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犯了個錯誤,看了晚間新聞。第一個報道是恐怖分子在美國製造的一起未遂的爆炸案件,接下來的報道是海外導彈襲擊,然後是殺害前女友的年輕男子被捕。在廣告時間之前,新聞主播說接下來會介紹“日常飲食中意想不到的致癌物質”。然後便是一個汽車廣告。
過去,這常常會讓我感到困惑——為什麽企業要在這麽壓抑的節目中間插播廣告呢?他們難道真想讓觀眾把自己的產品和晚間新聞裏可怕的報道聯係在一起嗎?在聽完一起殘忍的謀殺案或恐怖襲擊後,誰還會有心情看百貨公司的商品呢?但事實證明,我可能會去看,你也可能會去看,這是一種叫作“恐懼管理”的心理現象。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當人類想到自己的死亡時,很自然會覺得害怕。我們可以暫時避開危險,但終究逃不過宿命。每當我們想起自己不可能永生時(比如,看晚間新聞的時候,每29秒我們就會有一次這樣的想法),大腦就會產生恐懼的反應。我們並非總能意識到這一點,因為焦慮可能還沒有浮出水麵,還沒有產生強烈的不適感,或者我們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麽。即使我們意識不到這種恐懼,它還是會讓我們立即做出回應,對抗自己的無力感。我們會去尋找保護傘,尋找任何能讓自己覺得安全、有力量、得到安慰的東西。(2008年,貝拉克·奧巴馬曾指出過這一點,但這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他告訴舊金山的市民,在某些時候,人們需要“依靠槍支或宗教”。)拋開政治問題不談,“恐懼管理”理論還能為我們解釋很多關於意誌力失效的問題。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不隻依靠槍支和上帝。我們中的很多人還會依靠信用卡、紙杯蛋糕和香煙。研究發現,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會永生時,我們會更容易屈服於各種**,就像是在獎勵和減壓的承諾裏尋找希望和安全感一樣。
例如,一項關於雜貨店購物者的調查發現,當人們想到自己的死亡時,他們就會買更多的東西,更願意購買給自己安慰的食物,也會吃更多的巧克力和曲奇餅幹。(現在,我終於明白超市把殯儀館宣傳冊放進購物車的營銷策略了。)另一項調查發現,新聞中的死亡報道會讓觀眾對豪華轎車、勞力士手表等彰顯身份地位的東西產生更積極的回應。這並不是說,我們認為一塊勞力士手表就能讓自己不被導彈打中,而是這些商品提升了我們的自我形象,讓我們感到充滿力量。對很多人來說,購物是讓自己更樂觀、更有掌控感的快速途徑。這就是美國人為什麽在“9·11”事件後如此願意接受小布什總統的提議:“我和我夫人鼓勵美國人購物。”
我們不需要用“飛機撞大樓”來按下內心的恐懼按鈕。事實上,根本不需要用真實的死亡來威脅我們,讓我們開始消費——電視劇和電影就能造成這種效果。一項研究顯示,看完1979年催淚大片《舐犢情深》(The Champ)中的死亡場景後,人們會花三倍的價錢購買原本不需要的東西(而且之後肯定會後悔)。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的被試者並沒有意識到看電影影響了他們的購物選擇。當他們有機會購買隔熱水瓶的時候,他們認為隻是自己想要這個水瓶而已。(相反,那些看了國家地理頻道“大堡礁特輯”的人則對水瓶毫不感冒,牢牢守住了自己的錢包。)毫無疑問,我們家裏有一半的東西都是這麽買回來的,我們的信用卡賬單也是這樣累積起來的。我們覺得心情有點糟糕,此時正好有機會購物,腦子就會有個微弱的聲音(或許是多巴胺神經元)告訴我們:“買這個吧——你隻是不知道自己想要這個!”
“恐懼管理”的方法能讓我們不去想那個不可避免的死亡。但當我們在**中尋找慰藉的時候,我們是在不自覺地加速邁向墳墓的腳步。下麵就是一個很恰當的例子——煙盒上的警告會提高煙民抽煙的欲望。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死亡的警告會讓煙民感到壓力和恐懼——這正是公共健康司的官員所希望看到的。不幸的是,這種焦慮會讓吸煙者用默認的方法緩解壓力——吸煙。天啊,這完全不符合邏輯。但根據我們所知的壓力對大腦的影響,這卻是合理的。壓力引發欲望,並使多巴胺神經元在**麵前表現得更加興奮。所以,當煙民看到煙盒上的警告時並不會想到戒煙。即使煙民的腦子裏出現了一句話“警告:吸煙會引發癌症”,或是意識到自己在和死神抗爭,他們大腦的另一部分也會尖叫:“別擔心,抽根煙會讓你更快樂!”
用令人作嘔的腫瘤、屍體的圖片和圖表來警告煙民,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全球性的趨勢。這可能是個好主意,也可能不是。根據“恐懼管理”理論,圖片越是嚇人,就越會促使煙民用抽煙來緩解焦慮。但這些圖片確實能有效防止人們養成吸煙的習慣,也能讓煙民下定決心戒煙。雖然我們還無法斷定這些警告能否減少吸煙現象,但我們應該對此密切關注,因為它們有可能會帶來計劃之外的後果。
深入剖析意誌力:是什麽嚇到了你?
這一周,請注意觀察什麽事情會引發你大腦裏的“恐懼管理”。是你在媒體或網絡上聽到或看到的東西嗎?你會在社區運動場上感染新型食肉細菌嗎?非洲殺人蜂這次會從哪裏飛過來?哪棟大樓被炸了?哪裏發生了致命車禍?誰慘死在家中?(如果你想再多學點東西的話,還可以看看商家怎麽利用你的恐懼宣傳他們的產品。它們和你的意誌力挑戰有關係嗎?)別人還可能怎麽利用你的恐懼,讓你產生對安慰的渴望?
有時候,“恐懼管理”帶來的不是**,而是拖延。我們最想拖延的很多事情,都和死亡有或多或少的關聯,比如預約看醫生,按處方開藥,遵醫囑服藥,保管法律文件和寫遺囑,存錢養老,甚至是扔掉自己絕不會用到的東西和不合身的衣服。如果你總想推遲或總是“忘記”去做某些事情的話,這是不是因為你無法麵對自己的脆弱?如果是這樣的話,正視恐懼會幫助你做出理性的選擇。因為,改變我們能理解的動機,總是比改變我們看不到的影響要容易。
晚上吃零食的人學會看電視
瓦萊麗每天晚上都會讓客廳的電視開上一到兩個小時。這時,她會打掃房間或安排孩子明天的各種活動,用電視作為背景音。她一般會打開新聞頻道,這個頻道主要報道尋人啟事、未解之謎和真實的犯罪案件。這些報道引人入勝,盡管她有時候寧願自己沒看見某張犯罪現場照片,但她還是不能移開視線。我們在課上談到“恐懼管理”時,她才第一次真正意識到,每天聽這麽多駭人聽聞的消息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影響。她開始懷疑,自己晚上想吃鹹的或甜的零食(這是她的意誌力挑戰之一),跟這些綁架女童和殺妻案是否有關。
瓦萊麗開始留意自己看新聞時的感覺,特別是看有關孩子的悲慘故事時的感覺。在第二周的課上,她說:“這太可怕了,我覺得一陣惡心,胃裏很不舒服,但我好像不得不繼續看下去。情況看起來很危急,但其實這與我無關。我不知道我為什麽這樣對待自己。”她決定換台,不再看這個充滿可怕事件的頻道,換一些不會帶來太大壓力的頻道作為背景音,比如音樂、視頻或電視劇重播頻道。在接下來的一周裏,每天晚上,她都不會心頭烏雲密布了。更妙的是,當她不再看這些恐怖的節目,而是換成了休閑頻道,她發現自己不再把給孩子午餐準備的一整袋什錦幹果仁吃光了。
請花上24個小時,遠離那些會讓你產生恐懼的電視新聞、訪談節目、雜誌或網頁。如果你覺得自己不關注那些正在發生的大事小事,世界末日也不會降臨的話,就請別在這些媒體上毫無意義地消磨時光了。