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我們的肱二頭肌下麵沒有真正的“自控力肌肉”,阻止我們向甜點和錢包伸手。但是,我們的大腦裏確實存在類似“自控力肌肉”的東西。雖然大腦是一個器官,是一塊肌肉,但反複自控還是會讓大腦疲憊。神經科學家發現,每次使用意誌力之後,大腦的自控力係統活躍程度就會降低。正如疲憊的雙腿會放棄跑動一樣,你的大腦也會罷工。
馬修·加略特(Matthew Gailliot)是一名年輕的心理學家,他和鮑邁斯特一起工作。他很好奇大腦疲憊是不是因為缺少能量。自控對於大腦來說需要很多能量,但我們體內的能量供應是有限的。畢竟,我們無法用靜脈注射的方法給前額皮質輸送糖分。加略特想,大腦能量耗盡是否直接導致了意誌力的枯竭?
為了找到答案,他決定做一個測試,看看是不是以糖分的形式提供能量,就能讓人恢複意誌力。他把人們帶進實驗室,布置了一係列自控力任務,比如集中注意力和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在做每個任務前後分別測量人們的血糖含量。被試者在完成任務後血糖含量降得越多,他們在下一個任務中表現得就越差。看起來,自控消耗了身體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削弱了意誌力。
於是,加略特給這些意誌力耗盡的被試者每人一杯檸檬水。一半人拿到的是含有糖分的檸檬水,他們恢複了血糖含量。另一半人拿到的是“安慰檸檬水”,它的甜味是人工調製的,不能提供有用的能量。令人驚訝的是,提高血糖含量讓人們恢複了意誌力。喝到含糖檸檬水的被試者表現出了更強的意誌力,而喝到“安慰檸檬水”的人意誌力繼續減弱。
看起來,低血糖能解釋很多意誌力失效的情況,比如在一項困難的測試中半途而廢,或是生氣時衝別人大喊大叫。加略特現在是土耳其高峰大學(Zirve University)的教授,他發現,低血糖人群更可能墨守成規,更不喜歡為慈善事業捐款或幫助陌生人。似乎能量不足讓我們變得更糟糕。相反,給被試者一塊糖就能讓他們進入最好的狀態,變得更有毅力,更不容易衝動,更體貼,更關心他人。
你不難想象,在我提到過的所有發現裏,這絕對是最受學生好評的一個。因為這項發現雖然看似違反常理,但卻令人雀躍。糖一下子成了你最好的朋友。吃塊糖,喝點蘇打水,原來能增強自控力,或者至少能讓你恢複自控力!我的學生太喜歡這項研究了,他們迫不及待地要親自嚐試一下。一個學生通過不停吃彩虹糖完成了一個有難度的項目,另一個學生口袋裏揣著歐托滋(一種含真正糖分的薄荷糖)撐過漫長的會議。他們將科學轉化為行動,我得為這樣的熱情鼓掌!而且,我也能理解他們對甜食的熱愛。我必須承認,這幾年我總是帶些糖到心理學概論的課上,希望本科生能多集中注意力,少上些Facebook(2)。
如果糖分真是意誌力的關鍵,我肯定已經寫了不少暢銷書,而且有很多想和我合作的讚助商了。但是,當我和學生們開始進行這項意誌力補充實驗的時候,包括加略特在內的一些科學家開始提出一些很好的問題:到底我們在自控的時候消耗了多少能量?恢複能量是否真的需要消耗那麽多糖分?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科茲本(Robert Kurzban)認為,自控時大腦每分鍾需要的能量不會超過跑酷運動所需能量的一半。自控可能比大腦處理其他問題時所用的能量多,但遠遠低於身體運動時所需的能量。如果你有體力在小區裏散步,那麽自控絕對不會耗盡你身體所有的能量儲備,也不需要你喝一杯100卡路裏的含糖飲料來補充體能。那麽,自控時大腦消耗的能量為何能如此迅速地耗盡意誌力呢?
能量危機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回想一下美國2009年的銀行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銀行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資金援助。這些資金本應用來幫助銀行履行自己的金融義務,以便它們重新開始放貸。但銀行不願將錢借給小型企業或個體經營者,它們對這些人的資金償還能力沒有足夠信心,所以把這些資金囤積起來了。銀行真是些小氣鬼!
事實上,你的大腦可能也是個小氣鬼。在某個特定時刻,大腦隻能提供很少的能量。它可以在細胞中儲存一些能量,但這部分能量主要依賴血液中不斷流動的葡萄糖。當大腦發現可用能量減少時,它便會有些緊張——如果出現能量不足怎麽辦?和銀行一樣,它也會決定不再支出,決心保存資源。它會削減能量預算,不再支出所有的能量。第一項要削減的開支是什麽?對了,就是自控。因為,自控是所有大腦活動中耗能最高的一項。為了保存能量,大腦不願意給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集中注意力、控製情緒。
南達科他大學的研究員X.T.王(X.T.Wang)是一位行為經濟學家,他和心理學家羅伯特·德沃夏克(Robert Dvorak)一起提出了自控的“能量預算”模型。他們認為,對大腦來說,能量就是金錢。資源豐富的時候,大腦會支出能量;當資源減少時,它就會保存能量。為了驗證這一觀點,他們邀請了65個19~51歲年齡不等的成年人來到實驗室,測試他們的意誌力。被試者需要做出一係列二選一的抉擇,比如,是明天拿120美元還是一個月後拿450美元。其中一個選項獎勵雖少,但獲取的時間更短。心理學家將此視為經典的自控力測試,因為它讓人們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做出選擇。研究結束後,被試者有機會獲得他們選擇的一項獎勵。這是為了促使他們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做選擇。
在做選擇之前,研究人員測量了被試者的血糖含量,這是自控力可用“資金”的基本點。在第一輪選擇後,被試者會得到一杯普通的含糖蘇打水(可以提高血糖含量)或零卡路裏的無糖蘇打水。研究人員再次測量血糖含量,並讓被試者做出另外一些選擇。喝過普通蘇打水的被試者血糖含量明顯升高,他們更可能選擇時間更長、獎勵更多的選項。相反,喝過無糖蘇打水的被試者血糖降低(3),他們更可能選擇時間更短、獎勵更少的選項。重要的是,能預測被試者選擇結果的並不完全是血糖含量,而是血糖的變化方向。大腦會問:“可用能量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然後,它會做出支出或保存體力的戰略性決定。
饑餓難耐的人不該拒絕零食
大腦在能量降低時拒絕自控或許還有別的原因。我們的大腦和我們所處的進化環境很不一樣,人類自身的食物供應情況是難以預測的。(還記得我們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到處搜尋鬣狗屍體吧?)德沃夏克和王認為,現代人的大腦可能仍把血糖含量作為資源稀缺或資源充足的標誌。灌木叢中是漿果滿盈,還是寸草不生?晚餐是會從天而降,還是需要我們苦苦搜尋?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食物,還是我們需要和體型更大、速度更快的捕食者搶吃的?
回到大腦成形階段,血糖含量降低和你能不能獲得食物有關係,和你用前額皮質的能量拒絕一塊餅幹則沒什麽關係。如果你有一會兒沒吃東西,你的血糖含量就會降低。對檢測能量的大腦來說,你的血糖含量就是一項指標。當你無法很快找到食物的時候,血糖含量能預測你還有多久會被餓死。
資源不足時,大腦會選擇滿足當下的需求;資源充足時,大腦則會轉向選擇長期的投資。在一個無法預測食物供應的世界裏,這是絕對的優點。那些過很久才有饑餓感的人,或是那些搶飯時文質彬彬的人,最後會發現什麽都沒被剩下。在食物匱乏的時代裏,聽從胃口的指示、衝動行事的人更可能活下來。那些願意冒險的人,無論是去發現新大陸,還是去嚐試新事物或新配偶都是最有可能生存下來的,或者至少能讓他們的基因留存下來。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失控實際上是大腦戰略性冒險本能的延續。為了不至於被餓死,大腦決定冒更大的風險,處於一種更衝動的狀態。實際上,研究表明,現代人在饑餓的時候更願意冒險。比如,人們饑餓的時候會做出更冒險的投資,在節食後會更願意“嚐試多種**策略”(這是進化心理學家的術語,實際上指的是背著自己的伴侶**)。
不幸的是,在現代西方社會,這種本能已經沒什麽好處了。身體內部的血糖含量變化不再是饑荒的前兆,也不會讓人因為怕活不過冬天而著急留下自己的基因。但是,當你的血糖含量降低時,你的大腦仍舊會考慮短期的感受,會去衝動行事。大腦的首要任務是獲得更多能量,而不是保證你做出明智的決定,實現你的長遠目標。這就意味著,股票經紀人可能在午餐前買進錯誤的股票,節食者更容易去“投資”彩票,不吃早餐的政客可能覺得實習生魅力難擋。
意誌力實驗:意誌力飲食方案
是的,突然增加的糖分會讓你在短期內麵對緊急情況時有更強的意誌力。但從長遠來說,過度依賴糖分並不是自控的好方法。處在壓力環境中的人很容易選擇經過複雜加工、高脂肪、高糖分的“安慰”食物,但這樣做終將摧毀自控力。從長遠來看,血糖突然增加或減少會影響身體和大腦使用糖分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你身體中的含糖量可能很高,但卻沒有多少能量可用,就像美國數百萬2型糖尿病患者(4)一樣。更好的方法是保證你的身體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這樣能給你更持久的能量。大多數心理學家和營養學家推薦低血糖飲食,因為它能讓你的血糖穩定。低血糖食品包括瘦肉蛋白、堅果和豆類、粗纖維穀類和麥片、大多數的水果和蔬菜。基本上,隻要是看起來處於自然狀態的食物,以及沒有大量添加糖類、脂肪和化學物品的食物都行。或許調整飲食也需要自控力,但哪怕你隻做了一點改善(比如,每個工作日都吃一頓豐盛健康的早餐,而不是什麽都不吃;吃零食時選擇堅果,而不選擇糖果),你獲得的意誌力都會比你消耗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