 社會主義革新:從地區到全球的拓展(1978-2016)
- 社會發展的全球審視
- 善的曆程:儒家價值體係研究
- 認知診斷評價理論基礎
- 人類科學的認知結構:科學主體性解釋的“類腦模型”
- 青少年與網絡遊戲:一種互聯網心理學的視角
- 親子溝通
- 評歌德的《親合力》
- 女性心理學
- 夢想行動:自我教練實踐手冊
-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 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心理研究
- 離異家庭兒童心理研究
- 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科學主義的形成與衍化
- 教師與學生的心理溝通
- 互聯網心理學:新心理與行為研究的興起
- 兒童自我控製的發展與促進
- 兒童閱讀的世界Ⅳ:學校、家庭與社區的實踐研究
- 兒童閱讀的世界Ⅲ:讓孩子學會閱讀的教育理論研究
- 兒童閱讀的世界Ⅱ:早期閱讀的生理機製研究
- 兒童閱讀的世界Ⅰ:早期閱讀的心理機製研究
- 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
- 道德意識中的怨恨與羞感
- 催眠術:原理、方法與應用
- 創造性心理學
- 城市貧困家庭兒童心理研究
- 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
- 2018中國民生發展報告:改革是民生發展動力之源
- 2018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勞動力市場平衡性
- 資本論的哲學
- 巴黎手稿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轉折點
- 作為學科的文學理論:當代文藝學學科反思問題研究
- 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1872—1912)
- 中國聖賢啟示錄
- 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
- 中國古代詩學與美學
- 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增訂本)
- 長安與河北之間:中晚唐的政治與文化
- 章開沅口述自傳
- 印度獨立運動
- 藝術哲學
- 一七六六年的盧梭:論製度與人的變形
- 學問的敬意與溫情
- 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
- 新航路的開辟
- 想象西藏:跨文化視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
- 現代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係統
- 戲劇小工具篇
- 吳天墀文史存稿(增補本)
- 文學創作問題六章
- 文化詩學的理論與實踐
- 維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
- 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
- 王富仁先生追思錄
- 晚清人物與史事
- 同異之辯:中德文化關係研究
- 太平天國與晚清社會
- 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
- 市場如何形成:從清代食鹽走私的經驗事實出發
-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 史學調查與探索: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曆史學學部論叢(2017)
- 史林探徑
- 食物與心髒
- 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
- 深沉隱藏在表麵:霍夫曼斯塔爾的文學世界
- 身份、國家與記憶:西南經驗
- 社會學的想象力
- 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傳播
- 清末國會請願風雲
- 清季州縣改製與地方社會
-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
- 木棉以前
- 莫言小說文體研究
- 陌生化與中國戲劇
-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 民國北京婢女問題研究
- 美國人文主義:傳統與維新
- 脈延的人文:曆史中的問題和意義
- 論語導讀
- 論史詩劇
- 來自東方的他者:中國古詩在20世紀美國詩學建構中的作用
- 鏡像中的曆史
- 鏡像與流年:一個人的美學史
- 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清末民初的地方領導階層與地域社會
- 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與基層社會治理
-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英美卷)
- 海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