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日常所需的自控會消耗意誌力,而我們需要這些意誌力來抵抗日常的**,比如餅幹和香煙。當然,這不是什麽好消息。這些**固然會威脅我們的個人目標,但和一個意誌力慢性衰竭的社會麵臨的後果比起來,這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最令人擔憂的是,關於意誌力疲憊的研究指出了這樣的危險。這項研究名為“樹林遊戲”,用“公共貨物”檢測參與者的自控力。在這個仿真經濟體係中,玩家們在25年內擁有一家木材廠。第一年,他們有500英畝(6)樹林,樹林每年以10%的速度生長。在任何一年中,每個人能砍掉100英畝的樹林。每砍掉1英畝的樹林,他們就能賺到6分錢。不用考慮具體的數字也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收益最高的方法,也是最環保的方法,就是讓樹木自由生長,而不是砍伐樹木出售。但是,這就需要玩家和隊友合作時有耐心、有意誌力。這樣,就不會有人會選擇立刻砍伐森林並大賺一筆。

在遊戲開始前,有些團隊先完成了一項自控力任務。這項任務很消耗意誌力,需要他們集中注意力。因此,他們的意誌力在開始遊戲時已經有一點疲憊了。在遊戲中,這些玩家為了獲得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大量砍伐森林。在仿真遊戲的第10年中,他們的500英畝樹林隻剩下62英畝了。到第15年,樹林全被毀掉了,仿真遊戲隻好提前結束。這些隊員之間沒有相互合作,他們默認的策略是“在別人賣掉樹林之前,能搶到什麽就趕快搶”。相反,那些沒有提前做任務的玩家在25年結束時還擁有樹林。他們保留了一些樹木,賺的錢也更多。這就是團隊合作、經濟收益和環境管理。我不知道你會怎麽選,但我知道自己會選誰管理我的樹林、業務或者國家。

“樹林遊戲”隻是個模擬,但人們會聯想到複活節島上樹林的離奇消亡。在幾個世紀中,太平洋上這個樹木繁茂的島嶼孕育了文明。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島上的居民開始砍伐樹木,來獲得更多的土地和木材。到公元800年,他們砍伐樹木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樹木再生的速度。到了16世紀,樹林已經消失殆盡,很多居民賴以為食的物種也消失了,饑荒和食人現象隨處可見。到了19世紀末,97%的居民死去了,或是離開了這片不毛之地。

從那時開始,很多人都覺得奇怪,當複活節島上的居民砍伐森林和瓦解社會時,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麽?他們難道不知道這麽做的最終結果是什麽嗎?我們無法相信人類會如此鼠目寸光。但其實,我們不該這麽自信。人類的天性就是關注眼前利益。對每個社會成員來說,為了避免未來的災禍而改變這種天性,是個很高的要求。改變不僅需要我們的關注,更需要我們為此做些什麽。在“樹林遊戲”這項研究中,所有的隊員都認為合作是有價值的,也希望能獲得長期的收益。那些意誌力耗盡的玩家隻是沒能按這樣的價值觀行事而已。

牽頭開展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指出,那些意誌力耗盡的人不能被委以重任,不能讓他們為整個社會做出決定。這個說法令人不安,因為我們知道意誌力很容易被耗盡,而日常生活中又有太多的瑣事需要耗費自控力來做決定。如果我們被購買雜貨、處理同事關係這樣的瑣事耗盡意誌力,就無法解決像經濟增長、醫療保障、人權保障、氣候變化這樣的國內或國際危機。

作為個體,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來增強自控力,這對我們的個人生活來說意義重大。而對一個國家來說,增加其有限的自控力就更需要技巧了。我們不希望一個國家增加意誌力隻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是希望它盡可能不使用自控力,至少得減少做正確決策時需要的自控力。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法律學者卡斯·桑斯特(Cass Sunstein)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它能讓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和目標,更加輕鬆地做出決定。比如,在更新駕照和登記投票的時候,讓人們簽署器官捐贈協議;或是讓醫療保險公司主動為顧客安排年度體檢。這些都是人們想做的事,但很多迫在眉睫的需求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這才導致了拖延。

零售商已經在用“選擇架構”影響你購買商品了,盡管他們這麽做通常是為了獲利,而不是其他高尚的目標。如果有足夠的驅動力,商店就會更加大肆宣傳健康環保的商品,就不會在結賬區域放置太多刺激購買欲的商品,比如糖果和八卦雜誌,而是利用這些空間出售牙線、安全套或新鮮水果。這種簡單的商品放置會大大提升人們購物的健康程度。

“選擇架構”的目的是引導人們的抉擇,但這本身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命題。有些人認為,它限製了個體的自由或是忽視了個人的責任。但是,能夠自由選擇的人往往選擇了與自己長期利益不符的東西。針對自控力極限的研究表明,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生來就不夠理智,或是因為我們有意識地享受當下、不顧未來。實際上,我們隻是太疲乏了,無力抵抗最糟的衝動。如果我們想增強自控力,就要考慮如何支撐住最疲憊的自己,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現來拯救生活。

寫在最後的話

自控力的局限性帶來了一個悖論:我們不能控製所有的事,但提高自控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升我們的極限。和肌肉一樣,我們的意誌力也遵守“要麽使用,要麽消失”的法則。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成為“意誌力宅男宅女”來保存能量,就會失去自己本來擁有的力量。但如果我們想每天都跑“意誌力馬拉鬆”,又會把自己搞垮。我們麵臨的挑戰是,像聰明的運動員那樣去訓練,去提升我們的極限,但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當我們虛弱的時候,我們能從動力中汲取能量。同樣,我們也能讓疲憊的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