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在第一次鐵人三項比賽中覺得筋疲力盡、無法繼續的時候,她想到自己多麽想完成比賽,多麽想看到衝過終點時歡呼的人群。事實證明,“意誌力肌肉”也可以在正確的激勵下堅持更長的時間。奧爾巴尼大學心理學家馬克·穆拉文(Mark Muraven)和伊麗莎維塔·斯萊莎莉娃(Elisaveta Slessareva)發現了很多激勵意誌力枯竭的學生的動力。意料之中的是,金錢能幫助本科生儲存意誌力,他們為了錢會做之前覺得太疲憊而無法進行的事。(想象一下,如果有人給你100美金,讓你不要吃這包女童子軍餅幹,餅幹是不是就沒那麽不可抗拒了?)如果學生們聽說,自己做到最好有助於研究人員發現治愈老年癡呆症的方法,他們也會有更強的自控力。不過,對耐力運動員來說,這個說法可沒什麽用。最後,僅僅保證這個練習能讓他們今後麵對困難時表現得更出色,也能讓學生們挺過意誌力疲憊期。但這並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動力,它隻能決定人們能否在人生轉折點處堅持下來。如果你覺得戒煙一年後和剛開始戒煙時一樣困難,你看到香煙時簡直想把眼睛挖出來,那麽你很可能會中途放棄。但是,如果你能想象有朝一日“拒絕**”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會更願意挺過暫時的痛苦。

意誌力實驗:你的“我想要”的力量是什麽?

當你的意誌力告急時,你可以挖掘你的“我想要”的力量,讓自己恢複能量。麵對你最大的意誌力挑戰時,你可以考慮以下動機。

1.如果挑戰成功,你會收獲什麽?你個人會有什麽回報?你會更健康、更幸福、更自由、更有錢,還是會更成功?

2.如果挑戰成功,還有誰會獲益?肯定有人依賴於你,你的選擇會影響到他們。你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雇主或雇員、街坊鄰居?你的成功會怎樣幫到他們?

3.如果你現在願意做困難的事,那麽一段時間後,這個挑戰將會變容易。你能想象出,如果你在這個挑戰中取得進步,你的生活會是什麽樣子,你自己會變成什麽樣子嗎?如果你知道你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現在的不適是不是變得值得了呢?

這一周,當你麵臨挑戰的時候,問問自己,那一刻哪種動力最能讓你堅持下去。你願不願意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去做那些困難的事?是對未來的憧憬,還是對命運的恐懼,推動你前進?當你發現了自己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力量,發現了你脆弱時給你力量的東西之後,隻要你覺得自己就要在**前放棄了,就想想這個動力。

沮喪的母親發現了她的“我想要”的力量

艾琳是一對兩歲雙胞胎兄弟的母親,她在家中照看這兩個難纏的小家夥。教育孩子讓她筋疲力盡,孩子們從會說“不”開始就讓艾琳疲憊不堪。她覺得自己總處在崩潰的邊緣。在雙胞胎因為小事而不停打鬥的時候,她幾乎失去了理智。她的意誌力挑戰就是學會怎樣在即將爆發的時候保持冷靜。

艾琳想到了讓自己控製脾氣的最大動力。答案很明顯,那就是“當個好家長”。但當她氣急敗壞的時候,這個動力就不起作用了。她會記得自己想要“當個好家長”這件事,但這會讓她更加氣急敗壞!艾琳意識到,更重要的動力是“享受當家長的過程”,這和“當個好家長”完全是兩碼事。艾琳之所以通過大喊大叫來發泄情緒,並不隻是因為孩子們做的錯事,而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麵和“完美媽媽”相差甚遠。有一半時間,她都是對自己發火,卻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她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放棄了工作(她工作時很有效率),選擇了做一件讓自己如此失控的事。意識到自己不是個完美媽媽,不會讓她變得更有自控力,隻會讓她覺得更難受。

要獲得控製情緒爆發的意誌力,艾琳就需要意識到,保持冷靜對自己和孩子們來說同樣重要。大喊大叫不是件有趣的事,她自己也不喜歡那個失控的自己。理想和現實之間巨大的差距讓她萬分沮喪,甚至讓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想當一個好家長。但是,艾琳真的想當一個好家長。停下來、喘口氣、選擇更平緩的反應方式,不僅能讓她的兒子們有一個更好的母親,也讓她更加享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讓她感覺到放棄工作、在家育兒是正確的選擇。想到這些,艾琳發現保持冷靜變得容易多了。不對孩子們大喊大叫,就是不對自己大喊大叫,這讓她在混亂的育兒過程中找到了些許樂趣。

有時候,我們最強的動力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也不是我們覺得“應該是”的那樣。如果你正在通過改變行為來取悅別人,或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看看是否還有其他“我想要”的力量能讓你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